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在《令人心動的offer》裡,實習生們跟帶教律師到安徽歙縣做法律援助,控訴小兒子不贍養老人的老奶奶成為何運晨組的援助對象。

實習生們本以為這是一起單純的不贍養老人案件,進一步調查才發現沒那麼簡單。

小兒子已經照法院判決支付了贍養費、住院費,他隻是拒絕回家,拒絕跟父母對話。

何運晨撥通了小兒子的打電話,說服他跟父母講幾句話,電話這頭的老人一臉期盼,問小兒子中秋回不回來,期盼聽到小兒子的回話。小兒子用沉默和隐忍的哭聲結束了這通電話。

節目并沒有完全了解這家人的情況,但肉眼可見的是一定發生了什麼傷了小兒子的心,讓他不想回家,不想面對父母。

實習生面前義憤填膺控訴小兒子的老人,在和小兒子通話的時候也隻剩下了期盼,希望他能回家來看看。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近的關系,為什麼卻處成了仇人?有句話叫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似乎總是孩子的錯。

但别忘了,還有一句話是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的,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是孩子的指路明燈,健康向上的父母,養出充滿陽光的孩子,有毒的父母,養出渾身是傷的孩子。

01

有毒的父母,養出有傷的孩子

有毒的父母是美國心理咨詢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出來的。

蘇珊·福沃德常年從事心理咨詢,她遇到過很多的咨詢者,他們的問題都來源于原生家庭。蘇珊·福沃德把這些問題家庭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

父母的毒,有的很明顯,暴力虐待、酗酒傷害,孩子的傷口在顯眼的位置。

還有的毒是慢性毒藥,言語虐待,操控孩子,孩子被淹沒在“我都是為你好”的善意中,心裡的傷有時候連自己都看不到。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最多的話是要聽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聽媽媽的話,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

在系列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有個關于“聽媽媽話”的可怕故事,叫“媽媽的遙控器”。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紀培偉的媽媽有一個遙控器,可以把紀培偉困在同一天。

紀培偉的畢業旅行,環島夜遊被換成了補習班,因為旅行會影響學習;紀培偉的初戀小岚,曾經和紀培偉一起探讨自由和懵懂的愛戀,媽媽用遙控器清空了他們的記憶,戀愛會影響學習。

紀培偉受不了密不透風的控制,他割腕、觸電、溺水、跳樓,試過很多自殺的方式,但他都敗給了媽媽的遙控器,他每天都能從床上醒來,開始新的“生不如死”的一天。

紀培偉問“媽,你到底要我死多少次?”

紀培偉沒有退路,他連死的自由都沒有,媽媽不想松開遙控器,因為媽媽愛他,媽媽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他好,他怎麼能死呢。

現實生活中,媽媽手裡沒有神奇的遙控器,卻有和紀培偉媽媽同樣的權力。

孩子想玩什麼,想學什麼,生殺大權都掌握在媽媽手裡。有的媽媽用超強的控制與告訴孩子,小孩子懂什麼,聽媽媽的沒錯,媽媽都是為你好。

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外表上看起來正常無比,内心卻是千瘡百孔。

就像紀培偉,事業有成,卻不快樂,他從沒享受過真正的自由,他隻是替媽媽又活了一次。有毒的父母,養出渾身是傷的孩子。

02

有傷的孩子,傳承有毒的家庭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人童年時不愉快的經驗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這些意義決定着他長大後的行為。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有的人認為,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糟糕的狀态,讓孩子不再遭受這些不愉快。

這樣的人,會有意識的擺脫童年的傷,讓孩子不再重複自己吃過的苦。有這樣覺悟的人,隻是少數。

有的人認為,生活太不公平,既然世界這樣對我,我又何必善待别人?這樣的人,會成為父母的忠心護法,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還有人認為,我的童年太不幸了,我現在做什麼都是情有可原的,就算我錯了,也是别人的錯,我童年不快樂,别人都對不起我。

那些一本正經啃老到四五十歲的超級巨嬰,都是這樣的心态。

童年受過傷的人,會讓童年的傷在自己的小家庭裡延續,蔓延。

Papi醬旗下的仿妝達人宇芽,釋出微網誌稱自己被前男友“沱沱的風魔教”家暴。“沱沱的風魔教”原名陳鴻,有過三次婚史,其中有兩任前妻對家暴發聲,家暴算是實錘。

家暴事件爆出前,宇芽認為,沱沱是一個非常陽光并且十分有才藝的人,他人生中有諸多興趣愛好,他是非常完美的男人。這個看起來“完美的”男人,和那個在電梯裡對宇芽下狠手的男人,是同一個人。

據沱沱的朋友說,沱沱的原生家庭狀況很糟糕,從小父母離異,父母間的關系非常不好。他跟着奶奶長大,後來他媽媽不準他去看望奶奶,還曾讓他跪了很久。從小到大破碎的經曆,造成了沱沱心中的創傷和缺陷。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毫無疑問,沱沱是阿德勒所說的第二種人。

他從小沒有接收到足夠的善意和愛,他心中也有不平,既然世界如此對我,那我也這樣去對待别人,是以從小被家暴的他,長大後成了家暴别人的人。

有首歌叫《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極大可能成為父母的樣子。

好的父母 ,會用愛養出好孩子,有毒的父母,養出渾身傷口的孩子,有傷的孩子再成為有毒的父母,一代代傳下去, 生生不息。

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童年的經曆不能重來,但童年的傷卻可以治愈,愛和溝通,是最好的解藥。

03

療傷的解藥,唯有自我溝通

那對年老的夫妻跟多年不來往的小兒子,通電話時父母沒有咄咄逼人的控訴,年邁的父親用顫抖的聲音問了一句,“中秋節回來嗎?”

電話那頭的小兒子沒有回答,隻傳來了隐忍的抽泣聲。也許,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父親和顔悅色的講話了吧?

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你,孩子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等來等去,耗盡了一生的光陰。如果你是那個受過傷的孩子,如果你是那個曾經傷害孩子的父親/母親,别再等待中讓愛枯萎。補救,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對孩子,要勇于說“對不起”

孩子的确要感謝父母,父母為了養育孩子,付出很多辛苦,犧牲自己,但這絕不能成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依據。是人都會犯錯,父母也是人,同樣會犯錯。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作為父母,可能隻記得自己沒日沒夜加班,回到家孩子還搗亂不讓休息,他們被逼無奈吼孩子幾聲,打孩子幾巴掌,誰讓他們這麼不懂事。

他們忽略了,他們不在家的時間裡孩子的朝思慕想,隔五分鐘就會問,媽媽回來了嗎,爸爸到哪兒了。是以他們才會在爸爸媽媽回到家的時候飛奔上去,卻換來生硬的指責和拳打腳踢。

那個幼小的孩子被打之後沒有哭,因為他不敢哭,也不知道哭給誰聽,他隻是把這些傷都放進了心裡。

父母有錯嗎?辛苦工作,回到家想休息,人之常情。

孩子有錯嗎?沒有任何防備就成了這個家庭裡的孩子,想和父母一起玩影響父母休息,他應該懂事到徹底壓抑需要愛的天性,完全不顧自己的需求嗎?這不是孩子,是天使。

錯的人是父母。在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明明有很多選擇,他們卻粗暴地選擇了最省事,也最傷害孩子的方式。

孩子心裡的傷無法完全複原,但如果父母能說一聲,“對不起,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解藥。

學會“自我溝通”,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和理性是很難共存的,憤怒讓人口不擇言,興奮讓人得意忘形,情緒高漲時說的話,做的事,往往經不起推敲,把事态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就像文章開頭的老奶奶,說起小兒子時義憤填膺,給實習生們造成一種錯覺,小兒子不贍養老人,但實際上呢,還有很多的隐情。

情緒,會讓人失去對自我的控制。人隻有掌控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的溝通。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在《溝通的藝術》中,溝通專家羅納德·阿德勒指出,學會溝通,首先要練習好自我溝通,從自我溝通中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能夠辨識“情緒感染力”

“情緒感染力”指的是我們的情緒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們被别人的情緒影響,讓自己也情緒化,那隻能有無效、糟糕的溝通。本來要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互相攻擊。

覺察自己的“情緒”

當感覺到某種不良情緒出現時,大腦要能及時察覺的能力,明白自己有了情緒,可能會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

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之後,要學會喊停,冷靜下來,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不斷向自己提問,“我怎麼了”,“我想幹什麼”,“我想做的事情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我為什麼會這樣”……用問題幫自己恢複理智,從情緒頻道回到理性頻道。

明明有千百種選擇,卻總選最蠢的那一個,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跟孩子溝通也好,跟父母溝通也好,不能因為是親近的人,就把情緒發洩到他們身上。

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是以學會“自我溝通”,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在《原生家庭》裡,蘇珊·福沃德指出,父母的職責包括: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确的引導。

這5條是父母最基本的職責,但依然有很多父母做不到,不但沒給孩子該有的保護,反而給孩子更多的傷害。

時光不會倒流,造成的傷害無法逆轉,卻可以盡力彌補。

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不要“一切盡在不言中”,别讓愛成了仇。該道歉就道歉,該檢讨就檢讨,哪怕無法換來孩子的原諒,至少能給孩子受傷的心一絲安慰。

點贊+在看,願我們都能跟孩子好好溝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