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丽平(庄浪县阳川小学教师)居家最是读书时,携一身诗意归来

来源;平凉儿童阅读

居家最是读书时,携一身诗意归来

庄浪县阳川小学教师 张丽平

登上三尺讲台,口吐珠玑语;静对一方素纸,腹有锦绣文,这或许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夙愿。然而,此岸之现实与彼岸之理想遥遥相望,它们似乎有着无边的鸿沟,还有悠长的距离,让我无法跨越,无法抵达。似乎,只有读书,才能将我从现实中救赎。

居家最是读书时,携一身诗意归来,心灵得以润泽,精神得以生长,灵魂得以抚慰。新冠疫情肆虐,虽是寒假期间,却无法走亲访友,更不能三五良朋小聚,索性就闭门读书。没想到,这一开卷啊,还真的就沉浸在了书香之中,再也没能走出来。

张丽平(庄浪县阳川小学教师)居家最是读书时,携一身诗意归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卷里蕴藏着为人处世的密码,也暗含着与自己相处的良方。当你走进经典,读的是有字之书,悟的却是无字之人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告诉我: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沈复的《浮生六记》告诉我:平凡日常无妨情趣,布衣蔬食亦可艺术。

而居家阅读经典,将我从浮华中叫醒,铺一小方桌,将世俗关在门外。静心寻一脉书香,守一方净土。在书海中泛舟,在楮墨中遨游,可思接千载,神游八荒。

桑提亚哥可以与茫茫大海搏斗,可以不屈于无边的厄运,他以“搏斗”的姿态书写生命的价值,以“抗争”的精神赢回人格的尊严。可是,在人世的代谢面前呢?《老人与海》写的是超越与有限的辩证法,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的依然热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似乎生命的衰老是自然之规律,谁也无法改写,似乎生活充满了挑战与坎坷,可是你还是要坚持走下去。古有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不死灵药,今有生物学家的基因编辑让人有望“返老还童”。可是,这些离我们普通人太过遥远。对于我们来说,阅读是对抗岁月侵蚀与心灵枯萎的良药,它能让人的精神丰盈,生命充实。

庸常的岁月同样富有情趣,平淡的人生亦能寄托长情,当流逝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时,她也许正在你记忆的尽头等候,陈芸之于沈复当是如此。《浮生六记》没有宏大的叙事,沈复写闺房燕呢之情意,能让文字穿越时空打动人心,他述家庭米盐之琐屑,却能“歌泣无端字字真”,成为不朽的经典。

居家阅读是悄悄充电,它为教师的成长赋能。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海量信息充塞着学生的耳目,碎片化的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学生沉醉于短、平、快的阅读体验之中。当然,学生不愿意读有坡度的经典,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拒绝学习,恰恰相反,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更渴望广阔自由的语文空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整体建构也许未必能够让学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可以引领他们登高望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诙谐幽默,也许未必能够让学生全然领会其中意蕴,却能够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

张丽平(庄浪县阳川小学教师)居家最是读书时,携一身诗意归来

如果教师固守一隅只教书而不读书,不能跳出教材的藩篱来教语文,无法将自己的阅读思考融入课堂,不懂得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那么学生就无法体验到语文探究的鲜活有趣,更难以获得持续的成长。

教师在居家阅读时,既可以像蜜蜂采花蜜那样博采众家之长,也可以像啄木鸟抓害虫那样专注一处。看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教师便可以读近代史,看今朝之风流人物。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元组合特点,教师可以读《咬文嚼字》,丰富语言知识,品《诗经》,感悟古人幽情,诵《楚辞》,领略楚地风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通过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精神启智的教育。同样,教师的居家阅读,也可以在班级乃至学校范围内形成阅读带动效应。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居家阅读活动,使他们运用批注或摘抄领略经典的魅力,勾画圈点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写成简短的读书笔记,或同学交流,或师生对话,或亲子共赏。这种日积月累的每日打卡式居家阅读,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它就像聊天嗑瓜子,在天南海北的闲聊中不觉嗑瓜子的苦累,待到后来,桌子上已垒然如小山。当开学之日,厚厚的一摞读书笔记再翻翻看,不教一日闲过。

居家既可以分外悠闲,也可以无比充实。或在家务之余,或在独处之时,捧书而读,让阅读带你抵达诗与远方。如果你厌烦了喧嚣的生活,可以翻翻梭罗的《瓦尔登湖》,如果你正在怀疑理想的追求,可以读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如果你对生之价值失去了信心,可以看看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如果你对人性之美不抱期待,可以品味沈从文的《边城》。

居家阅读是别样的对话,它让成年的你领略童话的明媚动人,内心变得更为澄澈,能让你感受历史的浩荡,心智为之明白,能让你体会小说的精彩曲折,情感为之丰富。这样,当你再给孩子讲“珍惜友情”时,就不必再用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可以将《小王子》中的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读给他们听:你看到那儿的麦田没有?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我对那金色的麦田也无动于衷。而这,真使我沮丧。可是,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那么,一旦你驯服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麦子,是金黄色的,它就会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会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当你再给孩子讲“努力学习”时,你不必道德绑架,逼着他们与你忆苦思甜,你可以将中国近代史的衰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的崛起之路对照,让他们自己深入感悟,自己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居家阅读给了我们独处的机会,但读书却并非一个人的事。无论是你的见识是否高深,阅历是否广阔,你终究要与人对话、交流、分享,然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沉淀自己的思想。当你从个读走向共读时,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阅读的灵感得以激发。幸运的是,我的居家阅读之旅并不孤单,有同行相聚在云端,交流阅读感悟,分享书单细节。

居家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阅读事件,也可以是极佳的教育契机。当我爱上阅读,我也会影响我的学生,教他们从心而读,有悦而读,有获有悟而读。在寒假里,我们班也有家长与学生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他们还在线上自发组建“班级阅读群”“阅读角”,或以朗读的形式将文字转化为声音,或以随笔的形式书写阅读体会,或以问题的方式交流阅读疑惑,或以稚嫩的笔触将身边的阅读故事记录下来,将阅读的共鸣之音传递,让书香在班内弥漫开来。

当家长放下身段捧起书本,抛开俗务回归家庭,静坐下来,轻轻拂去封面的灰尘,与孩子们在书中畅游,他或许能够找回久违的温情,也可能会触发美好的回忆。

房子,给肉体以安息之处;阅读,给心灵以栖息之所。在属于自己独有的空间之内,任思想在纸墨之中畅游,让心灵随文字随意飞扬。居家阅读,让我们真正回归了自己的家园。在浮躁的商业时代,阅读将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建,荡涤了物欲,削减了焦虑,在书本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古人对月色可以怀远人,对山水可以忘尘俗,对诗书可以寄幽情。居家阅读既是放下,也是捡拾。放下的是世俗,是求而不得的执念,是名利场中的疲惫;捡拾的是精神,是生命与生命的重逢,是心灵坐标中的自己。

各种繁琐的文山会海我们无从脱身,形式多样的绩效考核我们无法左右。读《赤壁》我发现,才气纵横的杜牧也有抑郁不平之气;赏《马说》我惊觉,磊落光明的韩愈也有不平则鸣的悲音;非歌即哭的龚自珍面对国运日衰也有万马齐喑的慨叹。司马迁含耻忍辱著《史记》,是因为他埋首古籍,阅古史,读自己,从中得到了心灵共鸣,形成了激励自己的精神动力: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至于我们,苦不比人家浓烈,恨不比人家绵长,一腔幽怨到了自己身上就成了二三牢骚,那为什么不以书籍为砖石,筑起一道对抗世俗不公与平庸生活的墙?这样,借着阅读,也好将世界的凄风苦雨挡在外面。

失意或无处诉说,悲欢或无人与共,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可以给你打开一扇门,让你看到遥远的世界。在这匆匆复匆匆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被资本计量化,就像流水线上的计件产品,看似热闹寒暄,可是谁也不肯停下脚步坐下来,谈谈安静的小巷,金色的落日,绝望的乡村,还有那远去的童年。大家都在奔波,为生计,为前程,似乎只有名利才能带来安全感。可是,名利的模样,就像太阳,天天刺痛你的眼睛,你却从未走近过。在现代化的大机器上,每个人或主动、或被迫进行“内卷”。向着太阳,追名逐利。就像夸父逐日那样,奔走不停息。可是,在奔跑的路上,似乎我们早已忘记,自己不是夸父。我们不需要以凡胎肉体来演绎神话,我们需要生动真实的人间烟火。

幸好有假期,给心灵松绑,给自己放假,在书斋里寻胜,在闲逸中回归。索性就躺平吧,对着阳光,捧一卷书,读唐诗宋词,听音乐,品清茶,就这样悠游自在地消磨时日。也许,这是我所能做到的不被时代洪流挟裹的小小抗争,抑或它是我拒绝被大数据占领的精神自留地。

居家阅读,不止于个人感受,从个读走向共读,就像结伴走夜路,壮壮胆,打打气,还可以。可是要真正读懂精髓,还需读大家与名家,他们有如长夜之明灯,有如海上之舵手。从他们的经验中求解,从他们的思想中走出迷津,让我找到了读书的捷径。

我读《水浒传》数遍,却只能以忠奸辨人物,以好恶评故事。可是读了金圣叹的批注,却又豁然开朗。金圣叹将王进视作“上上人物”,我却对林冲命运的起伏及人生的遭际,唏嘘不已。我仰望王进而心疼林冲。王进,是人间清醒,是神龙不见首尾,他深知风起于青萍之末,他以逃离的姿态对乱世说“不”。而林冲则不同,他是对即将而至的“恶”抱有幻想,所以他有藏在休书里的儿女情深,也有刺配沧州道上的英雄气短。他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永远渴望岁月静好,愿以“怂”来交换和平。可是高俅时代,忍等不来风平浪静,退换不得海阔天空。裴艳玲老师的《林冲夜奔》是我的最爱,无数次看,无数次泪流满面。可遗憾的是,裴老师身上的那种刚烈,我还是没有。培根在《论单身与婚姻》中写道:“有妻室儿女的人,行动自由就受到限制,从而成为命运的人质。”林冲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鲁智深,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像鲁智深那样潇洒,随性,快意人生。林冲是我们的大多数,在黑暗与不公之中,只能忍辱负重,只要还有委曲求全这一条路,他就别无选择。

在时代的洪流里,阅读是个人精神的确证。这个时代,我们注定要被资本算计,我们必将会被大数据挟裹,网络信息与生命气息相互交融,火星上有了人类的足迹,月球上也将遍布大数据的罗网。而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大数据中裸奔,它知道你的喜好,清楚你的行程,对你的关系网了如指掌,你鲜少有私密的空间。

因为居家阅读,你开始反躬自省,开始审视周围,自觉疏离这个浮躁的社会,与喧嚣的时代保持距离。如果你不想为谎言点赞,不想为浮躁鼓掌,请你低下头来阅读。你应当知道,在荒唐的舞台上,身体不摇摆,精神不屈膝,能守住说与不说的底线,便是良知。因为阅读你才明白,当你的学生自暴自弃时,那是他向你发出求救的信号。因为阅读你才明白,当有人对你的教学指手画脚时,你当从心底树起警戒牌。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天赋、经历等的差异,会让学生的成绩悬殊很大,而绝非个人的努力程度所决定的。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问题时,你应当反思阅读活动的效果,还应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张丽平(庄浪县阳川小学教师)居家最是读书时,携一身诗意归来

居家阅读,是见心见性,也是个性生长。曾经有个爱阅读也爱思考的学生,递给我小纸条,他这样写:如果家中只允许唱赞歌,而不能发牢骚,我宁愿躲出去;如果班里只允许欢歌笑语,而听不见呻吟声,我宁愿失学。也许他敏锐地感受到了集体对个性的束缚,也许他曾经渴望在阅读中让个性生长。如果居家阅读,能让我们的教师在教改的大潮中停下追赶的脚步,重新定位自己的坐标,那岂不是有益于教育的一大功德?

居家阅读,是教师的个人发展,也是教育的蓄势待发。一旦你放下狂热的追求,开始冷静的思考,你就会明白不早也不晚,“双减”政策为何在此时此境落地,无非是形势所迫而已。在应试的范畴内,追求分数的军备竞赛,让无数孩子为之疯狂内卷,既是资源的虚耗,也是智力的浪费。无数个孩子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参与角力,参与内卷,参与竞争。无数个家庭背后,是扭曲的资源配置,扭曲的社会形态,扭曲的时代河流。于是,现代人的焦虑与苦闷,也应运而生。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战争,那么阅读就是马放南山,就是解甲归田,说不定什么时候,敌兵会从天而降,那你的休整,也是秣马厉兵的好时机。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居家阅读也许仅仅是一颗星子,一粒微尘,一朵云彩。它或许不起眼,或许无关紧要,可是当风起于青萍之末,当时代的号角吹响,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