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如果你懷孕後,屁屁癢、屁屁痛、屁屁漏尿……真的是P大點的事都不能忽視哦!

咳咳~!下面請嚴肅認真的拿出小本子記錄一下遇到這些問題該腫麼辦!

天了噜,我竟然長了痔瘡!

妊娠對于很多女性而言是一件驚喜的事情,但是對于得了痔瘡的女性,就是痛并快樂着。

痔瘡,大家并不陌生,長在啥地方,也都心裡有數。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上至老下至小,都有可能。而孕婦是痔瘡的高危人群。據統計,孕婦痔瘡的發病率高達76%左右,妊娠期痔瘡急性發作較為常見。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原因

孕婦心理也很苦啊!是我想有的嗎?是痔瘡陰魂不散啊!

一方面由于妊娠可引起腹壓增高,随着子宮體逐漸增大,下腔靜脈受壓日益加重,直接影響直腸下段、肛管的靜脈回流,緻使痔靜脈充血、擴張,進而誘發痔瘡。

另一方面,妊娠期孕婦運動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便便在腸腔内停留太久,水分被重吸收,引起便便幹燥、排便困難,大便時幹硬的便便擦破痔黏膜而引起出血、劇烈疼痛等情況。(摩擦摩擦,是痔瘡的節奏……)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預防事項

1.若孕前發生痔瘡的女性應提前積極治療,盡量避免孕期再次發生,以減少對胎兒的影響。

2. 孕期堅持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多食含纖維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以及未加工的豆類,注重粗細搭配、科學膳食。有研究表明,适當的飲食幹預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痔瘡的發生率。如火龍果,具有潤滑胃腸、預防便秘的功效。

3.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盡量縮短如廁時間,不宜久坐、久蹲和看書。

4.為了避免孕期發生痔瘡,孕期每次大便後可用溫水沖洗肛門,按摩肛周。

5.注意休息,不要長時間站立或蹲坐,采取舒适坐姿,避免疲勞,保證充分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6.可進行提肛運動:孕婦在便前或便後連續有規律地做下蹲站立再下蹲的動作,1~2分鐘,每天2~4次。這樣可加強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力,改善痔靜脈的淤血狀況。

一個好消息!湖南婦女兒童醫院肛腸科的醫療團隊都是溫柔細心的姐姐們,不管是男女老少來看痔瘡,都不必感到害羞,姐姐們都是見過“大場面”的,安心把“菊花”交給她們就行。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打個噴嚏就漏尿了,真是醉了!

當你第一次發現自己在大笑,咳嗽,打噴嚏後漏尿,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老公,說不定會換來他一頓無情的嘲笑。

沒關系,你不是一個人在被嘲笑。

研究表明,初産婦的發生率為53%,而經産婦有85%的人有尿失禁。漏尿的學名叫作壓力性尿失禁,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下次你老公再嘲笑你,可以拽拽地甩這個詞給他,笑他無知!

這“壓力性”來自哪裡呢?

女性的盆底肌就像一張“吊網”,緊緊吊住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器官,固定其正常位置,并具有多項生理功能:如控制排尿、排便,維持陰道的緊縮度等。

但在懷孕過程中,需要依靠盆底肌來承托日益增大的胎兒,并且在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和神經會有一定的損傷,會出現被破壞、斷裂的現象,是以在産後就會出現持續性的漏尿了。

值得重視的是,産後半年内是骨盆聚合的“黃金時間”,恢複越早效果越好。否則,随着年齡增大,激素水準下降,肌肉變得松弛,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到了中老年後,很可能會出現輕中度壓力性痙攣或不同程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發展到子宮脫垂!

漏尿除了尴尬之外,自身濕哒哒地也很難受。教孕媽一些方法可以化解漏尿的小尴尬。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1、多準備一些護墊,護墊盡量選擇柔軟透氣的棉柔表層,這樣可以減少對敏感的陰道皮膚的刺激。同時也要經常更換護墊,漏尿後潮濕的陰道環境很容易滋生細菌。

2、護墊雖然可以解決暫時的問題,但是幫助那些在戶外和職場的媽媽,如果在家的話,就不要用護墊了,勤洗勤換,保持内褲幹燥衛生。

3、如果不得已要出門辦事,利尿的食物要少吃哦,如西瓜、冬瓜、紅豆、葡萄等。每隔一兩個小時排空尿液。

4、多做提肛訓練:每日進行50~100次緊縮肛門及陰道運動,每次3~5秒。具體方法為:臀部肌肉用力,收縮肛門,堅持數到10 後,由口緩緩吐氣,放松。呼吸一下後,重複同樣的動作,10次為一組。

湖南婦女兒童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姚幹提醒,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和疾病程度來選擇。輕度可盡量采用盆底肌康複訓練,來改善盆底功能,恢複盆底健康。當患者尿失禁發展到中度/重度,影響工作及生活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PP癢就算了,會不會影響寶寶健康?

最鬧心的莫過于孕期陰道炎了。奇癢無比弄的孕媽睡不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孕媽擔心用藥會不會影響寶寶健康?

懷孕後屁屁上的那些事兒,說多了都是淚

可以了解到,陰道炎對産婦和寶寶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隻要盡早的幹預治療,都不會對今後的生産産生什麼影響。

(編輯ZS。部分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來源:湖南婦女兒童醫院

關注@湖南醫聊,擷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