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春節習俗與春節的文化内涵|文稿

點選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北京春節習俗與春節的文化内涵|文稿

慶祝新年是十分普遍的文化現象,在不同國家,“年”的開端不同。公曆紀元是以1月1日為新年的開端,在中國稱為“元旦”。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新年開端,俗稱“過大年”。

一、春節的曆史與傳承

我們現在的“元旦”是指公曆紀元的1月1日,但在1914年之前通常指傳統新年,也就是春節,比如王安石的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年,一定和記時的周期有關,“年”的時間周期概念在三代以前就已經被人們掌握。《尚書·堯典》中就記載了堯帝對負責測算時間、制定曆法的羲氏、和氏講的一段話,其中提到了一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年”有不同的稱謂,比如《爾雅》就講到,夏朝把“年”稱為歲,商朝稱為祀,周朝稱為年,唐虞時稱為載。《詩經》中的一些内容也能夠表明我們對“年”的周期有所把握,比如《豳風·七月》中的“曰為改歲,入此室處”,講的是改歲就是從舊的一年到新的一年;“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講的是過年的景象,也就是我們現在過春節的雛形。在漢代之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歲首,一年的開端是沒有完全固定下來的。在漢代,一年有四個開端,分别是冬至日、臘明日、正月旦和立春日。其中,正月旦是“王者歲首”,而且也是四個開端中最重要的那一個,可見春節成為後世最大的節日和皇帝是有關系的。我們常說的“冬至大如年”、“春朝大如年朝”,也從側面印證了春節的重要性。那麼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節,春節之大,大在哪裡?

第一,春節大在曆史悠久。春節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開端,到漢代确定下來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曆史悠久,傳承千年。

第二,春節大在節期之長。也就是說,春節這個節日不像其他節日隻有一天,而是持續一段時間。節期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節日的重要程度。春節的節期到底有多長,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說法,但整體上是以臘八為開始。

第三,春節大在内容之多。春節的習俗活動非常豐富,在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都有相應的約定俗成的活動。

第四,春節大在閱聽人之多。可以說,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享有的節日,而且很多海外華人也過春節,甚至一些外國人也開始把春節當成他們的節日,足見春節的參與人數之多、受重視程度之高。俗話說,“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春節的重要性還展現在象征着一家團圓。是以,這一系列因素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節日。

二、北京的春節習俗

不同地方過春節的風土民情有所不同。北京人過春節,既有和其他地方相似的方面,也有強烈的地方性色彩。尤其是作為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的春節習俗更具特殊性。

總體上講,北京的春節習俗既有不變的地方,比如節日時間,也有随着時代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特征的地方。熊夢祥的《析津志》記載,北京的春節是從臘八開始,一直到燕九節。清代,北京有“一入臘月就是年”的說法,春節以封印、開印為時間節點放很長時間的假。封印通常在臘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由欽天監擇吉确定,自此學生放假、戲館封台,人們進入忙年過程,直到來年正月重新開印,生活才回歸日常。開印是在新年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内,同樣由欽天監擇吉標明。自封印至開印,清代北京的春節長達一個月,若從臘月算起長達50天左右。

1.臘八

“一入臘月就是年”這一說法也在一些文獻中有所展現,比如潘榮陛(清)的《帝京歲時紀勝》就講到春節是一個消費的節日,從市場來看,人們過春節要買各種各樣的節物,包括吃的、喝的、穿的、裝飾品、祭品或禮品等等。比如,《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臘月朔,街前賣粥果者成市”。這一時期,市場上還有賣核桃、棗、栗、幹菱角米等和臘八粥有關的食材的,以及紙元寶、紙花等祭品的。臘月初十開始,市場上就有賣門神、挂錢、玻璃鏡、窗戶眼的。錢店銀号,可以兌換壓歲金銀、小梅花、海棠元寶。臘月二十外,市場上就有賣糖瓜、糖餅、竹節糕、關東糖、炒豆的,為的是臘月二十三的祭竈。臘月二十五日外,市場上就有賣脂麻稭、松柏枝、南蒼術的,為的是煨歲,在除夕點燃。這些市場上的節物的出現,為我們觀察過去的北京人怎麼過年提供了一個特别好的視窗。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中寫道:“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從老舍先生的文字和《帝京歲時紀勝》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的北京人過年和節物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後來,不同于“一入臘月就是年”,我們更多是以臘八為過年的開端。臘八是北京人過春節的重要時間節點。臘八節的起源久遠,臘八喝粥是非常普遍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比如陸遊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有“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的描寫。《析津志》《光緒順天府志》分别記載了元代、清代北京人在臘八喝粥、贈粥的習俗,這一傳統現在依然延續。臘八還有一件值得一說的事,就是藏冰。《詩經》裡有“三之日納于淩陰”的說法,“淩陰”就是冰窖,把冰取下來、切割好、放到專門的地方就是藏冰。《周禮》記載了冬季藏冰、夏季頒冰,以及專門負責藏冰的“淩人”。現在的雪池胡同就儲存有一個明代的雪池冰窖,内部空間長25米、寬10米、高10米,大約能藏2500立方米的冰。《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臘八日,禦河起冰貯窖,通河運冰貯内窖,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窖,開謻門運之。各門護城河打冰,于河邊修土窖貯之,夏日出易甚便。

2.祭竈

臘八之後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就是小年,北京人過小年的時間在不同曆史時期是不同的,比如明代是臘月二十四,後來是臘月二十三。

小年的重要習俗活動就是祭竈,民以食為天,竈是烹饪食物的專門場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成為五祀之一。幹寶的《搜神記》中就有關于用黃羊祭竈的記載,可見春節習俗與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後世祭竈的主要用品變成了糖,比如《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的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意在讓竈神甜甜嘴,上天言好事。這種儀式也從側面警示了群眾要注意個人的言行、要向善。

當下,這種祭竈的習俗雖然式微,但還偶有傳承,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北京市順義區張莊鎮的竈王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好幾屆,讓我們還能夠切實了解到北京的祭竈文化。

3.忙年

其實,春節是以除夕作為分界線的,除夕之前要辭舊、為新年做準備,除夕之後是迎新納福。從祭竈之後,北京人就開始進入到忙年的節奏,為新年做準備,比如打掃祠堂、庭院,為喜慶、驅邪要做很多裝飾等等。人們在這一時間段裡買很多節物、做各種各樣的事,是以叫忙年。

“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油兒走;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我們可以從這首北京童謠中體會過去北京人忙年的節奏。磨豆腐、炖豬肉、殺公雞、油兒走,對應的是要準備豐盛的食物,而且是有吉祥寓意的,比如豆腐諧音“都褔”、雞諧音“吉”等等。春節是重要的社交時間,親戚朋友之間的走動非常多,這也是要準備豐盛食物的原因。洗邋遢就是沐浴,過去的北京人居住條件、衛生條件不比現在,一年洗不了多少次澡,是以為了用幹淨的身體祭祖、過年就必須要洗邋遢。

在忙年的過程中,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春聯、桃符。挂桃符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普遍地張貼春聯則是明代以後傳承下來的習俗。據說第一副春聯是五代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此後春聯就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題材。據《燕京歲時記》記載,進入臘月之後,文人墨客會在市場上擺攤書寫春聯,人們在祭竈之後将春聯挂出來,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作者: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張勃:北京春節習俗與春節的文化内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