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民快評|從王安石的《元日》說起

如果給春節的詩詞排位,那麼,王安石的《元日》,當之無愧第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國小課本就有,基本上人人熟知。

新民快評|從王安石的《元日》說起

圖源:東方IC

不過,這兩年,我發現《元日》這首詩,又難懂了。

不少人不知道,何謂“新桃”“舊符”。記得我初讀此詩,特地去查了詞典。原來古人門前,總是左右貼着桃木做的木闆,上書門神名字,或貼着門神的畫。後來,“桃符”也可以指代春聯。

還有不少人,不了解第二句的“屠蘇”,是什麼意思。其實,“屠蘇”是一種酒。相傳古人過年,大年初一時,總要飲屠蘇酒,為的是避免這一年染上瘟疫。

如今,中國人過年,還有多少人,會在門上貼上桃符、門神或春聯呢?還有多少人,會在大年初一飲用屠蘇酒呢?

尤其是飲屠蘇酒,按照我的了解,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多少有些儀式感吧,多少會有人效仿、讨個口彩吧。但似乎,屠蘇酒這三個字,就像幹戈寥落四周星,飄散得無影無蹤。

這兩句不了解,也屬正常。但就在這個春節,我突然發現,《元日》的第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居然有不少小朋友不了解了。

我問一些10後,什麼是“爆竹”,居然有些迷惘。是啊,如今不少地方,早已因空氣污染原因,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小朋友印象中的煙花爆竹,大概都是上海迪士尼樂園的“煙花秀”了。你再去和10後的小朋友說,古人燃燒竹子,産生炸裂聲,用以驅趕瘟神,是以才有“爆竹”之名。小朋友很難了解了吧。

我想,時代是前行的。我們當然要與時俱進。但說實話,如果不懂得中國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在“過年”這段儀式感最強的日子中,沒有傳承,那麼,中國人的年味,勢必會漸漸飄散。

我們可以不燃放爆竹,不飲屠蘇酒,不貼桃符,但至少,我們要知道,從前的馬車很慢,從前的光陰很長,從前的愛情很純粹,從前的春節很熱鬧……

丢掉了年味的春節,是不完整的,是沒有文化的。而漸漸讀不懂王安石的《元日》,那毫無疑問,是一種曆史的悲哀。

晏秋秋/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