天天看點

張麗平(莊浪縣陽川國小教師)居家最是讀書時,攜一身詩意歸來

來源;平涼兒童閱讀

居家最是讀書時,攜一身詩意歸來

莊浪縣陽川國小教師 張麗平

登上三尺講台,口吐珠玑語;靜對一方素紙,腹有錦繡文,這或許是每一個國文老師的夙願。然而,此岸之現實與彼岸之理想遙遙相望,它們似乎有着無邊的鴻溝,還有悠長的距離,讓我無法跨越,無法抵達。似乎,隻有讀書,才能将我從現實中救贖。

居家最是讀書時,攜一身詩意歸來,心靈得以潤澤,精神得以生長,靈魂得以撫慰。新冠疫情肆虐,雖是寒假期間,卻無法走親訪友,更不能三五良朋小聚,索性就閉門讀書。沒想到,這一開卷啊,還真的就沉浸在了書香之中,再也沒能走出來。

張麗平(莊浪縣陽川國小教師)居家最是讀書時,攜一身詩意歸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書卷裡蘊藏着為人處世的密碼,也暗含着與自己相處的良方。當你走進經典,讀的是有字之書,悟的卻是無字之人生。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告訴我: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沈複的《浮生六記》告訴我:平凡日常無妨情趣,布衣蔬食亦可藝術。

而居家閱讀經典,将我從浮華中叫醒,鋪一小方桌,将世俗關在門外。靜心尋一脈書香,守一方淨土。在書海中泛舟,在楮墨中遨遊,可思接千載,神遊八荒。

桑提亞哥可以與茫茫大海搏鬥,可以不屈于無邊的厄運,他以“搏鬥”的姿态書寫生命的價值,以“抗争”的精神赢回人格的尊嚴。可是,在人世的代謝面前呢?《老人與海》寫的是超越與有限的辯證法,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的依然熱愛,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似乎生命的衰老是自然之規律,誰也無法改寫,似乎生活充滿了挑戰與坎坷,可是你還是要堅持走下去。古有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不死靈藥,今有生物學家的基因編輯讓人有望“返老還童”。可是,這些離我們普通人太過遙遠。對于我們來說,閱讀是對抗歲月侵蝕與心靈枯萎的良藥,它能讓人的精神豐盈,生命充實。

庸常的歲月同樣富有情趣,平淡的人生亦能寄托長情,當流逝的時光一去不複返時,她也許正在你記憶的盡頭等候,陳芸之于沈複當是如此。《浮生六記》沒有宏大的叙事,沈複寫閨房燕呢之情意,能讓文字穿越時空打動人心,他述家庭米鹽之瑣屑,卻能“歌泣無端字字真”,成為不朽的經典。

居家閱讀是悄悄充電,它為教師的成長賦能。國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海量資訊充塞着學生的耳目,碎片化的閱讀代替了經典閱讀。電子産品的普及,讓學生沉醉于短、平、快的閱讀體驗之中。當然,學生不願意讀有坡度的經典,并不意味着他們就拒絕學習,恰恰相反,處在成長期的學生更渴望廣闊自由的國文空間。教師在國文教學中的整體建構也許未必能夠讓學生“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卻可以引領他們登高望遠,教師在國文課堂上的诙諧幽默,也許未必能夠讓學生全然領會其中意蘊,卻能夠點燃他們的閱讀熱情。

張麗平(莊浪縣陽川國小教師)居家最是讀書時,攜一身詩意歸來

如果教師固守一隅隻教書而不讀書,不能跳出教材的藩籬來教國文,無法将自己的閱讀思考融入課堂,不懂得激活學生的生命體驗,那麼學生就無法體驗到國文探究的鮮活有趣,更難以獲得持續的成長。

教師在居家閱讀時,既可以像蜜蜂采花蜜那樣博采衆家之長,也可以像啄木鳥抓害蟲那樣專注一處。看了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教師便可以讀近代史,看今朝之風流人物。針對部編版國文教材的“人文主題”與“國文要素”的雙元組合特點,教師可以讀《咬文嚼字》,豐富語言知識,品《詩經》,感悟古人幽情,誦《楚辭》,領略楚地風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建議教師通過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精神啟智的教育。同樣,教師的居家閱讀,也可以在班級乃至學校範圍内形成閱讀帶動效應。

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居家閱讀活動,使他們運用批注或摘抄領略經典的魅力,勾畫圈點出文章的精妙之處,寫成簡短的讀書筆記,或同學交流,或師生對話,或親子共賞。這種日積月累的每日打卡式居家閱讀,是“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它就像聊天嗑瓜子,在天南海北的閑聊中不覺嗑瓜子的苦累,待到後來,桌子上已壘然如小山。當開學之日,厚厚的一摞讀書筆記再翻翻看,不教一日閑過。

居家既可以分外悠閑,也可以無比充實。或在家務之餘,或在獨處之時,捧書而讀,讓閱讀帶你抵達詩與遠方。如果你厭煩了喧嚣的生活,可以翻翻梭羅的《瓦爾登湖》,如果你正在懷疑理想的追求,可以讀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如果你對生之價值失去了信心,可以看看史鐵生的《務虛筆記》;如果你對人性之美不抱期待,可以品味沈從文的《邊城》。

居家閱讀是别樣的對話,它讓成年的你領略童話的明媚動人,内心變得更為澄澈,能讓你感受曆史的浩蕩,心智為之明白,能讓你體會小說的精彩曲折,情感為之豐富。這樣,當你再給孩子講“珍惜友情”時,就不必再用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可以将《小王子》中的狐狸與小王子的對話讀給他們聽:你看到那兒的麥田沒有?我不吃面包,麥子對我來說,一點用也沒有。我對那金色的麥田也無動于衷。而這,真使我沮喪。可是,你有着金黃色的頭發。那麼,一旦你馴服了我,這就會十分美妙。麥子,是金黃色的,它就會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會喜歡那風吹麥浪的聲音。當你再給孩子講“努力學習”時,你不必道德綁架,逼着他們與你憶苦思甜,你可以将中國近代史的衰落與西方資本主義的的崛起之路對照,讓他們自己深入感悟,自己發現學習的真正意義。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居家閱讀給了我們獨處的機會,但讀書卻并非一個人的事。無論是你的見識是否高深,閱曆是否廣闊,你終究要與人對話、交流、分享,然後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沉澱自己的思想。當你從個讀走向共讀時,思維的火花得以碰撞,閱讀的靈感得以激發。幸運的是,我的居家閱讀之旅并不孤單,有同行相聚在雲端,交流閱讀感悟,分享書單細節。

居家閱讀不僅僅是個人的閱讀事件,也可以是極佳的教育契機。當我愛上閱讀,我也會影響我的學生,教他們從心而讀,有悅而讀,有獲有悟而讀。在寒假裡,我們班也有家長與學生開展親子共讀活動,他們還線上上自發組建“班級閱讀群”“閱讀角”,或以朗讀的形式将文字轉化為聲音,或以随筆的形式書寫閱讀體會,或以問題的方式交流閱讀疑惑,或以稚嫩的筆觸将身邊的閱讀故事記錄下來,将閱讀的共鳴之音傳遞,讓書香在班内彌漫開來。

當家長放下身段捧起書本,抛開俗務回歸家庭,靜坐下來,輕輕拂去封面的灰塵,與孩子們在書中暢遊,他或許能夠找回久違的溫情,也可能會觸發美好的回憶。

房子,給肉體以安息之處;閱讀,給心靈以栖息之所。在屬于自己獨有的空間之内,任思想在紙墨之中暢遊,讓心靈随文字随意飛揚。居家閱讀,讓我們真正回歸了自己的家園。在浮躁的商業時代,閱讀将我們的精神家園重建,蕩滌了物欲,削減了焦慮,在書本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古人對月色可以懷遠人,對山水可以忘塵俗,對詩書可以寄幽情。居家閱讀既是放下,也是撿拾。放下的是世俗,是求而不得的執念,是名利場中的疲憊;撿拾的是精神,是生命與生命的重逢,是心靈坐标中的自己。

各種繁瑣的文山會海我們無從脫身,形式多樣的績效考核我們無法左右。讀《赤壁》我發現,才氣縱橫的杜牧也有抑郁不平之氣;賞《馬說》我驚覺,磊落光明的韓愈也有不平則鳴的悲音;非歌即哭的龔自珍面對國運日衰也有萬馬齊喑的慨歎。司馬遷含恥忍辱著《史記》,是因為他埋首古籍,閱古史,讀自己,從中得到了心靈共鳴,形成了激勵自己的精神動力: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至于我們,苦不比人家濃烈,恨不比人家綿長,一腔幽怨到了自己身上就成了二三牢騷,那為什麼不以書籍為磚石,築起一道對抗世俗不公與平庸生活的牆?這樣,借着閱讀,也好将世界的凄風苦雨擋在外面。

失意或無處訴說,悲歡或無人與共,而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閱讀可以給你打開一扇門,讓你看到遙遠的世界。在這匆匆複匆匆的時代,人們的時間被資本計量化,就像流水線上的計件産品,看似熱鬧寒暄,可是誰也不肯停下腳步坐下來,談談安靜的小巷,金色的落日,絕望的鄉村,還有那遠去的童年。大家都在奔波,為生計,為前程,似乎隻有名利才能帶來安全感。可是,名利的模樣,就像太陽,天天刺痛你的眼睛,你卻從未走近過。在現代化的大機器上,每個人或主動、或被迫進行“内卷”。向着太陽,追名逐利。就像誇父逐日那樣,奔走不停息。可是,在奔跑的路上,似乎我們早已忘記,自己不是誇父。我們不需要以凡胎肉體來演繹神話,我們需要生動真實的人間煙火。

幸好有假期,給心靈松綁,給自己放假,在書齋裡尋勝,在閑逸中回歸。索性就躺平吧,對着陽光,捧一卷書,讀唐詩宋詞,聽音樂,品清茶,就這樣悠遊自在地消磨時日。也許,這是我所能做到的不被時代洪流挾裹的小小抗争,抑或它是我拒絕被大資料占領的精神自留地。

居家閱讀,不止于個人感受,從個讀走向共讀,就像結伴走夜路,壯壯膽,打打氣,還可以。可是要真正讀懂精髓,還需讀大家與名家,他們有如長夜之明燈,有如海上之舵手。從他們的經驗中求解,從他們的思想中走出迷津,讓我找到了讀書的捷徑。

我讀《水浒傳》數遍,卻隻能以忠奸辨人物,以好惡評故事。可是讀了金聖歎的批注,卻又豁然開朗。金聖歎将王進視作“上上人物”,我卻對林沖命運的起伏及人生的遭際,唏噓不已。我仰望王進而心疼林沖。王進,是人間清醒,是神龍不見首尾,他深知風起于青萍之末,他以逃離的姿态對亂世說“不”。而林沖則不同,他是對即将而至的“惡”抱有幻想,是以他有藏在休書裡的兒女情深,也有刺配滄州道上的英雄氣短。他是我們中的大多數,永遠渴望歲月靜好,願以“慫”來交換和平。可是高俅時代,忍等不來風平浪靜,退換不得海闊天空。裴豔玲老師的《林沖夜奔》是我的最愛,無數次看,無數次淚流滿面。可遺憾的是,裴老師身上的那種剛烈,我還是沒有。培根在《論單身與婚姻》中寫道:“有妻室兒女的人,行動自由就受到限制,進而成為命運的人質。”林沖不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挂的魯智深,是以你不能要求他像魯智深那樣潇灑,随性,快意人生。林沖是我們的大多數,在黑暗與不公之中,隻能忍辱負重,隻要還有委曲求全這一條路,他就别無選擇。

在時代的洪流裡,閱讀是個人精神的确證。這個時代,我們注定要被資本算計,我們必将會被大資料挾裹,網絡資訊與生命氣息互相交融,火星上有了人類的足迹,月球上也将遍布大資料的羅網。而我們,每一個人似乎都在大資料中裸奔,它知道你的喜好,清楚你的行程,對你的關系網了如指掌,你鮮少有私密的空間。

因為居家閱讀,你開始反躬自省,開始審視周圍,自覺疏離這個浮躁的社會,與喧嚣的時代保持距離。如果你不想為謊言點贊,不想為浮躁鼓掌,請你低下頭來閱讀。你應當知道,在荒唐的舞台上,身體不搖擺,精神不屈膝,能守住說與不說的底線,便是良知。因為閱讀你才明白,當你的學生自暴自棄時,那是他向你發出求救的信号。因為閱讀你才明白,當有人對你的教學指手畫腳時,你當從心底樹起警戒牌。學習是一個系統性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動,學校、家庭、社會、天賦、經曆等的差異,會讓學生的成績懸殊很大,而絕非個人的努力程度所決定的。當學生的國文學習出現了問題時,你應當反思閱讀活動的效果,還應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态。

張麗平(莊浪縣陽川國小教師)居家最是讀書時,攜一身詩意歸來

居家閱讀,是見心見性,也是個性生長。曾經有個愛閱讀也愛思考的學生,遞給我小紙條,他這樣寫:如果家中隻允許唱贊歌,而不能發牢騷,我甯願躲出去;如果班裡隻允許歡歌笑語,而聽不見呻吟聲,我甯願失學。也許他敏銳地感受到了集體對個性的束縛,也許他曾經渴望在閱讀中讓個性生長。如果居家閱讀,能讓我們的教師在教改的大潮中停下追趕的腳步,重新定位自己的坐标,那豈不是有益于教育的一大功德?

居家閱讀,是教師的個人發展,也是教育的蓄勢待發。一旦你放下狂熱的追求,開始冷靜的思考,你就會明白不早也不晚,“雙減”政策為何在此時此境落地,無非是形勢所迫而已。在應試的範疇内,追求分數的軍備競賽,讓無數孩子為之瘋狂内卷,既是資源的虛耗,也是智力的浪費。無數個孩子背後是無數個家庭,參與角力,參與内卷,參與競争。無數個家庭背後,是扭曲的資源配置,扭曲的社會形态,扭曲的時代河流。于是,現代人的焦慮與苦悶,也應運而生。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場戰争,那麼閱讀就是馬放南山,就是解甲歸田,說不定什麼時候,敵兵會從天而降,那你的休整,也是秣馬厲兵的好時機。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居家閱讀也許僅僅是一顆星子,一粒微塵,一朵雲彩。它或許不起眼,或許無關緊要,可是當風起于青萍之末,當時代的号角吹響,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