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朋友一起到電影院看場電影,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目前在春節假期期間的生活選擇,對很多電影從業者,尤其是在過去兩年深受疫情沖擊随時可能被關停的影院來說,抓住春節檔期吸引盡量多的顧客觀影,更成為彌補疫情損失乃至在危機中續命的唯一期盼,但是這個春節檔期的中國電影市場很可能會讓不少影迷與影院雙雙失望了。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不少地方因為零星爆發的疫情對當地影院采取了關停措施,有些根本沒有任何疫情的低風險地區為了管理上友善,“不出事”,也選擇甯枉不縱,采取了“一刀切”關停措施,針對影院營業還出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管理規定,比如限定入場觀影人數,禁止影院售賣飲料和觀影小食等,讓影院系統叫苦不疊;
二是猛烈上漲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高昂票價,将很多原本有意在春節期間觀影的觀衆擋在了電影院門外,人們普遍抱怨看場電影實在太貴了,已經遠遠超出了多數人的承受能力,緻使影院的上座率受到嚴重影響,資料顯示,2022年春節檔期内地首日電影票房不僅不及去年,觀影人次相比去年同期也大幅減少了900萬。
因為要維持“動态清零”的疫情管控效果,多數人對一些地方采取的過激管控措施已經見怪不怪了,受波及的影院與其它相關商家往往求助無門,也隻能“有淚往自己肚裡咽”。但是飙升到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内地群眾消費承受能力的超高票價,卻像是在這個春節檔期新近落下的一塊磚頭,将原本已經極度脆弱的市場預期擊得粉碎,而且很可能會斷送掉本來有機會在後疫情時代複蘇發展的内地電影市場前景,進而為該産業的長遠發展埋下緻命隐患。
春節檔期,打開任何一家手機APP或影院的售票系統就可以發現,今年的電影票價已經飙高到什麼程度。在多數三四線城市市場,票價高達五六十元,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百元以上更是常态。以北京地區的影院為例,有内地權威财經媒體觀察發現,衆多影院的電影票價大比例上浮,甚至翻倍,票價過百元的比比皆是,整體價格水準比經濟更發達的香港市場都要高出不少。
衆多影迷在網上吐槽,說“這票價就是太高了”,“不能把疫情的原因轉嫁到消費者,合理的票價大家都能接受,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一張是真的合理嗎?”,“今年春節檔兩張電影票的價格放到往年或平時可以買到三到四張了,算了算還是算了吧。”
高票價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導緻觀影人數大幅下滑,資料顯示,今年春節檔期首日觀影人次僅為2562萬,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3,446萬,而且票房也遠不及去年同期,“人數不夠,漲價來湊”的思路不僅沒有達到提升票房的目的,連觀影人數反而也大幅下滑。
那麼,為什麼要定這麼高的票價?最基本的市場經濟規律不是已經明确告訴我們,任何商品的市場定價必須維持在一個合理平衡點才能達到最佳市場效果,在吸引最多顧客的同時達到銷售金額的最大化嗎?為什麼内地春節檔期的電影票價要定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明顯脫離了市場大衆的消費能力,進而導緻觀影人數與票房收入雙雙下滑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定價機制出了問題,脫離了市場基本規律。在電影市場,一般消費者和電影院接觸最多,是以多認為是影院把票價定得不合理,是以影院承受了消費者的多數罵名。其實在票價這個問題上,影院的發言權是很弱的,真正的決定權在片方手裡,而片方的背後又有着電影局的影子。
特别是這幾年,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為刺激消費,電影局的一個主要思路是“花錢”,想方設法讓片方花錢拍片,也讓消費者花錢觀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市場刺激起來。這樣導緻的後果就是拍片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疫情沖擊,使得片方拍十部片子想靠一部賺回來,春節檔就成了片方眼裡的一個“收割機會”,然後就通過制定最低票價逼着電影院票價居高不下,導緻了最後這種影迷不滿、觀影人數下降、票房下滑的多輸局面。
#順博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