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文/武孝君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占有主導地位。人是天地生成的,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和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是相輔相成的。這些思想觀念,給予中國文化及其發展以長遠而廣泛的影響。

華夏民族經過長期的觀察、領悟,到《易經》和《洪範》時,就已經形成了“天—地—人”組成和諧整體的宇宙觀念。在思想主張上,中國的儒釋道旨趣相異,但其基本傾向都是肯定自然。

盡管儒家思想強調“入世”,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孟子又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把人與天地萬物看作一個整體系統。

老莊哲學渲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法則,認為人的自然品格是從天地造化中獲得的。極力倡導一種悠閑、恬淡、曠達與超然心境,追求一種閑适愉悅、悠閑自在、與自然相親的理想生活。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花與葉是帶着野性芬芳的自然物象,又是體悟哲學與理性的符号。一幅動人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詩意圖畫,生動地诠釋了佛教梵人合一的觀念。而“天下名山僧占多”,這一現實情況,也正說明佛教與自然的關系。

以此可以看出,任何一種哲學思潮,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脫離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從生存的角度,沒有脫離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存;從文化角度來說,也沒有脫離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

與天地之氣相融合,形成和諧統一之整體,效法天的剛健日新與地的厚德載物,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專直精誠、含弘廣大的禀性與開物成務、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強調:生活總要出場,要出場的生命就是自然;而故作高深刻意避世,才是非自然是違背天性的。這與儒家的入世思想非常一緻,也就引發了經常性的話題:小隐隐于山薮,大隐隐于市朝。

的确,人們不可能完全擺脫現實世界的吸引,因為現實的欲望本身就是自然的。但現實生活又不是平坦的,正所謂苦海無邊。因而,一方面要強調個人心性精神的出世漫遊,一方面又要注重人生的現實追求,實作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入世與隐世的有機統一。這樣,一個新的人生境界便産生了。

正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交相融合,才形成了中國人這種獨特的人生觀念。“入世”則追求功名,出将入相;“出道”則歸隐山林,寄情山水。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鉛華落盡是平淡,雕飾皆去是天然,這樣的人格常常是以大自然為參照物的。

這種“内聖外王”的人生觀念,把内在精神的超越與外在功名的追求協調起來,把強調個體精神修養的道家思想(内聖)與強調社會秩序規範的儒家學說(外王)揉合在一起,真正實作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原野上的芳草野花,樹木間圓潤晶瑩的露珠,空氣裡純淨的長風,一切關于自然的東西都是純白的、樸素的。面對四時蒼郁的景色,或杏花春雨,或莺飛草長,或淡煙疏柳,或漁歌唱答,如何不令人動心。

在向大自然的回歸中,一種風骨清雅、性情率真、神韻飄逸的自然人格形成了。這種清峻的人格,才具有大自然濃郁的野氣清香。

當高節奏的現代生活和日益劇烈的競争使人們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當被鬧市中喧嚣的環境、奔湧的車流、熙熙攘攘的人群、冷冰冰的建築所困擾的時候;當人們格外重視健康生活,而同時又不得不承受空氣、環境被污染的時候,會多麼渴盼在視覺、聽覺以及思維上的放松,多麼渴盼有一個空氣清新、安谧優雅的環境!

那就到大自然中去吧。結束了一段時間的艱辛勞作,經常到大自然中去。 山水的美感沖淡了塵世的無奈悲涼,大自然的山澤魚鳥,風花雪月,使人陶醉,使人快樂。山水自然與人相親相近,人們在感受欣賞中可以領略與天地同體的樂趣。在“内聖外王”的旗幟下,内冥與外遊統一了,自然與名教協調了,個體與社會的沖突對抗也便消失了。

自然是一種人格,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藝術。與大自然打成一片,肯定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動,就會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的至高境界。

2006年4月4日寫于青島

壹點号 崂山角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