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德的哲學是對休谟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點卻未必有科學性

康德是西方哲學曆史鍊條中的一環,而且是承前啟後不可或缺的一環。

“承前”是他是為解開休谟給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打上的死結;“啟後”,則由他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澎湃發展的先河。

都知道,西方近代哲學是從笛卡爾開始的。這位數學家、哲學家,建立了西方近代第一個哲學體系的大廈,也為後人指明了兩條哲學發展之路——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

如果以“最簡單”的話來描述這“兩種主義”的特點,那麼,經驗主義側重的,是探索知識何以可靠;唯理主義,則研究人的認知能力的界限。自然,任何“劃分”都具有相對性;所有“描述”也不可能完全精确。但近代西方哲學,始終以“知識何以可靠”、“認知界限在哪”作為核心課題,是基本的共識。

可是到了休谟,好像這兩種主義都走到了盡頭。

康德的哲學是對休谟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點卻未必有科學性

大衛·休谟

他是從經驗主義下手的。他論證了“因果關系”的無法證明和不可靠。他說,不解決方法問題,任何知識都值得懷疑。這不僅令經驗主義十分難堪,亦殃及唯理主義——人的認知能力是可靠的嗎?

在這之前,康德滿腔熱情地在研究科學,發表了若幹論文,例如,關于星雲假說的論文。他的方式,并非如一般科學家那樣以大量的實驗觀測為依據,而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思考,但也足夠深刻。但在讀過休谟哲學之後,康德驚呼,休谟把他從睡夢中驚醒。于是,迅速轉向了“形而上學”,即純哲學的思考。

康德所面臨的問題,是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懷疑論,另一方面限制獨斷論”。他仍然是要回答前面說到的兩個問題。

康德哲學同樣從“什麼是知識”、“知識何以可靠”入手。所不同的,他是從唯理主義所擅長的“人類理性”的角度開始闡發。他說,知識總是表現為判斷的形式,在判斷中有所肯定或否定。但是,不是每一個判斷都是知識。

以上的表述幾乎和休谟如出一轍。顯然,康德就是要從休谟出發,然後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康德的哲學是對休谟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點卻未必有科學性

伊曼努爾·康德

康德說,某些來自經驗的知識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能算是知識。凡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斷或“後驗”的判斷,是不科學的。而不靠經驗,并在這個意義上“先于經驗”,比如,一個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且永遠如此,這才是知識。是以,一個判斷要給人以知識,它必須是“先驗”的。

關于“先驗”,康德将其分為“先驗的感性”和“先驗的邏輯”。

“先驗的感性”是說,要知覺,必須有感覺,例如,感覺顔色、聲音和硬度等等。但是,隻有感覺,不是知識,僅僅是意識的變化,僅僅是有某種别的東西使人産生的主觀狀态。感覺一定涉及時空,涉及在時空中的一定地位;必須把感覺了解為某種外在的東西——在某個東西旁邊;在某種東西之前或之後。人們的感覺,都是排列在時空秩序當中的。

是以,知覺,以材料或内容(感覺)及(形式)為必要條件——時空,是知覺的必要“形式”條件。

感覺是第一步,知覺是第二步。心靈不僅接受感覺,還“知覺”這種感覺——看見顔色、聽見聲音在它以外,在時空秩序中。感性,具有“先驗”地知覺空間和時間的能力——即使沒有物體呈現,它也能知覺時空;它不僅能知覺時空中的物體,還能知覺時空本身。

康德反複強調,把感覺排列在時空中,這種形态或形式本身,不是感覺。因為,這種能力,不是經驗的或者“後驗”的,而是心靈本質所固有的,也就是“先驗”的。

康德的哲學是對休谟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點卻未必有科學性

他進一步分析說,時空不是實在的,或者說是獨自存在的東西,也不是事物自有的性質和關系。他說,時空,是感性了解事物的方式,是感覺的形式或形态。如果,這世界上沒有能夠直覺或知覺時空的人,這世界就不再具有空間和時間性質。

他說:“讓思維的主體離開,整個的物質世界就會消逝,因為這個物質世界無非是思維的主體所感受的現象。”這句話,既像笛卡爾,又像貝克萊,還多少有點兒像休谟。

康德一再說,要記着,時空僅僅是感性的條件,或者說,是感官知覺的形式,即人類知覺事物的方式。是以,隻有當它們被用到被知覺的事物,亦即現象,而不是被用到“自在之物”或離獨立于人類知覺的事物的時候,它們才有效。

以上述及的,是“先驗的感性”。康德接着讨論的,是“先驗的邏輯”,在此不多贅述。

黑格爾說:“空間和時間也是聯結者;是以它們也是先天的,即在自我意識之内的。這是康德哲學的偉大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他對于這個思想的發揮卻停留在十分普通的、粗糙的、經驗的觀點之内,不能說是有什麼科學性”。

康德的哲學是對休谟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點卻未必有科學性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

黑格爾所謂康德哲學的偉大一面,是指康德對休谟哲學的突破,至少是試圖突破的努力。但是,他指出康德關于“先驗”的觀點,包括時空的“先驗”,“不能說是有什麼科學性”,應該戳中了康德的要害。

黑格爾說:“至于何以心靈恰好具有(時空)這些形式,什麼是時間和空間的本性,康德哲學卻完全沒有去追問一下。當他談到空間和時間本身是什麼的時候,并不是問:什麼是它們的概念?而隻是問:它們是外在的事物呢,還是某種在心靈内的東西?”這不禁讓人想到中國的一個成語,叫“緣木求魚”。

不可否認,黑格爾哲學深受康德哲學的啟發。而這種啟發,很可能來自他對康德哲學“淺嘗辄止”的不滿。

黑格爾說:“事實上,我們看見,康德所描寫的隻是經驗的、有限的自我意識,這樣的自我意識才需要一種外在于它的材料(例如時空形式),換句話說,這乃是一個個别的、有局限性的自我意識。……是以我們所認識的、所規定的都隻是現象。在這個意義下的康德哲學被叫做唯心主義:我們隻是與我們的規定打交道,不能達到自在存在;我們不能達到真正的客觀事物(亦即不能達到本質性的認識)”。

确實,黑格爾哲學要比康德哲學深刻得多;邏輯嚴密得多;體系龐大得多。但無論如何,黑格爾是從康德哲學這一環發展而來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