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廢”一個孩子,多數父母做了這件事

養“廢”一個孩子,多數父母做了這件事

2020年7月17日,犯罪嫌疑人吳昊在上海寶山區人民法院接受了審判,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

起因是母親死後,他把母親藏着冰櫃裡半年,繼續頂替其領取養老金。

除了為了錢,吳昊之是以沒有把母親下葬,主要是因為嫌麻煩。聽起來可笑,但事實确實如此。

吳昊在母親去世後,在網上查詢如何安葬故人,發現流程太多,需要各種手續,于是選擇放棄。在吳昊的世界裡,與人打交道對他來說是最煩的事兒,為此,四十幾歲的他甯願選擇不結婚。

那麼,為什麼吳昊會做出這樣荒唐的事呢?

答案自然離不開父母的教育。

吳昊,就是人們口中的媽寶男,什麼事都由媽媽負責,吃飯時連碗都要端到他面前,這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更是一個被養“廢”的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吳昊”這樣的成人,他們習慣了父母的付出,不願承擔任何責任,就像“廢”人一樣,而他們之是以這樣,就是因為父母替他們做得太多。

養“廢”一個孩子,多數父母做了這件事

這種情況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混沌共生,它是很多父母把孩子養“廢”的原因。

01

處在混沌共生中的孩子,

很難成為獨立的個體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把6個月前的嬰兒期稱為正常共生期。

這個階段中,嬰兒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和媽媽構成了一個共同體,身體和心理都是連在一起的,也被稱為母嬰共同體,即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對于六個月前的嬰兒來說,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除此之外的共生,都是病态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長大了,媽媽和孩子如果還是無法區分“你是你,我是我”,就會導緻混亂,進而陷入混沌共生中。

所謂混沌共生,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像是纏繞在一起,缺乏清晰的邊界。

混沌共生,關系複雜,彼此纏繞,鎖住一個個的個體,不僅孩子無法成長為獨立的人,父母的生活也很辛苦。

前面說的吳昊,他習慣被父母,特别是媽媽寵着,不願和外人打交道,連工作也不願做,勞動觀的喪失,導緻他的生活退化。

可見,如果父母和孩子處在混沌共生中,該分離時還一直保護着,就會讓孩子永遠長不大,不懂得什麼是責任感。

02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是和孩子分離

愛,是為了在一起,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

父母和孩子沒有做好分離,孩子就永遠長不大。

很多的媽寶男或媽寶女,他們成為“廢”人,不僅是自己的問題,也有父母的責任,因為很多父母不願和孩子分離。

就像吳昊所在小區的居委會從業人員稱:“可能他母親在家裡有一定的經濟地位,也比較強勢,可能一直把這個兒子寵着的,媽寶型的,兒子不和外面接觸,也不和人打交道的。”

本來吳昊想出去工作,做個保安什麼的,但他媽不讓他去,說“這麼一點點錢有什麼好做的”。

我們看到,他媽媽很心疼兒子,但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多數被養“廢”的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特别是媽媽的溺愛,而溺愛的背後就是不願和孩子分開。

除了這種顯型的、寵愛孩子的方式外,還有一種隐形的,即以批評指責為主的父母。

比如,有些父母會說,孩子賺的少,獨立性差,我們不管能行嗎?這也是一種不願分離的做法。

他們看似不信任孩子,其實是擔心孩子過不好,自己成為不合格、不稱職的父母,于是一直參與孩子的生活,更多時候的參與,就是幹涉和控制,最後費力不讨好,孩子不僅不獨立,還會埋怨父母的“無能”。

可見,父母愛孩子,就該懂得放手,信任孩子。

03

走出混沌共生,

需要父母和孩子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提出“課題分離”這一概念,意思是誰的課題誰負責。

也就是說,父母不要幹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不該指望父母幫助自己。父母這麼做,并非自私,而是在幫孩子成長。

想想看,父母不會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終究需要自己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做好分離的目的,是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負責。

作為父母,如果做不到“狠心”,那就問問自己,其背後的恐懼是什麼?自己這樣做真的是愛孩子嗎?

當父母時常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時,很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占有欲,進而“離開”孩子。

作為成人,如果父母是那種強勢、且願意幹涉自己事情的父母時,需要學會和他們對峙。

對峙的目的,并非和父母斷絕關系,也不是對父母不管不顧,而是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學會自我界定,這麼做也不是自私自利,因為情感上的獨立并不意味着和父母徹底斷絕關系,而是說我們是一家人,但自己也是獨立的個體。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做自己,父母也無須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

國際知名心理咨詢師蘇珊 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寫信或面談來和父母對峙,目的是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當然,這麼做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因為父母可能使用威脅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意識到,父母不聽我們說時,不要有愧疚心理,因為自己這麼做雖然會有痛苦,但是為自己負責。

其實,一個孩子被養“廢”,雖然父母的不願“分離”是主因,但要走出混沌共生,更多的是需要孩子自己。

因為斬斷原生家庭的枷鎖,促使改變發生的責任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就像蘇珊說的,根本不存在“失敗的對峙”,“對峙是通往獨立自主道路上最激動人心的階段。不論對峙期間或之後發生什麼事情,隻要你有勇氣付諸行動,就是勝利者。”

希望出獄後的吳昊,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早日讓母親入土為安,因為母親的遺展現在還在殡儀館的冰櫃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