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首先祝大家新春快樂!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革”部的四個漢字:“ 、(革徒)【GBK字庫無此字,左革,右徙】、鞵、靪”。這四個字,隻有“鞵”字屬較為常用字,因為它就是古人使用的“鞋”字,是本課的重點漢字。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 。讀音有兩個:

(一)ji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鞮 沙也。從革,從夾,夾亦聲。”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皮鞋中名叫‘ 沙’的靴子。

關于“ 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鞮之名 沙者也。 角(木屐)、 沙皆漢人語。”即“鞾之缺前壅者。”其實就是鞋前沒有堵頭的皮靴。為啥叫“沙”呢?桂馥《說文義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外國諸草木中若皮若花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迦沙。’馥謂:鞾缺前壅,僧衣缺袖,如草木不成五味,有俱有沙稱。”因為少數民族的博物并不發達,是以我們沒有找到相應的圖檔, 的樣子,隻能想象了解。

還指履根。《切韻·洽韻》:“ ,履根。”

(二)gé。這個讀音出自《集韻》。

(1)橐。《集韻·合韻》:“ ,橐也。”

(2)同“鞈”。古代革制的胸甲。《集韻·合韻》:“鞈,捍防也。或從夾。”《篇海類編·鳥獸類·革部》:“ ,防捍。亦作鞈。”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皮制的胸甲)

“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 的小篆寫法)

2、(革徒)。讀xǐ。《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鞮屬,從革,徙聲。”形聲字。本義是皮鞋子一類。

同“屣”。鞋子。徐锴《說文系傳》:“此字今俗作屣。”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屣,古(革麗)、(革徙)、踄三形。”《說文》沒有收錄“屣”字,“屣”是後起字,古有三種字形。

“(革徙)”的小篆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革徙)的小篆寫法

3、鞵。讀xié。《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鞵,革生鞮也。從革,奚聲。”形聲字。本義是生革做的鞋子。這裡的“革生”,段玉裁、王筠均認為應是“生革”的誤抄。徐锴《說文系傳》:“今俗作鞋。”《釋名》:“鞵;解也。著時,縮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則舒解也。”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鞵)

實際上,“鞵”就是現在的“鞋”字。裘錫圭認為鞋是由“鞵”字“聲旁代換”之後得來的新字,并且改換聲旁的原因“完全是為了簡省筆畫”(商務印書館,《文字學概論》2013年7月修訂版,169頁),我們認為說法可信。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古代的麻鞋)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證俗音》:“鞵,今内國唯以麻作,南土諸夷雜以皮絲及革諸物作之。”在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古代文化中,周邊民族制鞋多用革,而中原地區鞋多以麻制,是以皮革所制的鞮、鞋,都不是尊者正服。中原地區稱鞋為“履”,周邊民族用“鞵”,“鞋”是後起字,後來人們才統稱為“鞋”。

杜甫《昔遊》:“豈辭青鞵胝,怅望金七藥”,今本“鞵”作“鞋”。

“鞵”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鞵的小篆寫法)

4、靪。讀dīng。《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靪,補履下也。從革,丁聲。”形聲字。本義是補鞋底。徐锴《說文系傳》:“今履底以線為結謂之釘底是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俗謂補綴曰打補釘(丁)。”《廣雅·釋诂四》:“靪,補也。”王念孫《廣雅疏證》:“靪之言相丁著也。”是以,靪也指衣襪上的補綴處。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補鞋底)

本義之外,“靪”還指馬鞍兩側的踏腳镫。也作“镫”。元代張可久《折桂令·逢天壇子》:“正吟詩馬上逢君,昨暮秦關,今日吳門,繡帽敧風,金鞭拂雪,寶釘挑雲。”隋樹森注:“《群珠》寶釘作寶(革登)。”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馬镫)

“靪”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19課:《說文》沒“鞋”字,古人如何表達“鞋”

(靪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19,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