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飯總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現在國家也在積極開展CD光牒行動

作者:航天器

吃飯總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現在國家也在積極開展CD光牒行動,倡導大衆絕不浪費一粒糧食。

而在家中,父母也會從小教育孩子要節約糧食,要吃光自己碗裡的所有飯。然而,生活中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無論在哪吃飯,都習慣剩一口,即使他們并沒有吃飽,也不會吃那一口飯。

如果你去詢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你得到的回答大機率會是“我習慣這樣了”或是“這樣會讓我覺得比較舒服”。那麼是什麼樣的心理導緻了他們這樣的行為呢?

其實,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看這個問題,吃飯的時候總是習慣剩一口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首先,在吃飯的時候總是省一口飯的行為屬于社會化。

而成熟(Mature)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學術語,泛指個體從幼年成長到成年的社會化過程。

内心成熟的人相對來講更容易融入社會,做出符合社會規範以及人們期盼的行為,這一點亦可以展現在飯局之中。

第一:印象管理政策

例如在一些同學和同僚的聚會上,你會發現,大家很少會出現把飯菜全部吃光的情況,總會剩下一部分,并且也沒有人願意當最後一個放下筷子的人,大家幾乎都會在同一時間放下筷子,開始聊天。

這就涉及到了“印象管理政策(Impression management)”這個概念了,印象管理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之中,人們總會下意識地控制别人對自己印象的形成,這屬于一種自我印象保護,希望自己能夠給别人留下好印象。

具體而言,誰都不希望在飯局上展示自己饑腸辘辘的樣子,這樣不僅會給别人一種貪吃的形象,更會讓别人覺得你為人不夠穩重,不夠優雅。

其次,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飯局上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人,因為我們會盡量避免一個桌子上隻有自己一個人在吃,别人都在看着的尴尬場景。

而根據個體在飯局上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我們可以大緻地判斷一個人的内心成熟度,具體表現為在飯局上是否會考慮别人的感受,吃飯時候的表現是否得體。

如果一個人在飯局上隻會顧着自己低頭狂吃,将好吃的東西全部吃得一幹二淨,絲毫不顧及身邊他人的感受,那麼這樣的人一定是内心不夠成熟的。

第二:保護自主性,控制感

吃飯總省一口飯這種行為,是一種帶有自我保護主動性以及控制感的基本行為。

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可能源自于個體童年時期,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吃完碗裡的所有飯,不管孩子的主觀意願是否願意。這種強迫性的行為或許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等到孩子成年之後,就會以與父母要求相反的行為去做事,并以這種行為去彌補童年時的心理創傷。

無論是站在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還是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吃飯時總是剩一口飯這種行為都透露出了強烈的控制感,也從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控制感對于人類成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對此著名心理學家布林(Brin)提出了“心理抗拒理論(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布林指出,人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掌控的權利,是以,當這種控制自己行為的權利都要受到限制的時候,往往會激發人類的反抗行為,以保證自己的權利和自由。

是以,在成年以後習慣于在吃飯的時候剩一口的習慣,大機率是在反抗童年時期父母的過分束縛,他們在用各種方式嘗試找回自己對于行為的控制感。

而心理學家還發現,很多人會通過強迫身邊人吃光飯菜來減少心理層面的掙紮,尤其是在聚餐的時候,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喜歡給别人勸酒、夾菜等等。

實際上,這種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他人的“心理邊界”。

是以,很多人是不喜歡别人給添酒、夾菜這種行為的,因為這些食物都被強加了他人的意志,即使是可口的食物,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是以,有些人一參加飯局就會産生難受的感覺,胃口也不好,自然吃東西的時候就會剩下一口。

綜上所述,吃飯時總是習慣剩一口這種行為,通常源于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過度控制,而成年之後下意識地想要反抗這種缺乏控制感的狀況,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奪回控制自己行為的權利,尋求心理上的自由。

吃飯總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現在國家也在積極開展CD光牒行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