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辦法“修理”孩子。

實際上孩子的叛逆是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号。

——虎媽

作者 | 楓子

深夜12點,朋友發圈:氣得肝顫!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朋友的孩子自從上了國中,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各種難管,常常把朋友折磨得要崩潰。

你說東,他偏往西。喜歡唱反調,專做父母不喜歡的。

說不得罵不得,脾氣特别大,動辄不是把自己鎖屋裡,就是離家出走。

對父母越來越不耐煩,頂嘴,甩臉,拒絕交流溝通。

有一次,朋友一天被氣哭了三次!

心理學上将這種,孩子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出現情緒不穩定,行為沖動,思維偏激的現象,稱為進入“叛逆期”。

家有“叛逆兒”,如有一個行走的火藥桶子,敏感、情緒化、一點就爆。

可是這一切,真的隻是“叛逆期”作祟嗎?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隐藏着一個訴求。

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叛逆的本質是無助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角伊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叛逆孩子。

上課搗蛋,不交作業,已經在三年級留了2年。

各科成績墊底,把要家長簽名的成績單喂狗。

假裝生病,僞造請假條逃課。

撒謊,打架,搞破壞一個不落,把父母氣到抓狂。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說:“叛逆背後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

沒有人發現伊桑從小就患有讀寫障礙,在他的眼裡,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沒辦法識别,沒辦法集中精力。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就連“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麼簡單的操作,對他來說也很困難。

而這一切,對于其他人來說是如此輕松……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依然把最簡單的ABC和123寫得像天書一樣,依舊挂科考0分,即将面臨退學。

作家劉娜說:“搗蛋,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父母及時察覺到他的無助,将他從困頓中解救出來,他自然沒必要用調皮搗蛋的行為掩蓋自己的無能。

如果父母及時看到他的需求,适時提供幫助,内心得到滿足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博取關注。

越叛逆的孩子,其實越無助。

他表現出來的種種叛逆,不過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幫幫我!

知乎網友@易不拉的故事,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叛逆孩子的真實心聲。

小升初那會,他被男老師猥亵,當他告訴父母時,卻認為太扯淡,沒當回事。

之後他又多次提起這事,父母就認定他是故意鬧騰,不想好好學習,便把他揍了一頓。

求助無門的他,變得焦躁,易怒,厭學,不自覺的和父母對着幹。

這件事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一碰就痛,一痛就忍不住沖父母發火。

多少年過去了,他依舊隻能獨自舔舐自己的傷口。

樊登老師說:“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情緒起主導作用,于是每次跟父母的溝通不是逃離就是對抗。”

孩子的行為不會孤立存在,叛逆的表面下,可能是他的内心在“哭泣”。

叛逆,不過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無效所誕生的産物,亦是孩子最無助時發出的變相求救,試圖引起父母關注。

叛逆的背後,是愛的匮乏

曾看過一個視訊,原本乖巧可愛的姐姐性情大變,動不動就撒潑打滾,打父母,揍妹妹,變得不可理喻……

原來,自從家裡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落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餘的人。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于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卻被責怪你都多大了。

她開始一次次表現自己,卻都被忽視了。

她甚至學着幫忙幹活,卻成了理所當然。

失落,委屈,難過,姐姐強烈的意識到“媽媽隻愛妹妹,不愛我了。”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是以當她發現不聽話才能引起媽媽注意時,不聽話就成為她綁架父母的慣用伎倆,消極但有效。

因為媽媽批評她時,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

因為媽媽每次失控揍了她後,會因為愧疚而對她特别好。

就像視訊最後,教育家蘭海老師說的:“孩子的問題,不是他的行為,而是内心需要。”

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緒和行為,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

《解碼青春期》書中提到一個“推壓杆效應”:

即人們在坐木質的過山車時,會反複的推壓杆,檢驗壓杆安不安全。不斷挑戰父母底線的孩子,就就檢查推壓杆一樣,需要反複試探确認父母的愛。

該書的作者喬西·西普曾經也叛逆得厲害,作為一個孤兒,他需要被送往合适他的家庭。

但每次被送到寄養家庭裡,他都會不斷的搗亂,做各種壞事惹怒家長。然後暗中計算,多少天就會被趕走。

直到他遇到了一個無論怎樣惡作劇,捅窟窿,都包容接納他的養父,他的生命才有了轉機。

有一次,他因無證醉酒駕駛被捕,父親說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

“你視自己是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感動之餘,他開始悔過上進,最後他成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專家。

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所有頑固的壞習慣和叛逆行為背後,都是愛匮乏的痛苦呐喊。

如果每個父母都能聽到叛逆背後的呐喊,就不會簡單的跟孩子對立,堵死溝通的情感管道了。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叛逆,權力鬥争的産物

中國青少年報告曾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調查,其中7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父母都過于強勢:

孩子渴望獨立,父母卻事事包辦。

孩子想要自由,父母卻将孩子緊緊拽在手中。

孩子試圖規劃自己的人生,父母卻強行設計孩子的未來。

可見,孩子的“逆”,往往源于家長的“叛”。

教育家尹建莉分享過一個故事。

飯桌上,一個男孩要喝可樂,媽媽卻一把搶過可樂,遞去一瓶杏仁露。

孩子生氣的吼道:“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光讓我喝酸奶和杏仁露!”

不管旁人怎麼勸,媽媽沒有一絲商量的餘地:“可樂沒營養,喝那幹嘛?”

“啪”的把杏仁露打開,而孩子,則氣哼哼地拒絕用餐。

尹建莉指出,媽媽的強勢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實際是保證自己的權威不可侵犯。

久而久之,當孩子攢滿委屈,他就會越來越叛逆不聽話,導緻親子間的權力鬥争。

什麼是權力鬥争?

在書店,一位媽媽挑了本名著給孩子,說是老師推薦的。

孩子瞥了一眼,沒吭聲就走開了。

不久,孩子挑回了一本書,媽媽卻看也沒看孩子挑的書說:“不行,必須買我這本。”

孩子就随手又拿起幾本書,生氣的問:“那這本呢?或是這本……”

媽媽氣不過:“我出錢,我說了算!”

孩子也不讓步:“我看的,我說了算!”

這就是典型的的權力鬥争。

其主要表現為,父母和孩子針對一件事,彼此都想要争取一個控制權或決定權。

然而,他們不會去想這個事件的一個合理性與正确性,隻要自己能“說的算”就行。

孩子認為“我有權利決定”,可媽媽卻認為“你必須聽我的”。

一邊是渴望做主的孩子,一邊是不願放權的父母。

于是,叛逆就這樣誕生了。

是以,孩子的叛逆很大程度地來源于父母過多的管束和壓制。

叛逆,不過是孩子與父母間權力鬥争的一場較量。

孩子總和你對着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隻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回報。

孩子叛逆,往往意味着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

看見,是改變的開始。

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别人或攻擊自己。

隻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适的幫助與引導。

了解,是打開孩子内心的通道。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書中指出,叛逆的孩子幾乎都會覺得不被家人了解,家人也确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那樣。了解是最有效消除叛逆的方法。

隻有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内心,看見了他的需求,孩子才願意和你溝通,傾訴。

賦權,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給他一個明确的界限,在界限内讓孩子做主。不是永遠說不,也不是一味的幹涉,否則他就隻能通過暴力來争取獲得自己想要的。

有句話說得好,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孩子的叛逆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自然也不會在短時間内改變。

但家長隻要給予足夠的愛與耐心去引導,孩子自會慢慢的收起身上的刺,慢慢靠向你。

願每個叛逆的孩子,都能早日回歸家庭的懷抱。

*本文系男孩派原創,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台,300萬精英家長都已經關注我們。

*本文圖檔部分來源于圖蟲創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