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真相讓很多父母意外

為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真相讓很多父母意外

一位媽媽最近頭疼女兒的“玻璃心”問題:12歲的女兒十分敏感,受一點委屈,眼淚就在眼眶打轉,弄得家裡大人都不敢對孩子說重話。

她十分擔心:女兒這樣下去,将來很難适應真實的社會生活。

不得不承認,有些孩子的心理脆弱程度讓家長和老師甚是擔憂。

何為“玻璃心”?

顧名思義,就是心像玻璃一樣易碎、很脆弱:

不能聽重話,别人還沒開始兇,自己就先難受起來;

不能虛心接受别人批評,聽完既生氣又難過;

不能面對失敗,遇到點困難就自暴自棄......

這樣的孩子喜歡胡思亂想、敏感、太過在乎别人的情緒和評價,因而極易受到傷害。

很顯然,太過玻璃心,并不是孩子應該擁有的适宜的心理基礎。

今天我們這篇文章,

就來和大家聊聊

為什麼有些孩子容易玻璃心。

01

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來的

有一些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來的。

這種“捧”來源于兩個方面:

第一,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太高,平時遭遇的拒絕太少。

不少父母,一開始并不懂得如何拒絕孩子,舍不得訓斥,不忍心黑臉,漸漸地,加深了小孩子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的認知。

等到了學校,進入社會,孩子很難享受到别人的百依百順,小小的挫折和拒絕,就能讓孩子潰不成軍。

沒有适應逆境的能力,孩子才會手足無措,一擊即倒。

一個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如果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生氣,什麼叫“得不到”,什麼叫傷心,什麼叫無助,這會導緻性格的不健全發展。

孩子的心理韌性沒有鍛煉出來,很容易表現出脆弱、“扛不住事”。

第二,孩子平時接受了太多虛無的贊美。

年輕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輩的打擊教育中長大的,有了孩子之後,像是要補償自己童年一般,對孩子從來不吝啬誇獎:

“寶貝真棒!”

“你真聰明!”

“真厲害!”

這種浮誇的贊美讓孩子活在虛假的自我認知裡,孩子一旦體會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感受到生活的不如人意,他就接受不了。

為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真相讓很多父母意外

金星曾在節目中分享過一位朋友的故事:她的朋友對孩子實行的就是誇獎式教育,她經常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是媽媽的驕傲!”

有一次,孩子滿懷信心地參加學校組織的書法大賽,可是獲獎名單公布之後,連優秀獎都沒得。

孩子受不了:“我不是最棒的嗎?為什麼會不得獎?”

于是他氣急敗壞地去找老師理論,并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稀碎。

這個例子很值得父母深思。

過多的誇獎和期待,并沒有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反而孩子失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把“失敗”看得很大,難免産生深深的無力感。

孩子需要稱贊,但也要讓每一句誇獎來得真誠和實際,否則,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普通、平凡和無法避免的無能為力,痛苦是必然的。

02

孩子的玻璃心,源于過高的期待

過高的期待讓孩子充滿壓力,無法接受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曾經與一位國中班主任老師聊天時,他告訴我:在他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接觸過不少十分優秀的孩子,其中,有相當多的孩子比普通的學生更加脆弱、敏感。

他們班上有個孩子,品學兼優,老師經常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而且在國小幾年裡,一直都是班長。

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滿滿地參加了新學期的班長競選,沒想到以兩票之差落選。

這件事對他打擊特别大,在家哭了一宿,第二天甚至不想去學校上課。

有句名言是:“優秀,是一種習慣。”

習慣了“優秀”的孩子們,是家長心中的希望,是老師口中的榜樣,然而在背後,孩子們内心的壓力、痛苦和糾結,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為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真相讓很多父母意外

他們承受着來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對自己也産生了極高的自我要求,特别害怕辜負大人們的期待。

因為害怕,是以也更加脆弱。

這樣的孩子,心裡往往崩着一條隐形的高壓線,遇到一點波折,就有崩斷的危險,比如成績波動或者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容易焦慮、無助和氣餒。

比如聯考失利,有的孩子還會想不開選擇傷害自己。

還有的孩子為了避免失望,幹脆放棄,拒絕挑戰有難度的事情。

輸不起的表現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孩子成功時,父母不斷表揚和獎勵孩子,又鮮少告訴孩子輸了怎麼辦?失敗了怎麼辦?

父母對孩子成功的期待,導緻孩子無法正确看待輸赢,他們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們的喜愛和認可,最後懼怕失敗,習慣逃避。

03

孩子的玻璃心,還有可能隻是一種性格特質

玻璃心也不完全是抗挫力問題,玻璃心最核心的特征,是敏感。

美國伊萊恩·阿倫博士在《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詞語叫“高敏感”:

高度敏感的個體天生比一般人更關注周圍環境,做事習慣三思而後行。反之,一般人則不會注重太多細節,容易迅速采取行動甚至顯得沖動。

是以敏感的人群,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聰明、敏銳和富有創造力,他們小心謹慎,因為能思量行為的後果,是以較少犯錯。但他們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資訊時會變得不知所措。

他們盡量避免外來刺激,是以顯得膽小羞怯,不太合群。當過度刺激不可避免時,他們很容易顯得沮喪和“過于敏感”。

也就是說,這種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種性格特質,它不完全是壞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觀察,做事謹慎,同理心也比較強。

當然,這種特質伴随而來的痛苦是對别人的一舉一動格外在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緒也跟着起伏。

比如有的小孩會因為同伴不跟自己玩而無比難過,會因為朋友一句無心之語而痛苦,會因為媽媽一個警告眼神而懷疑媽媽的愛......

他們過于關注别人的情緒,并且将其與自己聯系起來,不自覺将小事放大化、嚴重化,内心更容易受傷。

這樣的小孩需要父母适當引導,及時安撫他的情緒,切忌不要給孩子貼标簽。

與此同時,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認知以及學會如何正确面對别人的眼光。

當孩子因為别人感到受傷時,我們可以幫他分析:别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做。

這種分析和複盤,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個人界限,他就知道什麼樣的評價是有益的,什麼樣的拒絕是合理的,什麼樣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時間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斷,人際關系中的小沖突,他都能靠自己走出來。

總之,

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

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顆

淡定而平和的心,

并能接納孩子的失敗,

我們的心态強大了,

孩子的心理韌性

也會漸漸培養起來。

來源丨錢志亮工作室 轉載丨中國教育報

圖檔 | 攝圖網

責編丨王曉軍 主編丨雷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