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春:春到人間草木知丨周末讀詩

我想起來了,立春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風改變了方向。風吹得更高,更遼闊,泉水一般清澈。金黃的迎春花開了,開在土牆外、水渠邊、地頭上。

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陟負冰,是為立春三候。正月裡,陽光晴好的日子,空氣中萌動着春意,河流解凍,麥苗返青,這時最有趣的,是與二三女伴,去麥地裡挑野菜。荠兒菜、野蒿子、油菜,不甚水色,滋味卻很鮮美。

多年沒在春天回過故鄉,但故鄉的春天仍與我同在。我們在一個緯度,有同樣的氣候,同樣的草木。路邊和公園裡也有野菜,大朵大朵的荠兒菜,親人般與我摩睛相認。

無限春風海上來

/ /

《減字木蘭花·立春》

(宋)蘇轼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不論是漢武帝時期開始使用的土圭測日影法,或是自三百多年前沿用至今的太陽黃道定位法,二十四節氣都是在黃河流域測定的,其描述的天氣和物候也隻對應于中原地區。不過,對于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太陽的周期規律仍然适用,二十四節氣作為指導農耕生産及其包含的民俗事象曆法,也都仍然有效。

蘇轼這首立春詞作于海南。“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漢樂府中這句詩,說的就是海南吧,一個比大海更遠的方向,遙不可及。海南與中原相距多遠?在有飛機之前,一個人去了海南,差不多等于從世界上消失。

公元1097年,蘇轼在惠州貶所接到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的指令,于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達海南儋州貶所。從廣東到海南,舟車相繼,走了近三個月。1099年立春,他寫下了這首詞。

令我驚訝的是,遠在天涯海角的海南,立春日的民俗活動竟也這麼熱鬧,而被流放到島上的蘇轼,心情也能如此大好。也許真如他所參透的那樣:“有生孰不在島者?”誰不在島上,誰沒在流放?

上下片首句,皆以立春民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造土牛象征春耕開始,耕夫執犁杖而立,鞭打土牛,即打春,以勸農耕。“春牛春杖”,說的就是這個習俗。

“無限春風來海上”,蘇轼在說春風,吹到我們身上,是他胸襟的坦蕩。一般的逐臣,面對異域的蠻荒,莫不垂淚悲傷,蘇轼卻精神振奮,不但沒有對立敵視,且對海島敞開懷抱,真心欣賞。這并非故作曠達語,他在詩中也多次寫到類似心情,比如“莫作天涯萬裡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乞求春神之巧工,将桃花染成肉紅。什麼是肉紅,是粉紅還是血紅?這個比喻有點奇怪,東坡莫非想吃肉了?

下片的“春幡春勝”,亦是立春民俗,春幡是家家戶戶在門口挂的春旗,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的,春勝是用彩綢或彩紙剪成花蝶,簪在發上或綴于枝頭。

“一陣春風吹酒醒”,詩情皆由風起興,尤其是島上的海風,更與别的風不同。上片的無限春風,令他沉醉,下片變成一陣春風,把他吹醒。

醉後不知他鄉,醒時看見天涯。“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這兩句像是說出了相反的話,不似天涯,就是天涯,楊花似雪花,就是想到了北方。海南地暖,立春日已見柳絮,中原春分前後才有,此時或有降雪,将楊花比作雪花,即在這裡看見中原。

讀這首詞,在聽覺上,我們能感覺到韻律的複沓參差,因句式的重複變化,仄韻和平韻的交替,也因“春”字疊了好多次。句中反複出現“春”字,是立春詩詞常見的寫法,例如梁元帝蕭繹的《春日》,十八句詩用了二十三個“春”字,再如五代歐陽炯的《清平樂》,句句有“春”,八句連用十個春字。不過這些詩詞,疊字多有堆砌之感,都不如蘇轼此詞錯落有緻。

立春:春到人間草木知丨周末讀詩

宋 惠崇《溪山春曉圖》(部分)

春已歸來,馀寒猶在

《漢宮春·立春日》

(宋)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袅袅春幡。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馀寒。

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

閑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顔。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辛棄疾在教科書中常被貼上“豪放派”的标簽,然而讀他的詞集,大部分詞卻并不怎麼豪放,豪放的那些詞中,有不少也隻是故作豪放。究竟什麼是豪放?書上沒有解釋,我想豪放應該是骨子裡的壯氣,而非振臂一呼的豪言壯語。同樣值得深思的是,被貼上“婉約派”的李清照,下筆卻頗豪放,當時的文人名士對她的評價是“有丈夫氣”,即有男子氣概。幼安、易安,皆詞中大家,實非标簽所能框定。

《漢宮春》一詞,措辭清麗,愁悶無緒,春已歸來,詞人卻絲毫提不起心情。緣何?這時我們可以對創作背景稍加了解,此詞作于寓居京口時,可能是辛棄疾從金人占領區南歸的第一首詞。

“春已歸來”,起句飄灑。“看美人頭上,袅袅春幡”,“看”字很重要,表明他是這個節日的旁觀者。美人頭上簪着春幡,錦緞剪成的花蝶,在柔和的春風中袅袅飄浮,比真的花蝶更為動人。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馀寒”,又是乍暖還寒時,無端風雨,“未肯”是誰的意志?想起了朱朱的一句詩:“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曆法——規定了我們的一生總在乍暖還寒之間?”

去年南來的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宵夢到西園”,詞人的體物之情,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實是我之情,借“料”字傳遞出來。西園是漢代都城長安西邊的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的瓊林苑,在此顯然寄寓詞人的故國之思。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愁緒萦懷,全然無心置辦應節之物。黃柑薦酒,即以黃柑酪制的臘酒,用在立春日互獻緻賀。青韭堆盤,指立春日以五辛菜,即蔥、蒜、韭、募惹、芥辛,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盤。青韭黃柑,都是宋人在立春這天必備的節物,幼安此時卻一應未辦。

過拍轉得奇。無心過節的他,轉頭調笑東風,“卻笑東風”,這是何道理?無理而有趣。“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薰染”二字,說得很有意思。忙忙碌碌的東風,忙着處處送來春天,“閑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顔”,此又一轉,又無理之極。鏡裡朱顔暗換,與東風何幹?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愁如連環,綿綿不斷,“問何人”下語凄恻,急切而沉痛。江南春天靜好,堪以忘憂,他卻不願如南宋君臣那般苟安,然而一人之力怎能挽回時局,無奈隻能眼看時間流逝英雄坐廢。

立春後,花開花落,又是一年,往事漸遠漸如煙,北伐複國的夢也就隻剩夢了。“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人盼春來,我怕花開,花開花落,老了情懷,惘然徒見,塞雁先我而還。

立春:春到人間草木知丨周末讀詩

明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偶成》

(宋)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節律回轉,冰霜消融,春意萌動,城居者未之知,立春這幾日,如果我們去郊外走走,置身于大自然中,便能感受到詩中的生生之意。

“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到人間,先覺先知者,不是人類,而是草木。冬至陽氣發動,草木早已感應,立春後開始滋生。

昨天下午,裹着厚厚的羽絨服在河邊散步,看見幾株枯樹的枝頭,飄着許多嫩黃的絮子,我于是想起這句詩。馀寒猶厲,草木鱗羽,已流露出春的歡喜。

這首詩就像是為我而寫,許多世紀後的今天,在一個遙遠的國度,一個接近的緯度,詩中的每一句每個字,都與我的經驗共時同步。

嫩黃絮子懸于枝上,在微風中輕輕飄動,天氣雖然很冷,我也即刻“便覺眼前生意滿”。拿出手機拍照時,幾個路過的行人也伫足贊歎,陽光霎時更加明亮。

還有河水,一個月前冰涼清淺,此時漲綠,碧玉似的水波向東流去。我想用一些詞或一句詩說出它的美,想來想去,總不如這句“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偶成”,詩人張栻或許也是在立春日,外出閑步之時,從不一樣的光線和空氣中,從草木與河流的語言中,偶然捕獲了這首詩。

直覺式的生命感覺

還古詩本真面目

新京報書評周刊·周末讀詩專欄

從前50期内容中甄選40篇結集

《細雨濕流光》

立春:春到人間草木知丨周末讀詩

《周末讀詩:細雨濕流光》

作者:三書

版本: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1月

作者 | 三書

編輯 | 張進

校對 | 郭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