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2023,“香港小姐”何處去

1977年度香港小姐競選,朱玲玲獲得冠軍(左三),呂瑞容(左二)和餘绮霞(左四)分獲亞季軍(視覺中國/圖)
新的起點
2023年6月10日,由TVB(香港無線電視)主辦的第51屆香港小姐競選第一輪面試舉行。2023年初,香港與内地全面恢複通關,被新冠疫情阻隔的交流終得恢複。這是通關之後的第一屆香港小姐競選,89位候選人中出現了不少來自内地的面孔。經過兩輪面試,剩下26位參選者進入“終極面試”的錄制,其中近半數來自内地。對此,香港媒體的報道标題是《過江來港挑戰港女競逐後冠》。
2023年競選香港小姐有兩個硬性要求:17-27歲未婚未育女性;持有香港身份證——永居身份或非永居身份。是以,從小在内地生活但是有港籍,或者來港讀書工作的港漂都有機會參選“港姐”。
TVB香港小姐節目組的從業人員Grace告訴我,之前也有不少内地女孩來參選,2011年的選手朱晨麗就是以内地人身份在香港讀書,報名參選後奪冠。2023年的89名第一輪候選者從一千多份報名申請中選出,“全面恢複通關之後兩地通行友善了很多,今年内地參選人确實比例更高。”據她觀察,有一些内地的候選人本身就是部落客或網紅,參選香港小姐成了一種“打卡”方式。“她們把參選港姐當作吸引流量的途徑。”
網名33的選手便是其中之一,她将海選過程拍成vlog上傳至社交平台,吐槽海選等待時間太長(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空調太冷、沒吃沒喝。該視訊被多家香港媒體轉載。在她參與第二輪海選面試時,面試官對照視訊内容向她逐一解釋,讓她“有什麼不好的告訴從業人員”。33未能進入終極面試,但她将參選香港小姐的經曆制作成9條vlog釋出出來,轉評贊資料在她的社交賬号内表現良好。有網友評論她“蹭熱點”,她回答:“對啊,沒錯,我就是要蹭熱點。做自媒體的,擺在我面前的香港小姐這個熱點,我不追嗎?”
進入決賽的選手王怡然也是一位部落客,她在第一輪海選後就将心路曆程制作成視訊上傳,收到了8500個贊。
部分參選部落客在社交平台上上傳的相關視訊、圖文帖,客觀上為本屆香港小姐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TVB助理總經理樂易玲此前接受采訪時稱,不會把“港姐”門檻設定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首輪面試不會設定門檻,最重要是漂不漂亮。”
“終極面試”播出,内地選手年齡多在22歲左右,粵語不流利,成長階段也不完全在香港。2002年1月1日起,内地“香港遊”配額限制正式取消,湧現出“港生一代”——父母來自内地,自2001年以後在香港出生的孩子自動獲得港人身份,香港學者稱之為“TYPE II Babies”。據《南都周刊》報道,2001年至2008年,“港生一代”從620人增至25000人。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資料,2008年,香港入境處發出的内地學生簽證為6288份,此後不斷增加,至2019年已經破3萬份,2021年達到37807份。2022年,香港大學發言人表示,收到超過15000名内地生以聯考和其他考試成績申請報讀港大,人數較上年顯著上升。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内地聯考生報名人數分别增加六成及五成。
随着“港生一代”進入參選年齡,及赴港讀書的内地學生逐漸增多,新冠疫情之後,内地女孩在香港小姐競選中更頻繁的亮相也得到了合了解釋。
7月23日,本屆香港小姐選手開始為期4天的大灣區宣傳活動,參觀大灣區多地特色建築,品味當地美食,以便更好地了解大灣區文化。同時,選手們分批接受了多家大灣區媒體的通路。
此外,為加強香港小姐在内地的宣傳力度,TVB在其内地官方App“埋堆堆”中設定了本屆香港小姐專欄,内有最新且獨家的相關内容。同時,TVB還在多個社交平台開設了投票通道。
本屆香港小姐競選在賽制上也進行了創新,用“終極面試”環節代替曾經的“準決賽”,通過“終極面試”的18位選手(後有兩位退賽)将會出現在8月27日的決賽舞台上,角逐香港小姐桂冠。比賽期間循例有超過一個月的宣傳活動和相關教育訓練,TVB首次嘗試以真人秀形式記錄選手的日程,将化妝教育訓練、儀态教育訓練、外拍都做成真人秀,除此之外,還把才華展示做成卡段, 對會見傳媒、泳裝秀等進行直播。
1979年,鄭文雅 (中) 獲得香港小姐競選冠軍。她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獎杯的設計原型 (視覺中國/圖)
香港小姐有到外地拍攝外景的傳統,但近年因為新冠疫情,被迫留港取景。2022年原計劃重新開機外出拍攝,最後卻因為當地疫情升溫而被迫改到香港愉景灣拍攝。本屆的外景地為越南。Grace說:“前幾年可能因為疫情,經濟受到影響,但是今年你如果看到節目最後,會發現贊助商明顯變多了。”
曾經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
邁向第51年的“香港小姐”,在疫情後的“天時”和大灣區發展的“地利”中,吸引到了較從前更優質的面孔,似乎也迎來了“人和”。種種迹象表明,香港小姐走到了一個新起點。
若将時間線拉長,在香港小姐競選的曆史上,幾個重要節點都帶有類似的氣息。
1946年,香港剛從二戰的瘡痍中走出來,百廢待興。當時報載:“随着和平的光臨,人們很需要找尋些趣味、輕松,或者是羅曼斯的氣氛來調劑一下戰争幾年來緊張慣了的神經。”為了讓人們盡快擺脫戰争的陰影,當年6月23日,香港業餘泳團和英空軍俱樂部聯合舉辦國際慈善公開泳賽,在麗池花園首次進行選美。要求參與者年齡在16-60歲,有泳衣。報名117人,最後出場競選的隻有11人,有的來自舞廳、風月場。競選者穿着泳衣、白鞋,在跳水台的跳闆上來回走三次,由評判打分。李蘭獲得冠軍,成為第一位“香港小姐”。比賽吸引了大量市民圍觀。
此後直至1973年,香港小姐的選舉不定期,由不同的主辦機關零零散散“糊塗”了10屆。這一時期,這個比賽像當時人們的生活一樣在戰亂後起身,在飄搖中存續。
1972年,TVB投入超常的人力、财力,成立“香港小姐”籌備小組,苦心準備一年,于1973年6月24日舉辦了由TVB主辦的第一屆香港小姐選舉,“美貌與智慧并重”成為競選口号。
參賽者參加競選,接受禮儀、化妝技巧、舞台等專業訓練,電視台大力投入資源加強節目效果,最後比賽通過直播的形式呈現在觀衆眼前,使香港小姐的形象更深入人心。TVB接手後,香港小姐競選得到不少贊助商支援,比賽規模更大,也為TVB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香港小姐選舉成為固定時間、固定主辦方的香港選美活動。”
TVB接手舉辦香港小姐競選同一年,為了刺激經濟,香港政府宣布解除外彙管制,并在此後的五年時間裡,先後推出開放黃金市場(黃金進出口自由)、建立商品期貨市場、放開外國銀行在港設分行條件、開放銀行牌照等舉措,在1978-1982年間徹底實作資本進出自由。香港的人均GDP從1970年的不到1000美元增加到1983年的5600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由港”,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
香港小姐選舉立于時代潮頭,迎來了繁盛期。
1982年,趙雅芝主演電視劇《福星高照》。1973年,她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四名 (視覺中國/圖)
1983年度香港小姐競選亞軍張曼玉 (視覺中國/圖)
沉重的後冠
據《香港01》報道,2023年香港小姐後冠将以鑽石鑲嵌、紅寶石點綴,三甲的後冠總價值300萬港币。時隔三年,後冠價值再次突破百萬。2019年,為香港小姐制作後冠多年的珠寶公司取消了贊助,高額後冠成為曆史。
1995年,香港小姐競選第一次獲得相關贊助,冠軍楊婉儀的後冠由18K白金及1197粒南非鑽石制成。此後後冠價值一路水漲船高,2015年、2016年達到頂峰。據香港媒體報道,2015年冠軍麥明詩的鑽石後冠價值超過428萬港币,每個後冠都鑲有30卡、約880粒鑽石。
1946年、1947年、1948年的香港小姐比賽隻是給冠軍頒發一個銀質獎杯,1952年始設後冠加冕儀式,當年冠軍但茱迪頭上的冠冕造型融合了舉辦年份“1952”和香港小姐的英文“Miss Hong Kong”等元素。早年香港小姐後冠多以玻璃代替鑽石并采用電鍍和抛光制作,1985年冠軍謝甯于2022年11月接受通路,稱自己的後冠是玻璃制造,放久了會變色,跌地上會摔爛。
1990香港小姐競選冠軍袁詠儀 (視覺中國/圖)
香港小姐的獎品不隻是後冠、權杖、披風和緞帶,1946年冠軍李蘭獲得了一個銀杯、一塊手表和一批化妝品。1973年第一屆TVB主辦的香港小姐選舉,冠軍能獲得1萬元獎金和與TVB一年的藝員合約,還有機會代表香港參加國際各項選美活動。1986年,香港小姐的獎品總值增至100萬港币,包括珠寶、汽車、現金以及新增設的旅遊項目花銷等。30名以内的選手,可獲得3000元以上的鑽石配飾。1988年,有“最美港姐”之稱的李嘉欣獲得冠軍,這一年決賽的獎品包括現金1.5萬元,服裝津貼2萬元,洋房一層50萬元,價值40.3萬元的跑車一輛,價值3.5萬元的雙人豪華遊等,還有各機構送的獎品,如旅遊日本來回機票、電視機、攝影器材、參茸、家具、皮具等。
對一些家境不好的參選者來說,這是她們參加比賽的一大動力。後來為大衆熟知的演員鐘楚紅、蔡少芬當初參加比賽都為了補貼家用。
1998年,邱淑貞主演的電影《越快樂,越堕落》在柏林電影節摘得阿弗雷鮑爾獎。她在1987年參選香港小姐,因被指整容而退選 (視覺中國/圖)
幾年前,我采訪演員袁詠儀時,她回憶幼時幻想最多的畫面便是奪得香港小姐冠軍。她會拉上妹妹一起玩角色扮演,自己拿着港姐權杖,繞場一周。十六七歲時,她得到機會做演員袁潔瑩的替身,在片場發現做演員很痛苦,即便成為港姐進入演藝圈,一樣被罵。“哇噻,除了父母誰敢罵我。我不要當港姐,也不要拍戲。”她再度燃起對香港小姐的興趣,僅僅因為那年參賽可以免費去加拿大拍外景。
比起這些看得見的獎品,成為香港小姐之後,生活更像受到了命運的提點,由它的翻雲覆雨手一番撥弄,徹底變更原有軌道。
1975年的香港小姐冠軍張瑪莉形容:“獲選港姐是機會的鑰匙。”她身世坎坷,9歲時父母離異,自己一度流落街頭,後被送到保良局,在孤兒院長大。中學畢業後,她一邊謀生一邊求學,成功進入聖心學校攻讀商科,曾在奈及利亞領事館工作。23歲那年,她報名參加香港小姐競選,力求“證明保良局收養的兒童不會比正常家庭的人遜色”。當選冠軍後,她出演過影視劇,後與香港天文台博士李忠琛(李小龍的哥哥)結婚,淡出娛樂圈,分别于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進修工商行政管理和文藝,拜師學習繪畫,舉辦攝影展覽,出版散文集……1988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1977年香港小姐冠軍朱玲玲于當選次年與霍英東之子霍震霆成婚,誕下三子,老大霍啟剛後來迎娶了跳水運動員郭晶晶,以至于現在大衆對朱玲玲的認知是“郭晶晶的婆婆”。
與張瑪莉、朱玲玲當選港姐後的“錦上添花”不同,一些港姐直接“逆天改命”。李蘭出生于貧困人家,原本是一個酒店女招待。香港小姐冠軍的身份助她進入演藝圈,出演了香港抗戰後首部電影《情焰》和香港首部黃飛鴻電影《黃飛鴻鞭風滅燭》。不久後,她嫁給一位遊樂場經理,結束短暫的演員生涯,過上安定平穩的生活。
1947年香港小姐冠軍吳丹鳳與中英影片公司簽約,出演電影《豪門春色》。她本是商人區錫元的繼室,常被家暴。成為港姐後,吳丹鳳與區錫元協商離婚,後嫁給香港鐘表大王倫天樂,息影過上新生活。
TVB主辦香港小姐競選後,獲選港姐有機會與TVB簽署藝員合約,也可進入演藝圈。鐘楚紅、邱淑貞、張曼玉、邝美雲、蔡少芬、袁詠儀等人皆是如此。張曼玉至今仍是華語電影女演員的巅峰代表,袁詠儀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曆史上第一位“連莊影後”,鐘楚紅、邱淑貞則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重要面孔,蔡少芬是TVB最年輕的“視後”,至今仍活躍在大衆視野中。
香港小姐能獲得如此多的機會不僅靠一頂後冠。1973年,TVB對香港小姐比賽報名者有嚴格規定:年齡17-25歲,未婚,必須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五官端正、身材健美、身高适中、儀态大方;談吐、口才、性格、妝飾、幽默感必須有上佳表現。此規定一出,杜絕了早前香港小姐選舉中的種種亂象,從源頭把控了港姐的整體素質。
香港小姐冠軍于當選一年内作為香港的親善大使,于世界各地宣傳香港;獲得名次的港姐有機會代表香港參與國際性選美比賽(即環球小姐、世界小姐、國際小姐等)。這讓評審對港姐的評選更加慎重。1973-1975三屆香港小姐冠軍孫泳恩、張文瑛、張瑪莉都不屬于豔光四射的類型,而是成熟穩重,端莊優雅。她們合力扭轉了此前大衆對港姐的“富豪選妃”印象,讓港姐選舉告别了上流社會消遣的刻闆印象,成為走向大衆、進入群眾生活的賽事。
1976年香港小姐競選時,TVB打出口号:“港姐競選,目的在于選出一位才貌雙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麗與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對香港的印象。”由此,港姐的地位更加拔高,香港小姐真正成為香港的一大城市名片。公衆對港姐的新看法漸漸形成:“港姐”等于大方、得體、斯文、有教養,是一個“聖潔無瑕”的形象。
與此同時,形象沖突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和群眾聲讨的痛點,每年香港小姐競選期間,關于選手的“黑曆史”便常見諸媒體。評判外表是基本操作,用詞刻薄,“顔值太潦草”“以航空母艦身形參賽”“下巴尖到可以從荃灣線插到港島線(香港地鐵線路)”……一些媒體恨不得往上扒出祖宗三代。Grace曾思考如果自己沒有超齡是否會參選,答案是不會。“要承受的壓力真的太大,每一年都有鋪天蓋地的新聞。隻能說參選的人心理素質都很強。”
1988年,李嘉欣獲得香港小姐競選冠軍。她也被譽為“最美港姐” (視覺中國/圖)
蔡少芬告訴我,1991年赢得香港小姐競選季軍之初,她負面新聞纏身。“很多人覺得17歲參選香港小姐,不就是貪慕虛榮嗎?我身上有很多标簽,但都是不好的。”加上她在第一部戲裡飾演的角色殺了郭富城飾演的角色,第二部戲裡殺了洪欣飾演的角色,第三部戲裡殺了黎姿那個角色全家,有一次她走在街上,一位父親指着她對兒子說“這就是齊雪兒(蔡少芬在《天倫》中的角色名)”,正當她很開心,覺得終于有人認識自己時,父親接着說:“你不要喜歡她,她很賤的!”
1987年,王祖賢、甄妮、鄧光榮主演的電影《香港小姐寫真》上映,王祖賢飾演的香港小姐冠軍李倩蓓當選後,一面從事演藝工作一面充當外地富豪的應召女郎,賺取外快。一次在新加坡接客後,她偶遇公幹的香港已婚富商梁子威(鄧光榮飾)。二人發生了一段故事。電影以香港小姐冠軍充當上流社會的應召女郎、第三者為題材,以“大爆内幕”作為噱頭,特意在1987年度香港小姐競選期間上映,片中的選美比賽名稱與現實中的香港小姐競選完全相同,頒獎禮的背景音樂亦極為相似。影片開頭聲明:“本片故事 全屬虛構 如有雷同 實屬不幸。”該片上映後備受争議,被TVB拒絕播放。
1981年香港小姐亞軍錢慧儀回憶,當選之後,全香港的人都認識她。“我毫無畏懼地、萬分高興地去接受那些羨慕、贊歎和注視,滿足一切舉起紙筆要求簽名的人們。那種興奮,就像踏上一條通往童話國的康莊大道。不知怎的,絢爛随着日子而淡化,真怕這樣一個不着實際的‘榮耀’,會像天上幻化的彩虹,淹沒得那麼快……好多人以為,做了香港小姐,榮華富貴集于一身,飛上枝頭做鳳凰,呼得風來喚得雨,過的是神仙般的生活。錯了,錯了……”那時的錢慧儀想不到,三十多年後她再出現在媒體上,是因為與丈夫的婚姻糾紛,報道題目是《富豪丈夫出軌25歲嫩模,港姐錢慧儀官宣離婚,除子女外無人可依》。
1993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莫可欣 (右) 與1992年度世界小姐朱莉亞·克羅茲基娜在香港TVB清水灣電視城 (視覺中國/圖)
1978年香港小姐亞軍連惠玲當選後拒絕進入演藝圈,希望照舊從事此前的行政秘書工作,但是找工作時連連碰壁。“當選香港小姐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反而給我的事業增添了不少麻煩。那些實實在在的老闆,隻希望聘請一位能幹的職員,對擁有‘香港小姐’名銜的應征者存有戒心。另外,當過‘港姐’,大家眼睛都盯着,必須格外努力工作,突出自己,一來不失香港小姐的身份,二來要消除上司對自己工作能力的懷疑。心理壓力甚大。”
2004年,梁詠琪與香港小姐候選佳麗在非洲肯亞拍攝外景 (視覺中國/圖)
欲戴後冠,必承其重。香港小姐的名頭是榮譽也是枷鎖。參選香港小姐、獲得名次(尤其是冠軍)則意味着,在參選期間和當選後要應對媒體的長槍短炮和掘地三尺,還将長久接受群眾的審視和道德審判。痛苦隐沒于個體的生命中,成為香港小姐榮耀的暗面。
制造美麗
幾年前,我在一檔綜藝節目的錄制間隙見到了趙雅芝,她已年過60,許久未在内地露面。采訪中,她幾乎沒換過坐姿:雙腿微微斜曲,腳跟恰好靠着沙發邊緣,雙手搭在腿部,有限的動作僅僅是左右手輪換。講到開心處,笑不露齒,聲音很輕,但字句清晰。伴随趙雅芝最多的詞是“美”,随着她年齡增長,“美”更新為“優雅”。她身上帶着濃烈的傳統痕迹,得體、有分寸,讓我一度以為那是她參選港姐時訓練的遺存,因為我見到港姐出身的袁詠儀、蔡少芬、佘詩曼時,也有同樣的感覺。
自1973年TVB第一屆香港小姐競選開始,入選者就需要經過一個月以上的嚴格訓練,學習儀态、化妝,進行各項排練。過去,這些訓練内容不為人知,僅以決賽時參選者的彙報演出呈現在觀衆面前。直到2023年香港小姐真人秀中,相關内容才一定程度曝光。
在化妝課中,連續十年擔任港姐化妝導師的雷淑賢一對一指導,指出每一位選手的面部特征和适宜妝容,她直言一位選手更适合化淡妝,濃妝看起來“像人妖”。模特陳嘉容是台步訓練導師,她讓一位選手一直走台步,“走到我滿意為止。”
更多的訓練日常無法被看到。Grace回憶,參選者一個星期有五六天都在訓練,除了學習基本的儀态、台步、化妝,還有唱歌、跳舞等專業訓練。TVB會給每一位選手個人面貌方面的建議,“具體到你要脫毛。”Grace說,“做了很多年了,知道怎麼樣讓一個女生更好看。”
“不是說TVB建立了美的标準,而是一些基本的禮儀已經在那裡了,高跟鞋要怎麼穿,腳的重心怎麼放,西餐怎麼吃……這些都有一套既定的規則,是常識,但普通的女生不一定知道。日後如果出席這些場合,會用上。對很多女孩來講,等于上了很多課,見識了一個沒有接觸過的世界。”Grace說。
2007年,候選佳麗在香港小姐競選決賽中表演 (視覺中國/圖)
香港小姐競選更像是制造美麗的活動。以本屆為例,第一輪面試前幾天,參選者才收到邀請函告知入選。邀請函中寫明入選者自備高跟鞋和多套衣服,包括正裝、泳衣、瑜伽服等,由于場館不提供食物且冷氣充足,也需要自備保暖衣服。
面試當日,提着大包小包行李的89名入選者一下車便會被記者對着狂拍,追問姓名。進入TVB後依舊會被鎂光燈包圍,幾十個記者圍成一個半圈,等待每個入選者走到布景闆前面的定位點正式亮相。
入選後,幾乎每天隻睡3-4個小時,一天裡大部分時間都會有記者跟着。一位前參選者回憶,當時有媒體問她:“我發現你長得像湯唯,那現在讓你拍裸戲你願意嗎?”她被問懵。事後報道說她“看不起湯唯,不拍戲”。
但經過教育訓練,入選者再面對類似的狀況将會遊刃有餘。
2000年,有記者跟着香港小姐到三亞拍外景,他形容“記者已經吃不消換了幾班,而港姐隻有一人體力不支暈倒”。當時三亞氣溫高過40℃,帶着全妝的入選者要在滾燙的瓷磚上表演體操,保持姿勢任由拍攝。當然,此時的姿勢已經過一對一的專門設計和教育訓練,掩蓋了瑕疵,呈現出最美麗的角度。她們也已經學會了24小時保持對鏡頭的敏感,臉上常挂着笑容。拍攝期間不能随便抹汗,隻能略微吸幹。前一站澳洲外拍時,她們經過了地獄式訓練,從高處躍入大海,橫過沙漠,每天隻能休息三個小時。
被問及是否辛苦,她們個個大搖其頭。回答問題也像背過标準答案,健康之道一定是吃水果、多喝水,堅持運動和用贊助商的保健品。夢想雖不是千篇一律的世界和平,但總不離真善美。記者形容她們“儀态萬方”。
經過帶着相同目的又有針對性的教育訓練之後,香港小姐的入選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真正決定她們比賽命運的,終于落到那句競選口号上——美貌與智慧。
香港小姐曆史上,“純天然”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1987年,邱淑貞是冠軍大熱門,但決賽前被曝出“下巴曾整容”。盡管她澄清是因為一年前從樓梯跌下,下巴受傷做過矯正手術,未動刀,但媒體沒有停止口誅筆伐。邱淑貞憤而退賽,止步12強。決賽時她坐在觀衆席上全程微笑,直到結束——幸好,就邱淑貞日後取得的成就來看,她也是那一屆港姐笑到最後的人。
1988年,香港小姐競選舞台上出現了号稱“最美港姐”的冠軍李嘉欣。向來嘴毒的香港媒體不吝贊美,稱她的美“石破天驚”,說她“持靓行兇”。當時香港有一句流行語:“最富不過李嘉誠,最美不過李嘉欣。” 三十多年過去了,香港最富依然是李嘉誠,最美港姐還是李嘉欣。
進入21世紀,香港小姐中已經很少有被衆口一詞稱贊的大美人了。每年港姐決賽時,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港姐都會被“憶往昔”一番,後來的港姐隻能在今昔對比中被奚落、嘲諷。留心港姐競選的觀衆,一定會注意到2000年以後,不知道多少入選者被冠上“最醜港姐”的名頭。但其實這也怪不得港姐,内地的娛樂圈同樣常常陷入對過往的回憶中,日本、歐美的當紅明星,也常年被人說“不複從前的辨識度”。
1993年,莫可欣爆冷打敗大熱選手郭可盈奪冠。她的容貌不算世俗意義上的“美”(或許是為了符合這一年的競選主題“沖破局限,不再平凡,純美的突破”?),媒體稱當時力挺她奪冠的評委之一是成龍,因為很欣賞她“讀了很多書”。事後,莫可欣一度被觀衆稱為“最醜港姐”。她的不受待見還表現在,TVB老闆邵逸夫在原定由應屆港姐冠軍陪伴的場合,改換其他女藝員陪同。關于她的流言有許多,幾年後,專欄作家調侃她“壞了風水”。因為從1993年開始,港姐競選似乎走上了下坡路,往後還能被大衆叫出名字的隻剩1997年的季軍佘詩曼。
2022年度香港小姐競選,林钰洧獲得冠軍 (視覺中國/圖)
究其原因,還是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有關。香港經濟下行,娛樂行業受到了嚴重影響。作為香港小姐最有可能的“去處”,曾經年均産出兩百部作品的香港電影行業到1997年産力已不足百部。1980年代港片主要依靠的台灣市場和東南亞市場因港片泡沫化對其興趣大減,加上好萊塢電影全面進入,香港電影逐漸失去了最大的外埠市場。香港電影圈的人都在等工開,有的從業人員白天在公司守着,下了班去開計程車補貼家用。舊港姐尚未站穩腳跟,新港姐更是片約寥寥。上升通道越來越窄,TVB電視劇幾乎成為她們的唯一出路——還不一定是主角。
智慧永恒
在香港小姐參選者的履曆中,最直覺與智慧挂鈎的是學曆。1986年李美珊、1989年陳法蓉、1991年郭藹明的出現,讓評委們格外興奮。李美珊是美國紐約大學實體系的畢業生,懂13種語言,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陳法蓉就讀于夏威夷大學服裝設計專業,評委贊她“學識方面、答題(頗具)理想色彩、文化水準較高,時事知識甚是豐富”。郭藹明打破了港姐的學曆紀錄,她是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生,回香港度假時,一時興起參加港姐比賽,斬獲冠軍(季軍是蔡少芬)。進入21世紀後,學曆高的港姐越來越多,不乏來自劍橋大學等世界名校的參選者。
觀衆能直接感受到的“智慧”簡化為智力問答和表演出狀況時的“執生”(粵語,指在事前沒有準備或臨時有變時,要懂得靈活應對。原是戲行術語。因為戲班都是現場演出,如果遇到臨場突變,隻能靠演員臨場應變。“執”是“把持”,“生”是“生機”)。1990年梁小冰在表演舞蹈時,不慎将手中的帽子滑落,她不慌不忙,就地橫卧,在帽子旁擺了一個造型作結束。1982年香港小姐決賽,選手梁韻蕊被問及“如果能選一位曆史人物做男友,你會選擇誰”時,她回答:“希特勒”,“我希望用我的才能,讓他不要去侵略别的國家。”赢得全場的掌聲。
這樣的“執生”,在美貌勢均力敵時成為決一勝負的關鍵。梁小冰在決賽前的觀衆投票中三甲不入,直到帽子舞一幕出現,才超過比她高分的選手,成為當年季軍。梁韻蕊則以黑馬之姿成為當年冠軍。縱觀港姐決賽,智慧的标準可簡單概括為:有急智是錦上添花,回答平平也可及格,但表現失常則會大熱倒竈——回答問題時緊張到結巴的趙雅芝便是一例。
但相比于一眼便知、各花入各眼的“美麗”,智慧則需要更漫長的時間來印證。這讓港姐的比拼延伸至賽後,也許她們可以頂着端莊、優雅、矜持一年順順利利,也可以一生儲存後冠,但一世順遂則要經受更多考驗。正如1989年的香港小姐冠軍陳法蓉所言:“我今次雖略勝一籌,但不代表一生中都是我赢。一次選美不代表什麼。”
從出道起,香港小姐的每一次亮相、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在衆目睽睽之下,她們需要的“智慧”更接近一種人生的智慧,在人生的馬拉松裡,大浪淘沙後在觀衆心中留名的港姐,大多具有相同的氣質:專注、努力、人生目标清晰……
1979年,鐘楚紅參加香港小姐競選,因為不會穿高跟鞋導緻現場失誤,三甲不入。賽後,她得到演員劉松仁的賞識,出演古裝片《碧水寒山奪命金》的女主角,這是杜琪峰導演的處女作,也是鐘楚紅影史留名的開始。1981年,她靠擔任許鞍華導演的《胡越的故事》女主角成名,此後接連出演《秋天的童話》《刀馬旦》《八星報喜》等叫好叫座的電影。
2023年8月22日,2023年度香港小姐候選佳麗16強合影 (視覺中國/圖)
最初,她被質疑是花瓶,為此她不停接戲,最忙時,每天隻有兩個小時可以休息。和劉德華拍《獵鷹行動》時,玻璃紮進她的後頸,血往外冒,從業人員要送她去醫院,她堅持要拍完那個鏡頭才收工。
她的努力讓她的美貌被更多人看見,她漸漸成為香港最受觀衆歡迎的女明星之一,片酬一直位居香港女明星前列。那時,香港流傳另一句話:再紅紅不過鐘楚紅,再發發不過周潤發。
鐘楚紅參選港姐四年後,張曼玉出現在1983年港姐競選的舞台上,獲得當年亞軍和“最上鏡小姐”,那年她18歲。她說:“參加香港小姐競選,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有勇氣的決定。我最怕與人競争和比較,因為我怕輸!但這一次我下了決心,因為參加港姐選美是我進入娛樂圈的重要機會,就算落選,我還有機會當藝員,因為演戲實在太吸引我了!”
1984年,邵氏電影公司向TVB借用張曼玉拍攝喜劇片《青蛙王子》,她由此開始電影之路。1985年,她憑借與張國榮、梅豔芳搭檔的電影《緣分》獲得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提名。
媒體同樣質疑張曼玉的演技:“除了美麗之外,實在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熱鬧有餘,内涵不足。看她的演出,覺得她不過是一名在銀幕上走來走去的花瓶。”
她和鐘楚紅做出了同樣的選擇:瘋狂接戲磨煉演技。1988年,她接拍了12部影片,被稱為“張一打”。她在《警察故事2》中不用替身,被鋼架砸破頭皮,縫了十幾針。自2004年主演《清潔》後,張曼玉已經有近20年沒有主演作品問世,但這不影響她成為影迷心中“最好的中國女演員”——她手握5個金像獎影後、4個金馬獎影後,是國際三大電影節中的戛納和柏林影後,代表角色一隻手數不過來,她已經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香港電影史。
張瑪莉曾反思總結港姐競選,她說:“選美活動是一項較注重外表的賽事,至低限度,我們現在仍找不到一位五官不正而隻有内在美的港姐。‘無線’選美最有意義的是‘美貌與智慧并重’。但問題是,美貌跟智慧恰成反路,美貌會日漸褪色,智慧在歲月中不斷遞增。”
從與趙雅芝的聊天中我得知,她的舉止更多來自她的家教而非港姐的訓練。她自認是“非常傳統的中國女性”,從小父母就教導她,站要筆直,坐要端正,腳定在一個地方,就得定住,不能歪,不能挪。逢年過節一定要和家人吃飯,對父母謙和孝順,對子女溫柔有愛。作為女人,一生最大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最大的财富是家庭美滿。趙雅芝早早結婚,又在第二段婚姻中因照顧孩子推掉不少劇集,還險些推掉了白素貞一角。
1973年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四名後,趙雅芝繼續從事此前的空姐工作——比起穿着泳衣接受審視的娛樂圈,空姐“安全”多了。飛了兩年,國際航線帶來的“時差症”令她苦不堪言,決意回TVB。随着《倚天屠龍記》《上海灘》等劇集的熱播,她迎來了事業的全盛期,成為了第一位在影視圈大紅大紫的港姐。
從結果來看,趙雅芝幾乎是為香港小姐“量身打造”的,她符合當時的審美,而且美得曆久彌堅,優雅幾十年如一日。盡管她沒在比賽中獲得冠軍,但漫長的歲月讓她成為了那一屆港姐裡大衆心中唯一的留存,也成了港姐最初和最持久的代名詞。
參選和選拔香港小姐,選手與比賽彼此成就,不是誰挖掘了誰,而是恰如其分的相遇,互托着對方走上應許的命運。
曾經,香港小姐的舞台為優秀的女性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提供了實作人生價值的途徑。随着社會的發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類似的平台越來越多,參選港姐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對主辦方來說,香港小姐競選仍然是TVB的大型節目,依然可以代表香港、介紹香港、推廣香港,甚至可以推動香港走得更遠更好。
Grace為化名。實習記者楊宇熙、張玮钰對本文亦有貢獻。感謝李青、陳世銳提供幫助。
參考資料:《香港小姐與香港電影》《香港小姐傳記:1946-1990》《香港小姐奪冠秘訣》等。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張明萌
責編 楊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