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抓捕鳥類的惡報會追随一生,無關法律,小孩特别要注意!

抓捕鳥類的惡報,無關法律,但與小孩關系密切

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是向善的。這種善意不僅僅表現在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擴大到追求一種和諧、共生、互惠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這種廣大無邊的慈悲,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鮮明的标志,當然也會澤被蒼生、惠及萬物,展現在對待鳥類的态度上。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脍炙人口的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在有些著作或者民間流傳中,該詩最後一句“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被改作“勸君莫打三月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用一種拟人化和移情的手法,将母子相依、血肉情深的人類感情,轉嫁到鳥類,呼籲人們愛惜鳥類以及其他生命。

但在民間,特别是我的家鄉,父老鄉親們世代相傳,用一種近乎“恐吓”的方式傳遞着民間那種樸素而真切的環境觀或慈悲理念。

抓捕鳥類的惡報會追随一生,無關法律,小孩特别要注意!

作為一個自幼活潑好動的男孩,我小時候也想淘氣捉鳥,但每逢蠢蠢欲動的時候,長輩就趕緊跑過來制止,并且語氣沉重地告訴我:“千萬不能抓鳥,抓了鳥的孩子讀不了書,寫字的時候手發顫”。我對此深信不疑,以至于曾經傻乎乎地跑去問一個曾祖輩的老人:“您吃飯的時候手抓不穩筷子,是不是小時候抓了很多小鳥啊?”

自然,很多小時候深信不疑的“真理”,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被質疑乃至被遺棄。但随着歲月的洗禮和時間的陳釀,這些被抛棄了的“歪理邪說”又多次回旋在了我的大腦裡,讓我思忖其中究竟有何緣由。

鄉親們的這種說法,是用一種類似“惡報”的恐吓方式來傳遞一種文化理念的,這種方式也不僅僅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裡頻頻出現,在世界其他文化裡也屢見不鮮。

例如中國的孝道文化,本來是一種基于人道倫常的美德,但在給一個人樹立孝道理念的過程中,就必須一套法律的、文化的配套方式來輔助。法律的懲戒是嚴重而且高成本的,文化的方式就柔和且有效。例如中國的民間傳說裡就有很多不孝子孫遭受災禍、惡報等天譴的故事。

抓捕鳥類的惡報會追随一生,無關法律,小孩特别要注意!

有很多現代人很容易把某些傳統文化理念以“封建迷信”的帽子扣死,堅持認為創造、傳播、認可這些理念的人都是傻瓜。但一個文化理念被創造出來,再經曆數千年的傳播,難道數千年的無數人都是傻瓜,唯獨到了今天才有了聰明人?

古人當然會通過觀察來證明許多文化理念的虛幻,例如以抓捕鳥獸為生的獵人,不見得長大之後就是帕金森綜合症患者。當人們有足夠的見識真僞之後,那種被虛假包裹着的文化理念或者道德框範早已深入人心,很難拔除。但有證僞能力的人,往往也有足夠的心智了解這些被“迷信”外殼包裹着的本意,進而願意繼續當“傻子”,把這些理念繼續傳承下去。

回歸“抓了小鳥讀不了書,寫字手顫”這個話題。我想,古人們創造這個“惡報”說法,應該是基于兩個方面的目的:

首要目的當然就是保護鳥類。今天的社會,捕殺野生動物是違法犯罪行為,可以依賴法律手段實施。而長久以來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人,或許早已建立起動物保護理念,但因為社會發展程度的限制,無法建立相應的法治體系來推行這種理念,隻能在法律之外尋求一種有效且便于執行的措施,創設一種“恐吓”式的民俗說法就是最佳選擇。

抓捕鳥類的惡報會追随一生,無關法律,小孩特别要注意!

其次,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保護人類自己,特别是孩子。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是現代的環保觀,古人建立這個說辭,既是出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更多地其實是為了保護孩子。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在我們那個年代,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往往活潑好動、調皮搗蛋,再加上男性骨子裡遠古遺傳的狩獵基因影響,往往會喜歡抓捕一些鳥類等小動物玩,小則限制自由、弄傷肢體,重則讓這些小生靈失去生命。

但往往看似“好玩”的行為背後,卻存在重大隐患。一個人特别是孩子,如果虐待甚至殘害其他動物,幼小的心靈就會逐漸失去對生命的尊重和憐憫,乃至播種下一顆殘忍的種子。很多現實的例證很容易說明:那些長期以屠宰為職業的人,往往心性堅硬。善良是人類共同認可的美德,如果一個人喪失了善良,那麼就很難衍生出其他美好的品德。用一個表面恐吓的說辭,呵護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大智慧。

另則,玩物喪志,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而言,更容易沉迷于抓鳥等遊戲之中而很難自拔。倘若在學習知識、習得技能的黃金時期不專注于正業而玩貓逗狗、抓鳥捕獸,則很容易不學無術,耽誤一生。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号并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