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遠端診療、前置急救、共享科研 上海“5G+”智慧醫療惠及更多百姓

身處上海的醫生,能“決勝千裡”為在雲南的患者診斷眼疾。出現疑難危重病症的新生兒剛送上救護車,等待在醫院的專家已“運籌帷幄”研判病情。各地醫務工作者能實時分享科研成果和典型病例……

上海近日集中展示一批在第四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中獲獎的應用案例。近年來,上海多家醫院聯合通信營運商等,在遠端診療、急診救治等過程中引入5G、邊緣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AI)等技術,推動醫療資源在更多地區、更廣泛場景共享。

“眼睛動一動,紅腫持續多久了?”上海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一名醫生對着電腦螢幕“望聞問切”,高清3D畫面呈現着患者的症狀。相較過去遠端會診時醫生隻能參考病史資料,實時畫面讓醫生能更準确地對症下藥。螢幕另一端連接配接着距上海2000多公裡、正在雲南一家醫院就診的患者,他不必花費用于長距離交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便能得到上海醫生的及時服務。

遠端診療、前置急救、共享科研 上海“5G+”智慧醫療惠及更多百姓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對身處雲南的患者進行實時遠端診療。(受訪者供圖)

參與搭建“裸眼3D裂隙燈5G遠端診療平台”的上海電信從業人員介紹,5G網絡具有低延遲時間、大帶寬的特性,能迅速傳輸對診療過程至關重要的視訊、圖檔等資訊。據了解,“基于5G+AI的眼耳鼻喉疾病遠端診斷”項目已在長三角(上海)智慧網際網路醫院以及雲南省永平縣人民醫院進行試點,滿足人民群衆就醫需求。

“基于5G技術的智慧醫療不僅能夠讓醫院繼續成長,也能夠惠及更多百姓,讓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能享受到同質化的醫療服務。”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說。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聯合上海聯通建設了“5G架構下超便攜混合現實顱腦手術導航系統”,這一系統基于5G醫療專網和醫療雲平台搭建了增強現實可視化手術導航平台,能幫助醫生對患者腦部組織與病變進行更加精準的分割、三維重建和輔助定位。身處上海的醫生能對來自偏遠地區基層醫院的遠端影像進行分析,并在當地醫生手術前、手術中給予必要的遠端實時指導。

以千兆光網和5G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等通信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對各地加強人才培養起着重要作用。據上海援藏幹部介紹,疫情期間許多上海醫生線上會診的同時,對日喀則醫生進行教學,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

工業和資訊化部資料顯示,大陸已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全國51.2萬個行政村全面實作“村村通寬帶”。無論生活在繁華都市還是靜谧鄉村,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着數字化浪潮帶來的紅利。

上海各家醫院和營運商也加強合作,推動市内“5G+”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遠端診療、前置急救、共享科研 上海“5G+”智慧醫療惠及更多百姓

用于新生兒轉診的“智能轉診艙”。 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聯合上海電信應用5G專網和區塊鍊技術建立了“5G疑難危重新生兒急救轉診系統”。新生兒若出現疑難危重病症往往非常兇險,需要婦産醫院、兒科醫院、急救中心等密切配合。引入這套系統,當新生兒被送上救護車時,他們将進入配備有監護儀、呼吸機等裝置的“智能轉診艙”,轉診艙采集到的新生兒生命體征資料、視訊等,經由5G專網實時傳輸至等待在兒科醫院的專家團隊。專家們可以實時指導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也可以在患者入院前就研讨一系列救治方案。區塊鍊技術具有資料不可随意篡改的特性,這保證母嬰資訊在跨院傳輸過程中能夠安全擷取、浏覽、使用。

這套系統自2021年投入使用以來,已為超過60例新生兒患者“保駕護航”,占兒科醫院轉診的約50%。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徐虹介紹,醫院還将把“5G+區塊鍊”技術推廣應用到更大年齡患兒的轉診過程。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固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達到339.1兆比特每秒,基礎電信企業千兆光網提速效果顯著;5G基站總數已超過4.8萬個,5G網絡承載着30%的移動通信資料業務。随着通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上海“5G+”智慧醫療有望惠及更多百姓。(記者陳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