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望道》之道:不僅僅隻是“前世今生”

不僅僅隻是“前世今生”……

——《望道:〈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的前世今生》讀後

文丨潘凱雄

坦率地說,上世紀末本人開始“端坐”于大學課堂時,陳望道先生其名對我而言完全是一片空白,沒辦法,像我這樣“啟蒙”于那個“瘋狂十年”的一茬大都就是如此傻傻。當中共黨史課老師充滿自豪感地對我們說“《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首位譯者陳望道先生就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的首任校長”,當現代漢語課老師在開列課外閱讀書目時同樣也是不無自豪地介紹:“建議大家課外閱讀的這本《修辭學發凡》,其作者就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的首任校長陳望道先生”,陳望道這鼎鼎大名才開始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腦海。于是,當拿到徐錦庚所著《望道:〈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的前世今生》一書時,我便立即饒有興趣地一氣讀完,并暗自大呼“過瘾”。

《望道》,這主書名起得好!不過我同時也“壞壞”地想,如果陳先生不是在1918年“擅自”将自己由“參一”更名為“望道”,那錦庚這部新作的主書名還會是“望道”二字嗎?再說這部書的副題叫“《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的前世今生”,小了,全書内容之涵蓋可遠不止于此!

《望道》這主書名起得好,不僅有望道先生其人,更有“望道們”其群。而無論是“望道”還是“望道們”,莫不皆是緊緊扣住“道”這個兼有道義、道路、方法、規律等多義性的關鍵字做文章。

先說“望道”。作品并非圍繞陳望道先生之畢生經曆面面俱到,而隻是以他翻譯《共産黨宣言》這一既是他個人亦是影響整個中國曆史程序的重大經曆為軸心,選取其一生中諸如“毀佛辦學”“赴日求學”“就職浙一師”“參與醞釀建黨”“分道揚镳”“重歸初心”等重大節點而上上下下、前後左右輾轉騰挪,再現了其畢生為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人生奮鬥曆程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執著的理想、不倦的求知、率真的個性,一個“黨性+人民性+個性”的陳望道立體地呈現于讀者面前,令人可親可信、可敬可尊。

再說“望道們”。這個“們”則是以望道先生為支點,向國際與國内兩個方向伸展:國際方向是錦庚用前兩章的篇幅将視線向前向外移至19世紀的歐洲大陸,其中既有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位革命導師聯袂創作《共産黨宣言》、指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從空想走向科學的偉大曆程,也有他們間真摯的友誼與各自的奮鬥人生。國内方向則是刻畫了一群與陳望道同時期的“同道們”的群像,其中有兩條人群鍊頗有意味:一是陳望道何以成為《共産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譯者的引導鍊——從李大钊到陳獨秀到戴季陶到邵力子再到陳望道;二是作品第十一章“跌宕起伏”中先後寫到的李漢俊、沈玄廬、戴季陶、陳望道、李達和邵力子等。置于這兩條鍊條上的人物雖有異同,特别是各自的人生道路選擇也不盡一緻,曾經的一群共同“望道”者後來有的分道揚镳、有的迷途知返、有的殊途同歸,但究其緣由則無非是因其信仰、品德和個人性格各異之使然。而更有意味的,還當是作為黨的第一代上司集體核心的毛澤東同志對待這些人的不同态度,隻要信仰不變、隻是因為個人性格原因而一度脫黨的如李漢俊、李達和陳望道者,老人家的态度都是包容的。這樣一種寬廣、包容而民主的氣度與作風,或許也是中國共産黨成功之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吧。

作為這則小文的結束,還有必要讨論一下它的文體。将《望道》歸入非虛構類紀實文學似乎也說得過去,但我注意到國家出版管理部門給它的分類定位則是“《共産黨宣言》-IV”。細思下來,這樣的定位似乎更嚴謹更準确。無論是《共産黨宣言》的橫空出世還是它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誕生,其當事人或見證者皆已不在人世,作為紀實文學創作所必要的采訪、特别是對當事人或親曆者的采訪都無從談起。本書的創作的确也是作者在大量查閱、比對、挖掘和分析研究了大量直接或間接文字材料的基礎上用文學的筆墨而揮就。是以,無論是将《望道》歸入紀實文學還是研究類著述,都各有其道理與依據,這似乎也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更在于作者在創作時所呈現出的那種基本态度。在我看來,這個過程中,至少有如下兩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一是為了《望道》的寫作,錦庚的确查閱了大量相關原始文獻及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且盡力在尋找第一手第一版的原始材料,對此,我雖不敢妄言“窮盡”二字,但稱其下了大功夫苦功夫當不為過;二是作者之用功不僅限于盡量窮盡現有能看到能找到的相關材料,而且對它們還有進一步的比較與研究,進而坦言自己的看法與判斷。比如國内史學界幾成共識的關于1920年“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一說,徐錦庚則依據自己掌握的材料認真分析後明确直言“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比如陳望道譯本第一版的出版時間一直存有1920年4月、5月和8月這三種說法,而作者經過認真比對與推算後則明确自己選擇支援8月一說。這些論斷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底氣,而這種底氣則來自作者紮實與誠實的學風。在這個意義上,無論對《望道》的文體如何定位,這種紮紮實實的學風與文風當更值得稱道。

《望道》:史、記、傳的有機統一

文丨李朝全

徐錦庚的《望道》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推出,确是一本講述中國共産黨早期曆史的好書,亦曾入選月度“中國好書”。

《望道》主要講述的是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的故事,書寫了一段紅色記憶,反映了一部紅色經典的前世今生。《共産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奠基性著作,确立了全新的無産階級的世界觀,無疑是一部紅色經典。一如作者在書裡所寫到的,“一本書影響了一群人,一群人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催生了一個政黨,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事實上,這本薄薄的書直接影響了列甯上司的蘇聯、毛澤東上司的新中國的誕生,改變了這兩個大國的命運。譬如毛澤東就曾說過:“《共産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是以,這樣一部紅色經典的前世今生無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作者在2014年曾與鐵流合作創作了長篇紀實《國家記憶——一本〈共産黨宣言〉的中國傳奇》,獲得了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在此基礎上,他進行了深入的再挖掘、再開掘,追索和描述《共産黨宣言》從醞釀、創作到翻譯、傳播的過程,重點聚焦陳望道翻譯該書的來龍去脈。由此可見,《望道》是《國家記憶》一書的“續編”或“前傳”,是對《共産黨宣言》的創作傳播史再度進行深入挖掘。

《望道》最大的特點是:它是一部史、記、傳有機結合的長篇紀實,為國家寫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這是一部紅色曆史,既叙述了國際共運史、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一段,也反映中國共産黨曆史的一部分——以《共産黨宣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進入中國進而塑造中國的曆史。同時,它也是《共産黨宣言》創作、譯介、傳播、影響過程的一份真實的記錄,是《共産黨宣言》的誕生記、翻譯記、傳播志,也可以稱之為一種紅色記憶、國家記憶和民族記憶。更重要的是,這部史記結合了一個個具體人物的人生傳記或傳略,是圍繞着馬克思主義創立者和中國共産黨早期黨員的生平經曆來展開的。是以可以說,這部紀實作品是對中國史傳傳統的弘揚光大,将史、記、傳三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在人物傳記方面,作者不僅描述了主要人物陳望道的生平故事及其曲折的一生,同時也描寫了包括《共産黨宣言》創作者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經典作家獻身革命事業熾熱的激情和堅定的信念,寫出了這兩位偉大戰友之間親密的關系與真摯動人的友情。作者也講述許多人物特别是中國共産黨初期出席一大的13位黨員包括李漢俊、李達等人的命運,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道路及歸宿。包括後來淪為國民黨右派分子的戴季陶的兩面人生:他曾幫助推薦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對《共産黨宣言》的翻譯應該說是作出過貢獻的,但其後來的轉變卻令人不齒。對此作者都作了客觀的描寫,内容是可信的。優秀的曆史紀實作品,應該是史、記、傳的有機統一。在這一點上,《望道》确實做到了。

這部作品的主題是“望道”初心,亦即追望大道、追求真理的初心,就是要為世界謀大同、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複興,在革命初期則是為了實作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在書裡,作者對《望道》進行了闡釋:一是這部書是要寫“望道們”,即一批像陳望道一樣為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上下求索尋求真理的有識之士;二是,望道就是追望大道、追随大道,亦即跟随《共産黨宣言》所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真理,用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作者深情塑造陳望道的形象,凸顯了陳望道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雖然在他的人生曆程中也有過一段脫黨的經曆,但是這個在年輕時就已嘗過真理甜滋味的人終生初心未改,他對真理的追求、對信仰的堅守從未改變。其次,作者将一個個中國共産黨早期黨員個人的初心同這個政黨的初心有機地關聯起來,不僅展現了具體的個人包括陳望道、毛澤東等的初心,也表現了中國共産黨這個偉大政黨的初心及信仰,并将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以也是借以重溫我們黨的建黨初心,實際上正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有力弘揚。

《望道》這本書的創作采用的是考古發掘式,是帶有研究性考據式的書寫。譬如,它對《共産黨宣言》的中譯本進行了深入考據:最早是誰開始介紹這部偉大的紅色經典的,包括講述了劉仁靜翻譯過著作中的一些段落,李大钊曾經推介過此書;而對于在陳望道之後其他譯者的翻譯版本、對最早的紅色封面錯刊版存世藏本的下落等也都進行了詳實的考證,對《共産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曆程進行了條分縷析式的跟蹤爬梳和剖析研究。這種深入的描述與揭示,不僅具有史志價值,也有學術的發現價值。這使得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溢出了文學和紀實,而使其具備了對黨員和大衆進行理想信仰教育的價值,以及對紅色經典傳播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價值。

紅色出版诠釋偉大建黨精神

文丨秦豔華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湧現出一批著名翻譯家,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早期創始人李大钊、陳獨秀、瞿秋白等既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翻譯、介紹和傳播者。這些翻譯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成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橋梁。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産黨宣言》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著,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綱領性文獻。它就像一盞明燈,為在漫漫長夜中苦苦掙紮的全世界無産階級擺脫苦難、求得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指明了奮進方向。五四時期,李大钊曾經節譯了《共産黨宣言》,這部經典的全譯本則是陳望道首先完成的。

徐錦庚創作的《望道》一書,就是追根溯源、全景講述中文全譯本《共産黨宣言》是如何翻譯、出版的,同時也深刻诠釋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是如何追求真理和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一部優秀報告文學。這是一部全面、生動、形象地圍繞《共産黨宣言》的翻譯、出版這一紅色出版事件讴歌偉大建黨精神的精品力作。

這部作品非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它是在具有深厚學養的基礎上完成的一部橫貫文學、曆史和學術的優秀報告文學,不僅富有生動形象的藝術吸引力、感染力,又能一步步引領讀者走進曆史的深處,領略20世紀國中國社會風雲激蕩的真實曆史和政治景象,表現出作者高超的學養水準、結構藝術、叙事能力。

《望道》全景式講述了《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出版的前世今生,并牢牢把握翻譯《共産黨宣言》這條主線,刻畫20世紀初知識分子中的“望道們”,以及在《共産黨宣言》傳播過程中,對中國第一代上司人的影響和帶給中國革命的意義。作者在這部書中,先簡要叙寫了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共産黨宣言》的經過以及《共産黨宣言》在歐洲的傳播,之後便大篇幅叙述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情況,以及出版過程。在叙述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的翻譯、出版過程的同時,作者又将其與中國共産黨這個先進組織結合起來。《共産黨宣言》的出版适逢醞釀成立中國共産黨之時,對革命先驅的成長有着重要的影響,也為早期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和發起、為中國共産黨的發展壯大奠定了思想基礎。作者在叙述過程中将兩者緊密聯系,互為因果,互相印證,自然生動,讀來令人印象深刻。

文學是人學,報告文學也不例外。這部書用細膩的筆觸,通過大量細節的生動描繪,成功再現了陳望道這一飽滿的人物形象。陳望道無疑是本書的主角,作者用相當篇幅書寫了這位著名學者的傳奇經曆。把握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這條主線的同時,這部書還将當時的一批仁人志士、革命先驅推到讀者眼前,讓我們看到了在世界共産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的大背景下,那個時代的先進人物是如何将個人抉擇置于時代洪流之中,對革命上下求索、對信仰不懈追求的。是以,這本書不僅寫陳望道,也是為“望道們”畫像、立傳。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創作之初,是寫陳望道。反複斟酌,決定寫‘望道們’”。陳望道是火炬《共産黨宣言》的傳遞者之一。“他不是孤軍奮戰,他的周圍,有一衆‘望道’”。他的周圍有“一大批革命志士,高擎一束火炬,胸懷變革之志,追望真理之道,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路上,有的徘徊彷徨,有的誤入歧途,有的分道揚镳,有的慷慨赴死。更多的人,矢志不渝,堅貞不屈,前赴後繼,接力傳遞,使革命之火在東方終成燎原之勢。”

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查閱了大量的出版史料和黨史資料,對重要事件的叙述都有豐富可信的資料支撐,論述線索清晰、脈絡分明。對某些為人熟知的典故,作者通過大量的考證,也指出了其中的謬誤,能夠看得出作者有很好的學術功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稱得上是一部《共産黨宣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過程的學術研究著作。

這部書以《共産黨宣言》的翻譯、出版和傳播這一曆史事件,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生動诠釋和弘揚了偉大的建黨精神。毛澤東同志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共産黨宣言》是比十月革命更早的馬克思主義,它們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和中國革命的勝利,都起到了重要的鑄魂引航作用。另外我們還看到,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望道》這部書給予我們心靈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

與曆史文獻分析相結合的叙事研究

——徐錦庚長篇報告文學《望道》讀記

文丨傅逸塵

徐錦庚的長篇報告文學《望道》(浙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12月)以《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翻譯出版故事為主線,生動講述了以陳望道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探索真理的曆程,凸顯了《共産黨宣言》的傳播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和對中共早期上司人的巨大影響。徐錦庚站在大曆史觀的思想高度,以世界共産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曆程為背景,将世界風雲與中國現實進行了深入比較,通過對不同材料的甄别、判斷和研究,梳理出馬克思恩格斯著述宣言和陳望道翻譯宣言的由來,寫出了《共産黨宣言》那種昂揚的時代激情、鮮明的政治觀點、堅定的批判立場、強大的思想号召力和改變世界無産階級被壓迫命運的偉大精神力量。

作為“回望建黨百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和2021年度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望道》将馬克思的成長史、馬克思主義誕生史、國際共運史、中共黨史、《共産黨宣言》一書在中國的傳播史巧妙地熔于一爐,把中國革命放到世界革命的大格局中來考察,提煉作品的主題立意。其中既有宏大的叙事結構,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結點、事件都有所涉及,展現了近現代中國曆史上諸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紅軍長征等重大曆史事件;又有許多微觀的細節描寫,如《共産黨宣言》譯者的選擇,陳獨秀如何經人推薦輾轉找到陳望道等,徐錦庚對這其間的來龍去脈、細枝末節都交代得清晰明了。作品兼具學術研究的厚重與文學叙事的美感,在一些場景描寫方面非常精彩。比如,描寫馬克思奮筆疾書《共産黨宣言》時的最後段落,寫完最後一句話,“他把鵝毛筆往後一扔。鵝毛筆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形,飄飄揚揚地落到地闆上。滴下的墨水連同筆一道,構成了一個大大的歎号。”《望道》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文學想象,類似這樣既貼近曆史現場又反映人物個性風姿的段落,在書中俯拾皆是。

感染力強烈的語言表達以及紮實缜密的史料分析,使得《望道》成為一部描摹人類崇高理想追求者群像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尤其是對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批中國早期革命者的形象塑造和刻畫入木三分,如陳獨秀的豪情、李大钊的沉穩、胡适的膽小,雖着墨不多,卻令人印象深刻。作為該書的主人公,書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書寫陳望道的傳奇經曆,将他的個人抉擇置于時代主潮之中,展現他對真理的上下求索和對信仰的不懈追求。對陳望道的求學、成長、做學問等人生經曆進行了細膩爬梳和整體呈現,凸顯了他作為一個具有思想深度的知識分子的特殊貢獻和風采。

曆史編撰盡管不可避免地有着文學性的描述,但總是依賴曆史事實而尋求曆史的真相,無論這種尋求可能有多麼複雜和困難。曆史學家的叙述無疑具有文學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具有文學性的叙述會否導緻曆史真實或事實的揭示和虛構。從這個意義上說,徐錦庚面臨的考驗既是曆史研究層面的,亦是文學叙事層面的,更是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問題。作者需要在大量材料中有準确的甄别,有獨立的分析,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特别是對某些為人熟知的曆史細節和典故做了大量的考證,也指出了典故中的一些謬誤。這在本質上說是在用叙事的方式研究中國革命曆史。

對于無法親曆甚至無法通過采訪而抵達的曆史現場,徐錦庚展現出在梳理曆史脈絡、研究曆史文獻、論證和闡述史實方面的過硬功夫和強大能力,以一種與曆史文獻分析相結合的叙事研究的方式,重返、重建、重審曆史現場,搭建起一個跨越百年時空的、文學與曆史互鑒、今人與先輩對話的場域。這種叙事研究不同于邏輯層面的理論研究,關注和書寫的是個體或者群體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經驗,意在豐富或者是填補被遮蔽和忽略掉的曆史經驗和生命存在的裂隙。這就使得越來越多溢出人們認知慣性的新鮮史料得以被更加準确和貼切地打撈和使用,使得那些不被重視的個體生命經驗在宏闊曆史浪潮的淘洗下留下了細微卻清晰的痕迹。

研究視野的拓寬和研究重心的下移,有助于改變傳統史學偏重于政治史和經濟史的偏向,進而使更多的研究領域得以走進讀者的視野,也使得曾經被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視角所統攝的重大革命曆史叙事,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和思想的面相。從這個角度來講,《望道》書寫的不僅僅是《共産黨宣言》誕生以及首部中文譯本翻譯、出版、傳播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通過對這樣一個小切口的曆史事件多元度、多視角的鈎沉和打撈,進而折射出中國早期革命者和共産黨人的優秀代表們的心路曆程、理想信仰和精神存在;通過個人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曆與命運轉折,深刻揭示出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與社會文化變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