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芯觀點】660億美元收購案折戟,英偉達、Arm未來何去何從?

【芯觀點】660億美元收購案折戟,英偉達、Arm未來何去何從?

芯觀點──聚焦國内外産業大事件,彙聚中外名人專家觀點,剖析行業發展動态,帶你讀懂未來趨勢!

集微網報道,跌跌撞撞近一年半來,英偉達收購英國晶片企業Arm交易最終宣告失敗。2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話稱,在美國、英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對其之于全球半導體行業競争的影響表示嚴重擔憂後,軟銀以660億美元将Arm出售給英偉達的交易宣告失敗。官方公告稱,軟銀将獲得12.5億美元的補償費用,并尋求在下個财年推動Arm上市。

其實,早在1月下旬,就有消息傳出英偉達正準備放棄收購Arm。彭博社當時報道稱,由于多方反對導緻收購案在獲批方面幾乎毫無進展,英偉達已告知合作夥伴,稱不指望交易能夠完成。那麼,在這起最大的半導體收購案折戟背後,英偉達、Arm和軟銀最初的算盤是什麼?這起收購案為什麼遭到全球監管機構圍剿?以及收購案失敗将對各方産生什麼影響?

【芯觀點】660億美元收購案折戟,英偉達、Arm未來何去何從?

收購案背後的算盤

在收購Arm的商業邏輯方面,英偉達旨在“通過其AI計算能力與Arm龐大的CPU生态系統相結合,推動計算從雲端、智能手機、PC、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深入到邊緣物聯網,并将AI計算推廣到全球每個角落。”顯然,由于GPU計算業務和資料中心市場擴張有限,英偉達正緻力于将AI的計算能力向更廣闊的領域和邊緣拓展,以實作真正引領人工智能時代。

此外,無論收購Mellanox、還是收購Arm,都可以視為英偉達應對資料中心競争對手的重要舉措。目前,英特爾、AMD分别收購了Altera、賽靈思,均已經開始基于“CPU+GPU”建構自身系統化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由于雲端伺服器還有大量非人AI應用跑在CPU上,以及諸多AI應用也需CPU支援,收購Arm開發伺服器CPU也是英偉達必走的一步棋。

對Arm而言,抱上一條好大腿能夠最大限度地把握未來機遇,獲得足夠的技術、資源、資金支援以及活力和自由度。目前,随着投入不斷加大,Arm伺服器晶片與X86伺服器晶片差距正在不斷接近,同時其生态也在市場對降低能耗的要求下更加成熟。而通過與英偉達的AI計算能力結合,Arm的業務範圍将能更好的拓展至資料中心、汽車和網絡基礎設施領域。

此外,由于傳統的CPU IP并不能很好的支援邊緣AI,Arm即便在邊緣側建構起廣泛生态,但卻越發身處“邊緣”地帶。目前,Arm已經開發一些IP以支援基于AI的應用進行深度學習,但大多數開發AI晶片的企業都在利用自有知識産權來開發DNN子產品。是以,Arm并不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但通過對接英偉達的技術、資源,其将能顯著提升AI方面的能力。

在這起收購案中,軟銀的目标顯然是在困境下套現。雖然曾對Arm不遺餘力投入,但軟銀認為疫情進一步放大了Arm的收入威脅。但更嚴峻的是,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出現重大财務問題,包括WeWork在内的多項投資計劃導緻軟銀出現約125億美元的營運虧損。于是,軟銀出售阿裡巴巴、T-Mobile等公司股份四處套現,并走到了将Arm出售給英偉達的節點。

為什麼遭全球圍剿?

鑒于雙方在半導體領域獨特的市場地位,英偉達收購Arm一事從一開始就引發多方反對和質疑。其中主流聲音包括,這将英偉達進化成行業“巨無霸”,還将改變Arm的中立性。由于英偉達是一家美國公司,而一年多來晶片短缺使得各國将半導體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競争對手的遊說,英國、美國、歐盟等監管機構開始用“放大鏡”看待收購案。

2021年8月,英國競争與市場管理局表示,這起收購案可能擾亂晶片行業競争格局,考慮阻止收購案;10月,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釋出警告,稱該收購案存在推高全球晶片價格的風險;11月,英國再次宣布将對收購案展開深入調查,可能曆時6個月;12月初,歐盟委員會宣布暫停對收購案的調查。與此同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起訴訟,要求阻止收購案。

在這些宣布調查的官方機構中,不難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首先,歐盟近年來以嚴厲的反壟斷巨額罰單“名聲鵲起”,但在這起收購案中卻選擇“息事甯人”。其次,英國競争與市場管理局還稱,放棄Arm意味着失去了強大的“貿易和政治”武器。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稱,英偉達收購Arm“将使其有手段和動機扼殺下一代晶片創新技術”。可見各方均有其考量。

【芯觀點】660億美元收購案折戟,英偉達、Arm未來何去何從?

很大程度上,本次英偉達收購Arm未遂,根本原因在于歐美大公司之間的内部沖突。目前,Arm架構占據了移動晶片95%的市場,蘋果A系列、三星獵戶座、高通骁龍、華為麒麟、聯發科天玑晶片等都是基于Arm架構。雖然英偉達強調,收購Arm旨在強化資料中心業務,為使用者提供“第三種”選擇。但不可避免的是,其收購Arm将會影響整個産業鍊生态平衡。

目前,英偉達擁有全球領先的GPU和AI平台,但是在CPU和MCU核心架構方面還有差距。而這兩個領域都是Arm比較強勢的領域,如果收購Arm完成将全面提升英偉達的産品競争力。不過,英偉達本身就與Arm的諸多客戶存在着競争關系,将能通過Arm核心牽制競争對手。這就會打破原有的中立性,以緻于無論如何都很難讓所有對手及監管機構信服。

收購失敗影響幾何?

即便收購Arm完不成功,對英偉達但目前的影響并不大。作為GPU領域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英偉達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也有較強的實力。一定程度上,英偉達收購Arm隻是增強自身實力的手段,畢竟Arm主要涉及是移動晶片架構領域,與英偉達的GPU業務存在一定的差異。而為加強CPU實力,據傳英偉達已在以色列組建了新的CPU研發團隊。

但鑒于資料中心、AI、伺服器等業務繁多,英偉達因沒有Arm可能導緻無法順利實作業務轉型及更新擴張,進而導緻在人工智能時代與英特爾和AMD的競争種處于不利地位。未來,不排除英偉達向移動終端架構晶片轉型的可能性,但收購Arm失敗也将導緻轉型難以順利完成。另外,根據協定,一旦收購案失敗,英偉達将向軟銀支付達12.5億美元的補償費用。

對Arm而言,英偉達收購失敗将影響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發展。作為晶片IP産廠商,Arm需要保持一定的擴張能力,同時在創新上具有快速行動力和靈活性。在欠缺資本的軟銀帶領下,Arm或過于注重短期收入和盈利,為了營收資料疲于奔命而無法專注推進研發戰略。如果沒有财大氣粗、技術雄厚的英偉達在背後扶持,Arm将在自身創新和行業競争中處于劣勢。

此外,繼Arm、X86架構之後,全球第三大架構RISC-V已加快崛起,并産生更大的威脅。目前,由于RISC-V架構比Arm生态更開放,全球晶片巨頭大都采用RISC-V架構進行CPU設計,并添加自有的指令集進行拓展。換言之,基于RISC-V架構設計晶片的相關企業可以掌握更多主動權,是以國内的華為、中興、阿裡巴巴、龍芯中科等均已布局RISC-V架構。

盡管資本市場對于高科技股的興趣依然存在,但對Arm進行IPO顯然不是軟銀最好的選擇。一方面,軟銀現在希望能夠迅速套現止損,而尋求讓Arm獨立上市需要的時間太長。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美國通常對高科技企業快速估值方式(過去一年收入的8-10倍),Arm的價值在200億美元左右。這與英偉達給出的超600億美元價碼相距太大,對軟銀而言屬巨虧。

結語

作為科技行業衆多領域的關鍵技術,晶片的研發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科技競争力。是以,晶片行業的重大并購活動不僅關系到交易雙方的未來前景,還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連鎖反應與權重調整,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的話語權。而在觸發各國監管部門最為敏感的稽核神經後,傳來英偉達将放棄收購Arm,其實非常符合當下的事件發展走向。

但英偉達也獲得了巨額的“意外之财”。随着股價騰飛,英偉達在去年11月市值一度突破8100億美元,後期雖然幾經回調,英偉達目前的市值仍然達近6200億美元。無論如何,随着跌跌撞撞的收購案宣告塵埃落定,晶片設計行業還将保持中立競争狀态,Arm可以繼續向各企業提供晶片設計架構服務。這無疑有利于半導體乃至整個科技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然而,如果沒有英偉達,Arm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各種挑戰?能否在軟銀的帶領下迎來開創性的新局面?如果沒有Arm,英偉達将如何實作在AI以及CPU領域的遠大抱負?如何應對英特爾、AMD等老對手的激烈競争?帶着這些疑問,且在不遠的未來拭目以待。(校對/隐德萊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