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中的現實問題意識

嚴格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并非以還原創作情境、文獻狀況及主要細節為内容的文獻學研究,而應是版本考證、文本解讀和思想闡釋的統一。其中,思想闡釋作為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的最終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次的内容:一是基于版本考證和文本解讀而呈現的内在邏輯;二是文本思想的演進過程,即思想的批判、傳承與發展;三是基本原理與重要命題的重釋,也就是從思想史梳理中提煉出來的原理或命題的“鮮活”論述;四是現實問題的解決或現實意義的揭示,因為思想是作為客觀實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産生的結果,本身屬于客觀實在即現實的範圍。由此可見,現實問題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資本論》為切入點,可以對上述觀點作出一定的合理性解釋。

1

現實問題的哲學内涵和文本性質的新界定

哲學意義上的“現實”,通俗地講就是“事實”加“本質”。換言之,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思想”和“現實”本身作為同一事物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而存在。相應地,“現實問題”的哲學内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現存的不都是現實的,唯表征時代特征及其發展趨向的社會現象或事件方可謂“現實問題”;其二,并非現時代的問題才是“現實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現實問題”;其三,作為對其所處時代的發展動向與主要問題的抽象表達,一些重要的思想潮流及理論動向亦屬“現實問題”的範圍。

按照上述了解來重新界定《資本論》,它絕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表達,或者馬克思關于自身生命體驗這一經驗事實的總結,而是他對其所處時代的現實問題的提煉、分析、解答,更是對幾乎貫穿人類全部時代的基本現實問題——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入探究。有見及此,《資本論》研究者應首先回溯它的創作曆程,明确當時的社會現實及其發展狀況以厘清主要現實問題;再将《資本論》中的相關論述與之進行對照,檢視其是否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可否全面而客觀地呈現出現實問題、有未清楚地意識到現實問題的症結所在,進而形成獨到且深刻的解決思路等;最後提煉出蘊含其中的、可以上升到方法論層面的思想觀點。

除此之外,《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潮這一現實問題的理論表達,理應置于其所處時代的思想圖景及各種錯綜複雜的理論事件中加以考察。隻有在同馬克思發生過直接或間接關聯的思潮,如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主義學說等,對同一現實問題的不同闡釋的比較中,乃至将比較研究擴充到馬克思之後的思想史演進和社會實踐發展,《資本論》才能彰顯出思想的超越性與深邃性。時空的巨大變遷使人們無法從《資本論》中尋得解決目前現實問題的現成答案。然而,現時代仍未脫離馬克思揭示的“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的程序,這又決定了《資本論》能夠為诠釋與把握現時代的現實問題提供重要的方法借鑒。

2

現實問題轉變之于文本結構變遷的決定性

既存的文獻表明,《資本論》的篇章安排是馬克思根據現實問題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開放結構。從第一卷不同版本的篇章劃分——德文初版的六章結構、德文二版的七篇二十五章結構、法文初版和英文初版的七篇三十三章結構——中可見一斑。至于馬克思沒有完成《資本論》第二、三卷定稿工作的原因,除卻健康方面之外,并非晚年思維能力下降、嚴重低估自身拖延症等,而是現實問題的深刻變化大大超過了馬克思的原有構想。這就是說,以英國為典型的曆史發展和社會變革過程,雖然勢必波及西歐社會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但由此揭示的現代社會發展規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國家。

事實上,1873年世界經濟危機曆時數年仍未達到頂點,并且随着各種貨币政策的調整而得到不斷緩解,始終無法發展到“引爆”無産階級革命的程度。巴黎公社的失敗則表明國際性的組織形式已成為勞工運動的桎梏,加之各種錯誤思潮的“混淆視聽”,使得世界性的無産階級革命陷入低谷。有鑒于此,馬克思将研究視野拓展到資本主義的“史前史”,通過剖析西歐社會的重大曆史事件和不同民族國家發展曆程,揭示出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宗教因素等之于資本主義文明的塑造作用,從一定程度上實作了對唯物史觀的理論架構,即對《資本論》所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之哲學基礎的反思與重構。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重點關注東方社會尤其俄國農村公社的發展道路問題,分析指出了落後的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必要條件,如積極吸收資本主義的先進成果、排除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不利影響方面、内部自我革命的推動和整個歐洲革命的支援,并着重強調了《資本論》的解釋限度。在馬克思看來,全然無視不同民族國家所處的社會曆史環境,把《資本論》中“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曆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曆史哲學理論”,非但無助于曆史諸象的诠釋,反而由于超曆史性而無法達到成為曆史哲學的目的。

3

圍繞現實問題的文本闡釋所蘊含的方法論

不聯系現實問題,僅從單一的學科劃分及其方法出發,去衡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繪的社會曆史圖景,勢必陷入認識的誤區。表面看來,貨币是社會财富的象征符号、司空見慣的經濟現象。它實際上可以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轉化為具有強大創生力量的資本,成為折射社會各階層之生存境遇和曆史命運的事物。易言之,貨币的外在形式轉換及内在關系演變,本身作為現實問題而存在。同樣,商品、價值形式、雇傭勞動、資本一般、資本特殊、所有權、資本原始積累等,亦非簡單的經濟範疇,而是社會生産關系的表現。在對這些現實問題的分析中,凝結着馬克思的深邃思考,特别是可以上升到方法論層面的觀點。

基于此,可見以下情況:現實的個人及其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物質生産,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出發點;經濟範疇與具體實在的關系,包括簡單範疇與具體範疇的辯證關系、經濟範疇之于一定社會形式的适用性、相同的經濟範疇在不同社會形式中的差别等方面;觀照與把握社會複雜系統的邏輯與曆史相統一方法、生産總體辯證法;從社會有機體的次元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以便縮短或減輕社會變革帶來的“陣痛”;共産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從《資本論》的現實問題分析中提煉出方法論,還可以訴諸馬克思處于同時代的思想家的比較研究。究其實,如何看待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關系、進而實作它們的内在整合,是馬克思、黑格爾、斯密、李嘉圖等面臨的共同現實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這裡必須解決與政治經濟學本身無關的另外一個問題。應該用什麼方法對待科學?” 其中,黑格爾沒有像斯密那樣用道德哲學統攝政治經濟學,轉而以作為倫理精神之内在規定的自由為主線,将家庭、市民社會、政治國家統一起來,進而具有強大的曆史感基礎。這種從同曆史的一定聯系中加工經濟學材料的宏大曆史觀,雖把思想演進與曆史發展的真正關系“頭足颠倒”,卻為邏輯方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馬克思将上述“合理核心”從其唯心主義“外殼”中剝離出來,把辯證法在其正确形式的簡單形态上建立起來,并運用于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得出了一個不亞于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成果。這一成果絕非止于邏輯與曆史相統一方法的佐證,更蘊含着曆史如何引領現實的深層意義,諸如曆史在客觀性與規律性的決定下如何彰顯自身的本來面貌、曆史以何種方式進行叙述才能更好地實作與現時代的有效接榫、源于實踐的理論怎樣才能作出有别于曆史的表達進而顯現真正意旨等,這些内容皆有待進一步挖掘。

4

文本的當代價值與現時代現實問題的破解

早在《資本論》最初獲得廣泛影響力之際,馬克思就覺察到将它歸結為一般曆史哲學理論的後果,并據此強調不同社會曆史條件的具體分析之于《資本論》方法借鑒的重要性。同理可知,系統考察迥異而複雜的社會環境,是結合《資本論》求解當今現實問題的前提。從人類社會曆史發展與文明形态演進的角度來看,《資本論》力圖解決這樣的現實問題:當資本主義社會以人類文明形态的方式出現時,為什麼是資本獲得了獨立性而不是現實的人實作自由個性?如何變革由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社會,實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時間推進到21世紀的今天,面對資本邏輯仍然主導人類生活的現實問題,進一步追問資本的本性為何、是否需要資本、如何駕馭資本邏輯、人工智能與資本邏輯的關系幾何、生态文明發展何以擺脫資本的支配、人的自由個性将何去何從等,皆可以充分借鑒《資本論》中的相關探讨。

《資本論》将資本批判這一現實問題推向了馬克思所處時代的頂峰。其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深刻變化,使人們從未停止對資本的剖析與批判。後人在傳承《資本論》中資本批判之“鋒芒”的同時,深刻認識到資本的各種調整、轉型乃至變異。由此可見,必須将《資本論》置于資本批判的思想發展序列中,方可充分彰顯馬克思所實作的思想變革的當代價值。

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猛發展的全球化态勢,直接關乎《資本論》理論地位的重估。《資本論》中涉及的雇傭勞動、貨币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三位一體”神聖公式的根深蒂固等現實問題,仍然浮現于資本全球化的程序中。相比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上述問題的現實後果、經濟根源和社會本質等并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差别。憑借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對先進技術的壟斷,資本主義的跨國公司、國家資本造就出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分工與國際競争。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論》的現實問題分析具有廣闊的理論價值空間。不僅如此,中國道路之世界曆史意義的逐漸顯現,迫切要求我們立足中國的國情與發展路徑,從中揭示新特點、新作用、新趨勢,把實踐經驗升華為思想建樹。這無疑為重新檢視《資本論》的當代意義提供了曆史契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19CZX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編輯:黃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