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溯《共産黨宣言》首部中譯本前世今生,解碼百年紅色初心

追溯《共産黨宣言》首部中譯本前世今生,解碼百年紅色初心

1920年8月,上海成裕裡12号“又新印刷所”裡,由陳望道翻譯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産黨宣言》正式問世。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一經出版,很快便告售罄,幾個月内重印了十幾次。百餘年來,《共産黨宣言》成為大陸印數最多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文單行本,有“紅色中華第一書”之稱。

追溯《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的前世今生,國内首部系統全面考證《共産黨宣言》的報告文學《望道》近日出版,由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圖書獎得主、作家徐錦庚創作,入選“回望建黨百年”國家出版基金專項資助項目、2021年度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等。

線上研讨會上,業内評價,這部厚植黨史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從小角度縱深切入,追根溯源,從馬克思、恩格斯著述《共産黨宣言》,到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再到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過程,全景式講述《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出版的前世今生,并牢牢把握翻譯 《共産黨宣言》 這條主線,刻畫20世紀初知識分子中的“望道們”,以及在《共産黨宣言》傳播過程中,對中國第一代上司人的影響和帶給中國革命的意義,在撫今追昔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比如,寫到翻譯過程中的細節時,書中舉例道——得益于深厚中文功底,陳望道注重在韻律節奏、直白易懂、生動形象上下功夫。如“同業組合、被雇職人”,他換成簡短的“行東、傭工”;“陣營、渣滓、革命要素”,換成形象的“營寨、贅疣、革命種子”。這麼一換,想象力和了解力大增。一些原本抽象難記的詞,如“生産機關、社會組織、農業的革命”,他換成具象易懂的“生産工具、社會的狀況、土地革命”,既易懂,也易記。特别是“土地革命”,此概念融入《共産黨宣言》思想後,使《宣言》猶如教科書,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産生直接的現實指導作用,影響廣泛而深遠。

追溯《共産黨宣言》首部中譯本前世今生,解碼百年紅色初心

談及創作初衷,徐錦庚坦言,《共産黨宣言》這本薄薄小冊子,有着撼天動地之偉力,為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點燃新的希望之火,直接催生了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書名‘望道’不做名詞,而做動詞,取意追望真理之道。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這既是我的創作初衷,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望道》對回望總結黨的建設史、奮鬥史,感受《共産黨宣言》見證的滄桑巨變,感悟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對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有着重大深遠意義。評論家潘凱雄認為,作者徐錦庚對大量曆史材料進行甄别,下了很大功夫,通過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以基于真實曆史的想象完成了精彩的報告文學作品。

飽蘸厚重曆史之墨、兼具生動文學之筆,《望道》在世界共産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的大背景下,刻畫了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群像,真實細膩展現了其對革命的上下求索和對信仰的不懈追求,多角度深入剖析中文版《共産黨宣言》對中國共産黨誕生和中國革命勝利起到的鑄魂引航作用。在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董事長鮑洪俊看來,《望道》讓人深刻感悟到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作者表現出史料考據能力、思想理論底蘊和文學創作功力。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邬書林認為,《望道》情節感人,對黨史做了深入挖掘,将艱深理論和生動故事有機結合并作出探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這是一段紅色記憶,也是民族記憶、國家記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朝全認為,這部史、記、傳有機結合的紀實作品,對《共産黨宣言》的創作、傳播、譯介、影響進行了真實客觀的記錄。

報告文學有能力進入黨史深處,有能力把握黨史的規律性,洞見背後展現了思想功力和紮實理論基礎。《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概括《望道》特色——樹立了大曆史觀,對共産黨人意義重大;學術功力和認知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寫作者的态度和情懷令人敬佩。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認為,作者把自己作為新時代“望道們”的一員來寫,其寫作是研究式、深入生活的,在宏闊曆史程序和背景中展開寫作值得肯定。

圖檔來源 :出版方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範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