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你的孩子是否也曾出現過以下情況?剛取得一些成績,便開始驕傲自滿。稍微一知半解,就不聽意見,随意指手畫腳。自我感覺比别的孩子優秀,經常不顧他人的“亂說話”。IT有個專屬名詞叫“向下相容”,是指軟體可以在更多的電腦上運作。而 “向下相容型人格”,則指的是孩子在為人處世中,既能做到高瞻遠矚,大氣磅礴,也能俯身尊重和聆聽他人。身為教師,曾遇到過很多看起來優秀的孩子,他們确實在某些地方是優于别的孩子的。可這些孩子,通常過于放大自己的優秀,不願再與相對弱一些的孩子為伍。其實這些孩子,恰恰是缺少了向下相容的能力。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向下相容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礎我的班裡有一個很優秀的學生,但每次組隊時,卻沒有人願意和他合作。我細心觀察了下,發現每次當老師講完規則,他都能很快明白意思,并且快速發現取勝的關鍵。

而往往這時,很多别的孩子還停留在消化規則的環節,于是他就開始不耐煩地指點,有時還會說出幾句嘲諷别人的話。“這也太簡單了!你們怎麼這麼笨?”“豬都會做了,你怎麼還不會?”最後,大部分孩子都拒絕和他組隊,而他,不但不覺得自己有錯,相反還會向老師抱怨别人太弱。

後來和孩子的家長溝通過,但家長覺得優秀的孩子不需要去合群。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優秀的孩子可以不合群,但他必須要有能合群的能力。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很多,比如,某次稍微比别人考得好一點,或者比别的孩子多獲得了一次贊美,就很容易得意忘形,驕傲自大。驕兵必敗是每個大人都知道的常理,但孩子卻可能要用無數次的碰壁才能明白這個道理。深究原因,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全面,當他們發現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強時,便會片面地認為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強,進而産生自傲心理。

但如果這些孩子,能一直保持腳踏實地,不放大自己,也不看輕别人,即便受到表揚,也能謙遜謹慎地繼續限制自己的行為。那麼,這樣的孩子,勢必将擁有更美好地未來。每一個能保持一直優秀的孩子,都一定擁有着謙遜的品德。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向下相容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謙遜的态度,而這,也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教養。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向下相容力,讓孩子學會共赢

曾獲得郭沫若獎學金的哈佛學生何江,在哈佛大學畢業生典禮上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通過“費曼學習法”獲得強大的學習能力:在反複揣摩給弟弟出題的過程中,不但讓弟弟的學習突飛猛進,還從問題根源重新鞏固了自己的知識。

優秀的孩子,總能做到讓雙方都獲得最佳體驗和成就,能将“無用”化“有用”。

電影《綠皮書》中,黑人鋼琴藝術家唐,因為要南下演出,聘請了急需掙錢的白人托尼作為自己的司機。一個是談吐有禮,穿着燕尾服在禮堂彈鋼琴的優雅博士,一個是混迹于夜總會,啃着雞腿言行粗鄙的普通平民。一路上,倆人因為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不同,發生了無數次摩擦。唐忍受不了托尼的粗俗,托尼看不慣唐的故作清高。直到一起渡過路上一次次的危機後,兩人最終了解和接納了彼此的不同,成為了能互相幫助的朋友:唐看到托尼寫給妻子的信,笑話他寫的像綁架信,幫他潤色進了一句句溫暖的情話:當我想起你時,我想到了愛荷華美麗的平原。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而托尼,在影片結尾邀請唐去他的大家庭參加聖誕聚會,讓唐第一次體驗到了真正被尊重的感覺。生活中,我們不妨也去引導孩子如何正确地和自己認為比較弱的人相處。那時,他們會明白,适當放低姿态,選擇和别人同成長,才能真正做到彼此成就。一個擁有向下相容力的孩子,一定是在滋養了别人生命的同時,也讓自己擁有了持續優秀的底色。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向下相容力

1、尊重 “相對弱者”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句經典的話: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要記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你所擁有的優勢。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有些教育方式,總是讓孩子去盲目膜拜強者。但孩子認知的單一性,導緻他們将膜拜強者的對立面簡單了解為鄙視弱者。

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為和表達方式有時候是“簡單粗暴”的,他們會通過打擊和輕視弱者的行為,來證明自己也是強者中的一員。

無論是孩子間的個體差異,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公配置設定,這些都會導緻每個孩子出現局部的“相對優秀”。此時,身為父母,更應該引導孩子建立正确的價值體系:不以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認可個體發展和知識環境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無論對方是誰,無論對方現狀如何,至少做到基本的尊重。

2、懂得換位思考和共情

網上曾有一個暖心視訊廣泛流傳:正在玩噴泉的弟弟被突然沖過來的大孩子撞倒,一旁的姐姐發現了弟弟的無助和委屈,急忙上前摟住他,笑着安慰。

那些有同理心的孩子,總能第一間體會到别人的感受。《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讓孩子的“誠實,謙遜,接納,包容,感恩,希望與寬恕”,去代替“說謊,自大,目中無人,見利忘義,狹隘和自私”。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阿瑟·齊亞米考利也曾說過:同理心會讓人産生想要改變自己與他人生活的力量。這份力量,是孩子天性中的正義感促發所産生的強大行動力。而那些擁有同理心的孩子,也更有動力向前走。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3、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原胚造型

在一篇文章中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帶女兒去拜訪新鄰居,兩位大人相談甚歡,孩子們也是鬧成一團。等到天色漸晚,女兒意猶未盡地和新夥伴道别,并約定了下次一起玩的時間。回家後,女兒興緻勃勃地和母親分享自己的快樂,最後嘟着嘴說了句:“如果隔壁的小姐姐不結巴就好了。”孩子媽媽聽出了女兒口中的遺憾,微笑道:“那你今天和她玩得開心嗎?”“開心!”“那你還覺得她結巴這件事重要嗎?”“嗯,好像真的沒那麼重要。”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孩子被“一葉障目”時,父母需要做那個撥開“葉子”的手。教育學家托馬斯·阿諾德曾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子先正身,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對孩子長久歲月裡的言傳,和潤物細無聲的身教。

10年老教師,曝光教育潛規則:20年後成功的,大多是這類孩子

導演王家衛曾分享過一句話:人的一生是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的過程。

見自己,是了解自身,清楚自己,見天地,是不局限于自我,讓眼界更開闊,見衆生,則是将所學所思分享給别人,與他人同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其實是很無助的。他需要披上我們穿給他的铠甲,身有鋒芒,也需要被鼓勵被引導,打開蜷縮的身子,伸出緊握的手,去感受去接納不同。同為父母,我們深知,孩子終究要成長為獨自面對成人世界刀霜劍戟的大人,童話世界不會一直存在,我們需要教會孩子與他人相處,與外面的世界相處的能力。

而培養孩子的向下相容力,不是讓他一味放低姿态,去迎合,去虛與委蛇。相反,是讓他明白,既要不委屈自己,也要不忽略别人,能擁己之長,也能容人之短,能做最好,也能接受最壞。

作者:牧青野,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