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虎年新春假期享受一場身邊的好戲,成為越來越多留滬市民的選擇。在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演藝大世界,這幾天可謂好戲連台。
據統計,今年春節假期,演藝大世界區域内劇場共推出52場重點演出,包括亞洲大廈“星空間”排檔音樂劇《燈塔》《火焰》《危險遊戲》和脫口秀表演,林肯爵士中心推出的《爵士五重奏》等演出,文化演藝精彩缤紛。
看京昆到天蟾
虎年春節,位于福州路701号的天蟾逸夫舞台很熱鬧。在這座去年修繕一新的劇場内,上海平劇院、上海昆劇團聯合推出了“海上京韻·瑞虎迎春”賀歲演出季。
作為演藝大世界的核心劇場之一,修繕後的“天蟾”讓傳統戲曲與現代時尚、創新技術融合,逐漸疊加演藝服務、文化休閑、商業零售等功能,助力"百年天蟾"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春節檔, 平劇《定軍山》《鳳還巢》《楊家将》、昆劇《占花魁》《風筝誤》等傳統戲排滿日間、夜間檔期。
2月3日大年初三,平劇《定軍山·陽平關》作為2022農曆新年的首場大戲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衆多名家名角登台獻演,為虎年春節增色。《定軍山》又名《一戰成功》,不僅寓意開市大吉,更寓意着新的一年祛疫迎祥、好事連連。
經典昆劇,名角登台
獨占鳌頭,喜氣盈門。正月初五《占花魁》、正月初六《風筝誤》兩台經典昆劇上演。《占花魁》是一出小生與旦角的對子戲,也是上海昆劇團的保留劇目之一。劇中人物内心情感變化複雜,表演細膩傳神。上昆演出時在表演程式、服裝造型上都進行了新的藝術加工。
《占花魁》由明末清初蘇州派傳奇領袖李玉撰寫,故事本體源于明朝蘇州人馮夢龍編撰的《醒世恒言》中的《賣油郎獨占花魁》,以北宋靖康之難為時代背景,講述了賣油郎秦鐘與花魁女王美娘婉轉溫柔的愛情傳奇。
劇中,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黎安飾演賣油郎秦鐘,黎安上一次演《占花魁》已是七、八年前了,時隔多年再演秦鐘,生活閱曆和舞台經驗的積澱令他對角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昆劇《占花魁》是非常具有煙火氣的一部戲,在新年演出最為合宜。飾演“西湖花魁”王美娘的國家一級演員沈昳麗說道:“劇中溫暖的結局也是新年裡對大家的祝福。即使生活出現再多磨難,也不要放棄希望和信心。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喜樂,事事圓滿。”
此次“京昆群英會”,年輕觀衆的占比明顯提高。其中不乏95後、00後的觀衆群。“傳統戲曲正在年輕族群當中“出圈”,年輕觀衆也正逐漸成為戲曲演出的消費主力。而造成這樣一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現在青年人都喜歡網紅打卡,當一個劇場成為某些劇種的專屬劇場之後,就具備了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條件,當青年人被吸引過來打卡,他們就有機會了解中國的傳統戲曲。”相關專業人士解釋道。
海派滑稽大荟萃
在前不久修繕一新的蘭心大戲院,虎年大戲同樣很精彩。大年初四、初五下午,由上海滑稽劇團攜手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聯合主辦的《龍騰虎躍鬧新春 海派滑稽大荟萃》獻演。
上海滑稽劇團不僅擁有一批優秀的青年編、導、演人才,還具備一批非常優秀的青年民族樂手,他們年紀輕輕,音樂造詣、演奏技法卻相當了得,他們的演奏讓滑稽戲更添質感,更顯神韻。
獨腳戲在發展過程中,湧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如《調查戶口》《國語與方言》《甯波音樂家》等,而大家熟悉的《拉黃包車》就是其中之一。《拉黃包車》作為上海滑稽劇團的保留節目,曾被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表演過。如今它代代傳承,依舊經典不衰。
作為上海“非遺”項目上海說唱代表性傳承人,龔伯康師承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袁一靈”,說唱有“袁龔派”之譽,得袁派“金鈴塔”真傳,嗓音甜,中氣足,吐字清,繞口和出噱講究“穩準狠”。演出現場被龔伯康的繞梁之音推向高潮,台下觀衆拍案叫絕。
2015年,錢程帶着青年演員阮繼凱演出《滑稽京戲·追韓信》,入選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這對師徒讓全國人民看到并記住了“上海滑稽”的風采,2020年疫情之時,他們更是合力創排,熬夜錄制獨腳戲《祝君健康》緻敬每一位出征前線的戰士們。
演出後,很多觀衆意猶未盡,一些觀衆表示:“作為一個地道地道的上海人,特别高興過年能有這樣一場來自上海滑稽劇團的演出,蘭心大戲院裝修得特别漂亮。這次能聽到龔伯康老師的上海說唱,真是太過瘾了,完全看不出他已經是80歲高齡的藝術家,一曲真的不夠!還有,錢程老師真人比電視上還帥!”
擦亮“演藝大世界”金字招牌,提升文化辨別度
春節期間,演藝大世界好戲連台,得益于本市演藝劇團、場館的蓬勃發展。前不久,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亞洲大廈星空間等10家機關首批獲得“演藝大世界”銘牌和證書。銘牌的頒發,是演藝大世界品牌成立3年來對固定演出場所身份的認同。
25個專業劇場、46家演藝新空間彙聚在上海人民廣場周邊1.5平方公裡範圍内的核心區,演藝大世界是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演藝大世界上司小組辦公室對固定演出場所授予“演藝大世界”銘牌,将進一步提升演藝大世界品牌影響力和傳播度,旨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核心示範區。
據悉,2022年,“演藝大世界”将對标國際最高标準、最高水準,充分發揮特色優勢,進一步在集聚一流人才和機構、加強營運管理、強化宣傳推廣上下功夫,更好地激勵創作、鼓勵演出、繁榮市場、做強産業、服務觀衆,不斷提升顯示度、影響力和競争力。同時,上海劇場劇種專屬化改革效應初步顯現。由于觀演品牌的樹立,劇場人氣飙升,觀衆更為集聚,青年觀衆比例也不斷提升,進一步激發了上海各大文藝院團進行藝術創作的熱情。上海,正在從演藝碼頭向演藝源頭進發。
記者 / 高磊
編輯 / 黃骞文
圖檔 / 受訪者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