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這部飽含中國元素的短片《包寶寶》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還記得,這部短片是放在《超能特工隊2》之前在電影院一起播放的。當時我還一度以為我走錯了影廳,直到後來才知道這是貼片。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8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以多倫多華裔移民子女的經曆為創作靈感,講述了一位中國式“空巢媽媽”的故事。以“愛、家庭與美食”為構架的中國式親情故事,伴着中國風的配樂勾起了我的不少記憶和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思考。

食物

“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的一句老話。日常中,我們經常會說媽媽的味道或故鄉的味道,這其中所指的大多都是關于食物的。無論是家中的父母的拿手好菜,還是街邊的小吃,這些都會伴随着味蕾的感覺,成為一種符号紮根于我們的記憶中。

這也側面說明了食物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種親情的紐帶和記憶。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正如石之予在接受Cineplex的采訪時說:食物是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他們的愛都是通過噓寒問暖、為你做飯、讓你吃飽來表現出來的。

《包寶寶》巧妙地借由包子這種傳統食物,傳遞出同樣的記憶符号。同時,也引出另一個主題——中國的家庭教育文化。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家庭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裡有“男主外,女主内”之說,母親承擔的多是情感的部分,父親則會承擔的孩子的社會屬性方面的發展。可在影片中父親的出場卻少得可憐的,父親在外奔波工作,無暇顧及家中的大小事務,這是大多數家庭的縮影。很多時候,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更像一個象征符号,卻很少發揮作用。

而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父親位置的缺失。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在沒有父親參與的養育過程中,母親很容易把孩子當成自我世界的唯一,和孩子建立極為親密的二進制關系,進而在家庭中邊緣化了父親的位置。但這種極為親密的關系又會在缺少父親制衡的情況下,容易變得充滿控制與獨斷,反而會影響孩子獨立性格的發展。

平衡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三角關系,打破傳統的身份角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為什麼母親不可以在外打拼自己的事業?為什麼丈夫不可以在家帶娃操持家務?一切的規則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适應環境。

正如《周易·系辭下》裡所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愛永遠是家庭成員間不可缺少的紐帶。而故事中的愛也如大多中國家庭一樣,父母把大部分的情感傾注在孩子身上,害怕他們受到傷害,擔心他們吃不好,卻又不懂地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這種愛往往是間接的,含蓄卻總會不自覺地表現地過分強烈,形成父母與子女關系中的壓抑和束縛。

依稀記得網上曾經有段自嘲:“我好比家裡大人養的狗崽子,讓吃飯就吃飯,叫睡覺就睡覺,不聽話就挨打,到了該配種的時候就配種。”

雖然言語有些偏激,但這種愛無疑一直存在于大多數家庭中。伴随着孩子的成長,它隻不過換了一種名字,叫“這是為你好”。

怎麼巧妙地避免這種愛的吞噬?怎麼有效地在這種愛裡活出自己?電影用了精緻化的比喻,誇張化的處理,但卻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但在我看來,這種吞噬的愛主要是源于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關系。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孝道和長幼尊卑使父母很容易在親子關系中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父母眼裡,孩子是自己生出來的,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孩子在未成年(成年的定義對于每個父母又都不同)前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屬于父母,他們應該聽從父母的話,要感激父母的恩情,而這種情感負擔會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長。

同時這種不平等的關系也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溝通障礙。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對等的尊重又如何能進行順暢地溝通?換位思考來互相了解,這恰恰是與孩子溝通中最需要的東西。如果父母不願意從家長的神壇走下來,接受被反對,被辯駁,被離開,接受父母隻是個人身份的一部分,不為自我犧牲所感動,那麼親子關系永遠走不出沉重的窒息。

現實中,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父母幹涉或逼迫,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甚至是婚姻,總是如此。父母喜歡以我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的态度來指導孩子該做什麼,卻很少問孩子想要什麼。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我也明白,但實際做起來又往往還是老一套。

我們需要明白——生為父母,不一定就是稱職的父母。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父母需要從擁有孩子的一開始,就要去培養這種平等的觀念。當父母與孩子真正平等了,就會自然地形成一種互相尊重,溝通也自然會更加順暢。我同學的老公的一篇奶爸日記中,有一段這樣地描述,“如果我想要把他(1歲)抱起時,我會先詢問他,直到觀察到他有“應答”反應時我才會抱起他。”這其實就是一種尊重之心的培養。就好比一杯水,如果你渴了你會直接拿起它喝掉,你不會去詢問,因為它是物品。而孩子雖然不是物品,但又有多少家長會首先詢問和觀察孩子的意見呢?養育更多地應該是傾聽與觀察,而不是一味地“我認為。。。。”。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碰撞在如今尤為激烈,小家庭的中式思維和大環境的西式理念之間已經産生了巨大差異,進而形成了文化斷層。

在此般文化沖擊下長大的孩子,成長中很容易和父母站在對立面。父母望子成龍卻又護子心切,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太多,埋怨子女不領情;子女卻認為家長管太多,想極盡所能掙脫父母的束縛。

食物、家庭與愛,華人女導演的這部《包寶寶》讓我看到了自己

面對這種無形的文化斷層需要父母更多地耐心與孩子共同成長,需要不斷地促進平等溝通,需要不斷地改變教育的方式。我覺得這才是父母該有的态度。正如卡裡·紀伯倫曾經寫到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的生命是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與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們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