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NGA架構的加持下,曾經一向保守穩健的豐田,開始走上了産品投放的快車道。一番“推拉揉捏”之後,一批帶着不同的尺寸和風格,卻幾乎采用同樣核心的新車,下餃子一般推向市場。
而今天這番景象,也讓人仿佛看到了幾分大衆當年的影子。

經過十多年的市場檢驗,“多車戰略”、“姊妹車型”這樣的操作已經被大衆汽車反複驗證,盡管市場口碑雖然褒貶不一,且被冠上了“套娃”的名号,但“嫌貨才是買貨人”,對設計上的口誅筆伐依然難擋銷量上的成功。
而十年之後,豐田的這次“抄作業”,還能複刻大衆成功嗎?
架構加持,初嘗甜頭
在造車這件事兒上,常有人說德系是日系的師傅,但豐田作為全球領先的車企,對于大衆“套娃”的本領同樣沒有錯過。
早在2012年,豐田汽車已經宣布啟動TNGA新全球架構戰略,但直到2017年,在豐田持續的宣傳和推廣之下,這個聽起來有些抽象的戰略才漸漸為部分人所了解。
而這套聽起來複雜的架構戰略,雖然脫胎于福特的流水線、升華于大衆的平台化,但從本質上來講:提高核心零部件的通用率、降低研發成本和生産周期,依然是其最本質好處。
如此一來,豐田汽車便不再需要在差異不大的平台和搭配上浪費時間。隻需要在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研發、生産出性能最好的發動機等核心部件,搭配給相近的細分車型。
這樣的基礎研發能力,也為豐田後續的“多車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作為卡羅拉姊妹車型的雷淩,也正式成為豐田在中國試水多車戰略的第一款車型。
從曆年的銷量上看,如果不談政治事件對豐田的影響,自廣汽豐田推出雷淩之後,卡羅拉和雷淩兩款車型紛紛走上了銷量的快車道,曾經月銷1.5萬輛的卡羅拉,一舉躍升至每月2.5萬輛左右,而雷淩月銷量也長期穩定在1.5萬輛左右。
如此來看,所謂的“雙車戰略”,無疑在豐田身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豐田也乘着勝利的的東風,在TNGA架構的加持下,信心滿滿的豐田在中國進入了産品投放的爆發期。
同門之争,相忘江湖
如此多的車型像下餃子一般投向市場,和産品版圖共同擴大的,還有豐田在争奪市場佔有率上的野心。
在現有的車型中,南北豐田在小型SUV、緊湊型SUV以及中型SUV都有所布局。
小型SUV市場有奕澤IZOA和C-HR;緊湊型SUV市場有RAV4榮放和威蘭達;中型SUV市場有皇冠陸放和漢蘭達,甚至還推出了定位更加豪華的威飒和淩放。
而就在今年一開年,卡羅拉銳放和鋒蘭達将市場進一步分割,豐田的産品版圖得到持續擴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豐田在雷淩和卡羅拉這對“姊妹”的身上嘗到了甜頭,但是在有限的市場佔有率裡,“孩子”多了,必然遇到搶地盤打架的事情。
雖然初衷都是一緻對外、夢想取得1+1>2的效果,但從事實上看,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并非如想象般順利,“多車戰略”也沒能完全按着理想的态勢發展下去。
2021年,中國車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狹義乘用車實作了同比4.4%的增幅,達到了2014.6萬輛。而豐田憑借其在華超過160萬輛的銷量成績,位居日系之首,增幅甚至超過大衆。
但是在高光銷量的背後,尚且不提機油乳化以及十餘次召回帶來的影響,數次加價以及低配高價的産品定位,也正在慢慢抵消豐田“皮實耐用”的口碑,豐田在快速發展中暗藏危機。
從細分車型來看,為南北豐田貢獻重要銷量的,依然是雷淩和凱美瑞、卡羅拉和榮放這些已至暮年的當家車型,雖然也在電動化和高端化上早有布局,但目前的效果,依然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這樣的背景下,再看“多車戰略”下餃子般的投放方式,頗有些在燃油車時代做出最後掙紮的味道。
車聞說:
内卷之後的市場競争将變為品類的競争。
把這些風格迥異、尺寸不一,但卻大多采用相近的配置、同樣的核心的新車一股腦兒地推向市場,表面來看可以占據更大的市場佔有率,獲得更多的競争機會。
但如果把視野放大就會發現,今天的汽車市場早已今非昔比,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新能源的變革都在真實而快速發生,吃過見過的大衆已經開始掉轉船頭走向電動化,而真生屬于豐田的電動車型依然未見蹤影。
如此大動幹戈之後,留給豐田的時間還有多少?空間還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