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作者:魚爸

好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文丨魚爸 圖檔來源美素圖庫

1

為什麼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怎麼關心人,而隻知道索取?

朋友說自己有一次生病了,要兒子幫忙倒杯水。

兒子竟然說要他給5塊錢才倒。

當時他心裡覺得又氣又好笑。

為什麼自己對兒子這麼好,可是兒子卻不知道關心一下自己呢。

朋友家就這個獨子,啥好東西都是他的。

爺爺奶奶把他視若珍寶。

他要一輛電動平衡車,爸爸就第一時間買了最貴的回來。

說安全和品質必須第一。

孩子當然很喜歡,天天晚上會去小區裡練習。

而爺爺就做了陪練的工作。

出門的時候爺爺推着,到了地點交給孩子。

回來的時候,爺爺推着。

是以有時候周末的時候,老人帶孫子去買菜。

老人兩手滿滿的,而八九歲的孩子,連蔥花豆腐青菜都不曾提過。

是以當朋友說孩子為什麼不知道關心人時。

還真不能怪孩子。

因為這是大人幫孩子養成了這個習慣。

他已經習慣了享受這種種服務帶來的愉悅,而沒有機會去感受幫助人的快樂。

小小的孩子,長的那麼可愛,真的讓人心疼啊!

大人還怎麼忍心讓他們去提東西呢。

可是将來呢?

等他長成一個爸爸或者一個媽媽的年齡。

生活的重擔還是會壓過來。

到時,又有誰來為他們承擔?

好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2

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做。

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要尊重孩子的這種需求。

我們會看到很小的寶寶想要自己去抓握某一件東西,因為他有了興趣。

一兩歲的孩子會想着自己去抓東西吃。

可是很多的父母怕孩子把餐桌弄亂,于是就阻止孩子去做。

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憤怒。

而大人則選擇把孩子抱開,或者讓他去玩點什麼,轉移他的注意力。

其實,跟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來比,髒亂一點真的算不上什麼。

我曾看過一個案例。

有一位媽媽總是把自己的兒子打扮得幹幹淨淨,不許孩子弄髒自己的衣服。

每天為他穿衣服、打扮好。

可是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分辨褲子的前後,也無法獨立扣扣子。

等兒子要去讀幼稚園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其實害了孩子。

因為兒子每天都驚慌失措。

比如午睡過後,同學們自己能獨立地穿衣服,系好鞋帶。

可是他隻能在床上坐着,等待老師來幫忙。

可想那種感覺是帶着無助的。

孩子就吵着不去學校。

因為在家裡,他才能感覺到被愛。

因為媽媽會贊揚自己,會第一時間幫自己做好每件事。

他可以不要操心,也不會産生挫敗感。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聽媽媽的話,這樣就能取悅媽媽。

而且媽媽看上去很享受照顧自己。

3

而且我們的教育,過于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品格的錘煉。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讀中學的孩子說幫忙洗菜。

結果親戚不準,跟她說,“你馬上就要考試了,趕緊去做題,家裡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你的成績就行。”

家裡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自己就行。

這句話常常會聽到。

其實這樣說,很容易将孩子推進“自私”的深淵。

家裡很多的事,當然不要孩子操心。

比如家庭收入,不需要孩子過早地去關注。

可是家務活卻可以讓孩子早點做,并且多做點。

因為孩子在家庭中學會了承擔和付出,才能學會去關心家人。

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會去愛。

特别是男孩,在情感表達及感受方面還要滞後一些。

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去學會夫妻,用實際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愛。

有時我在廚房做飯,兒子在邊上幫我擇菜的時候。

我會跟他說,“爸爸好期待着哪天吃到你做的飯。”

“我還小啊!”

“我覺得你讀國小時應該就沒問題了。”

“可我不會啊!”

“來,爸爸教你。”

告訴他怎麼煮飯,一杯米能煮多少飯。

然後要打多少水合适。

而擇菜、洗菜也是他能勝任的活。

在勞動中,我告訴他去認識蔬菜的名字,還有它們的特點。

而孩子也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

當我們吃晚飯時,我跟老婆說,“今天你吃的飯,可不是我煮的。”

然後小家夥會得到媽媽的鼓勵,看上去就美滋滋的。

其實,很少有父母會故意不去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可現實中卻由于種種的擔憂和焦慮,剝奪了孩子自己去做的機會。

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放下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權威,克服内心的控制欲。

并且創造一些這樣的條件。

媽媽平時在生活中可以示弱,不要太強勢。

可以跟兒子撒撒嬌啊!鼓勵小家夥去做一些能做的事。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做不好就不讓他們去做。

因為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永遠不會。

并且習慣這樣的低能,而依賴于父母。

好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4

我們看着孩子長大,有時會感到吃驚。

因為他們的成長看上去很緩慢,可是變化就好像一瞬間的事。

昨天還緊緊跟在你屁股後面的那個小家夥,一下子會溜到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時接兒子回家時,我會在小區外邊買點菜。

當我把自行車擺好,一走進店裡,他就會在大門口的廣場上跑來跑去。

我能感覺到他變了。

但是我了解這種成長的變化,隻是默默地觀察,沒有對他說不。

因為這是他在試探新的安全距離。

孩子們會一直找自己的安全空間,常常展現在自己跟父母之間的距離遠近上。

比如幾個月大的時候,孩子一旦看不見照顧他的人就會不安。

然後大哭着。

慢慢的他們會遠離我們一點。

你在客廳,他會在自己的房間玩。

特别是有夥伴的時候,父母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而到了五六歲,孩子們開始适應校園生活。

又開始拉開跟父母的距離。

我能想象到,還過一兩年,當他進入國小後,跟我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年少時讀龍應台目送的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内心還覺得歡喜,因為我就是前面那個走了的人。

如今有了孩子,我内心的感覺就有點複雜了。

我歡喜的是孩子長大了,多好!

而我為之酸楚的是,孩子慢慢離開我了。

當然,孩子從來就不屬于我們,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可我們彼此的生命裡,還是會有不可磨滅的印記,生生不息。

成長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獨立的過程,未必全是香甜的蜂蜜。

而對父母來說,卻帶着更多的苦澀。

因為我們一邊深深愛着,一邊還要學會狠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