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芯观点】660亿美元收购案折戟,英伟达、Arm未来何去何从?

【芯观点】660亿美元收购案折戟,英伟达、Arm未来何去何从?

芯观点──聚焦国内外产业大事件,汇聚中外名人专家观点,剖析行业发展动态,带你读懂未来趋势!

集微网报道,跌跌撞撞近一年半来,英伟达收购英国芯片企业Arm交易最终宣告失败。2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话称,在美国、英国和欧盟的监管机构对其之于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的影响表示严重担忧后,软银以660亿美元将Arm出售给英伟达的交易宣告失败。官方公告称,软银将获得12.5亿美元的补偿费用,并寻求在下个财年推动Arm上市。

其实,早在1月下旬,就有消息传出英伟达正准备放弃收购Arm。彭博社当时报道称,由于多方反对导致收购案在获批方面几乎毫无进展,英伟达已告知合作伙伴,称不指望交易能够完成。那么,在这起最大的半导体收购案折戟背后,英伟达、Arm和软银最初的算盘是什么?这起收购案为什么遭到全球监管机构围剿?以及收购案失败将对各方产生什么影响?

【芯观点】660亿美元收购案折戟,英伟达、Arm未来何去何从?

收购案背后的算盘

在收购Arm的商业逻辑方面,英伟达旨在“通过其AI计算能力与Arm庞大的CPU生态系统相结合,推动计算从云端、智能手机、PC、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深入到边缘物联网,并将AI计算推广到全球每个角落。”显然,由于GPU计算业务和数据中心市场扩张有限,英伟达正致力于将AI的计算能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和边缘拓展,以实现真正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此外,无论收购Mellanox、还是收购Arm,都可以视为英伟达应对数据中心竞争对手的重要举措。目前,英特尔、AMD分别收购了Altera、赛灵思,均已经开始基于“CPU+GPU”构建自身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由于云端服务器还有大量非人AI应用跑在CPU上,以及诸多AI应用也需CPU支持,收购Arm开发服务器CPU也是英伟达必走的一步棋。

对Arm而言,抱上一条好大腿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未来机遇,获得足够的技术、资源、资金支持以及活力和自由度。目前,随着投入不断加大,Arm服务器芯片与X86服务器芯片差距正在不断接近,同时其生态也在市场对降低能耗的要求下更加成熟。而通过与英伟达的AI计算能力结合,Arm的业务范围将能更好的拓展至数据中心、汽车和网络基础设施领域。

此外,由于传统的CPU IP并不能很好的支持边缘AI,Arm即便在边缘侧构建起广泛生态,但却越发身处“边缘”地带。目前,Arm已经开发一些IP以支持基于AI的应用进行深度学习,但大多数开发AI芯片的企业都在利用自有知识产权来开发DNN模块。因此,Arm并不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通过对接英伟达的技术、资源,其将能显著提升AI方面的能力。

在这起收购案中,软银的目标显然是在困境下套现。虽然曾对Arm不遗余力投入,但软银认为疫情进一步放大了Arm的收入威胁。但更严峻的是,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出现重大财务问题,包括WeWork在内的多项投资计划导致软银出现约125亿美元的营运亏损。于是,软银出售阿里巴巴、T-Mobile等公司股份四处套现,并走到了将Arm出售给英伟达的节点。

为什么遭全球围剿?

鉴于双方在半导体领域独特的市场地位,英伟达收购Arm一事从一开始就引发多方反对和质疑。其中主流声音包括,这将英伟达进化成行业“巨无霸”,还将改变Arm的中立性。由于英伟达是一家美国公司,而一年多来芯片短缺使得各国将半导体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竞争对手的游说,英国、美国、欧盟等监管机构开始用“放大镜”看待收购案。

2021年8月,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表示,这起收购案可能扰乱芯片行业竞争格局,考虑阻止收购案;10月,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发布警告,称该收购案存在推高全球芯片价格的风险;11月,英国再次宣布将对收购案展开深入调查,可能历时6个月;12月初,欧盟委员会宣布暂停对收购案的调查。与此同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提起诉讼,要求阻止收购案。

在这些宣布调查的官方机构中,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首先,欧盟近年来以严厉的反垄断巨额罚单“名声鹊起”,但在这起收购案中却选择“息事宁人”。其次,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还称,放弃Arm意味着失去了强大的“贸易和政治”武器。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称,英伟达收购Arm“将使其有手段和动机扼杀下一代芯片创新技术”。可见各方均有其考量。

【芯观点】660亿美元收购案折戟,英伟达、Arm未来何去何从?

很大程度上,本次英伟达收购Arm未遂,根本原因在于欧美大公司之间的内部矛盾。目前,Arm架构占据了移动芯片95%的市场,苹果A系列、三星猎户座、高通骁龙、华为麒麟、联发科天玑芯片等都是基于Arm架构。虽然英伟达强调,收购Arm旨在强化数据中心业务,为用户提供“第三种”选择。但不可避免的是,其收购Arm将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生态平衡。

目前,英伟达拥有全球领先的GPU和AI平台,但是在CPU和MCU内核架构方面还有差距。而这两个领域都是Arm比较强势的领域,如果收购Arm完成将全面提升英伟达的产品竞争力。不过,英伟达本身就与Arm的诸多客户存在着竞争关系,将能通过Arm内核牵制竞争对手。这就会打破原有的中立性,以致于无论如何都很难让所有对手及监管机构信服。

收购失败影响几何?

即便收购Arm完不成功,对英伟达但当前的影响并不大。作为GPU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也有较强的实力。一定程度上,英伟达收购Arm只是增强自身实力的手段,毕竟Arm主要涉及是移动芯片架构领域,与英伟达的GPU业务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为加强CPU实力,据传英伟达已在以色列组建了新的CPU研发团队。

但鉴于数据中心、AI、服务器等业务繁多,英伟达因没有Arm可能导致无法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及升级扩张,进而导致在人工智能时代与英特尔和AMD的竞争种处于不利地位。未来,不排除英伟达向移动终端架构芯片转型的可能性,但收购Arm失败也将导致转型难以顺利完成。另外,根据协议,一旦收购案失败,英伟达将向软银支付达12.5亿美元的补偿费用。

对Arm而言,英伟达收购失败将影响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作为芯片IP产厂商,Arm需要保持一定的扩张能力,同时在创新上具有快速行动力和灵活性。在欠缺资本的软银带领下,Arm或过于注重短期收入和盈利,为了营收数据疲于奔命而无法专注推进研发战略。如果没有财大气粗、技术雄厚的英伟达在背后扶持,Arm将在自身创新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继Arm、X86架构之后,全球第三大架构RISC-V已加快崛起,并产生更大的威胁。目前,由于RISC-V架构比Arm生态更开放,全球芯片巨头大都采用RISC-V架构进行CPU设计,并添加自有的指令集进行拓展。换言之,基于RISC-V架构设计芯片的相关企业可以掌握更多主动权,因此国内的华为、中兴、阿里巴巴、龙芯中科等均已布局RISC-V架构。

尽管资本市场对于高科技股的兴趣依然存在,但对Arm进行IPO显然不是软银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软银现在希望能够迅速套现止损,而寻求让Arm独立上市需要的时间太长。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美国通常对高科技企业快速估值方式(过去一年收入的8-10倍),Arm的价值在200亿美元左右。这与英伟达给出的超600亿美元价码相距太大,对软银而言属巨亏。

结语

作为科技行业众多领域的关键技术,芯片的研发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因此,芯片行业的重大并购活动不仅关系到交易双方的未来前景,还可能引发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与权重调整,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的话语权。而在触发各国监管部门最为敏感的审核神经后,传来英伟达将放弃收购Arm,其实非常符合当下的事件发展走向。

但英伟达也获得了巨额的“意外之财”。随着股价腾飞,英伟达在去年11月市值一度突破8100亿美元,后期虽然几经回调,英伟达当前的市值仍然达近6200亿美元。无论如何,随着跌跌撞撞的收购案宣告尘埃落定,芯片设计行业还将保持中立竞争状态,Arm可以继续向各企业提供芯片设计架构服务。这无疑有利于半导体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如果没有英伟达,Arm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种挑战?能否在软银的带领下迎来开创性的新局面?如果没有Arm,英伟达将如何实现在AI以及CPU领域的远大抱负?如何应对英特尔、AMD等老对手的激烈竞争?带着这些疑问,且在不远的未来拭目以待。(校对/隐德莱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