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較真|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合體出現了?新冠不同變異株可能發生重組嗎?

較真要點:

1. 1月8日,塞普勒斯大學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新變異體,該變異體在德爾塔基因組中具有類似奧密克戎的遺傳特征,是以将其命名為德爾塔克戎,但相關研究存在争議,多位知名學者表示新發現的毒株可能并不是兩個毒株重組形成的,而是實驗室污染所緻。由于完整資料還沒有發表,我們并不能得到最終的結論。

2.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之間發生重組形成新的毒株,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發生的機率非常低,新形成的變異株也可能并不具備比兩個母系變異株更高的傳播力。

查證者:韓越丨劍橋大學病毒學博士後

農曆新年馬上到來,但新冠病毒的傳播似乎并沒有慢下來的迹象。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在多個國家的感染人數創出新高。前幾日,更有傳言稱“奧密克戎與德爾塔(Delta)‘合體’了,最可怕毒株‘德爾塔克戎(Deltacron)’已經誕生!”這是真的嗎?

一、德爾塔克戎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1月8日,塞普勒斯大學生物科學教授Leondios Kostrikis和他的團隊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新變異體,該變異體在德爾塔基因組中具有類似奧密克戎的遺傳特征,是以就将其命名為德爾塔克戎。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共采集到25個突變樣本,11個來自住院新冠患者,14個樣本來自普通感染人群。相較于普通感染者,研究人員發現住院患者樣本的突變頻率更高,這可能意味着德爾塔克戎與住院治療之間存在相關性,是以,德爾塔克戎的緻病性和傳染性需要引起重視。

不過,Leondios Kostrikis教授的這一研究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遺傳學家Fatima Tokhmafshan教授就在推特上表示,這個新發現的毒株并不是重組形成的,而是實驗室污染所緻。在一次采訪中,她解釋道,在病毒進化的過程中,當一個新的突變出現時,通過比對與其親緣關系較近的病毒序列,科學家通常可以建構出該病毒的“進化樹”,并且定位出該突變大概出現的時間。但是通過Leondios Kostrikis教授上傳的資料,他們無法在“進化樹”上定位到德爾塔克戎上所攜帶突變出現的位置。是以可以得出,德爾塔克戎并不是重組的而是實驗室污染所緻這個結論[1]。

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專家Krutika Kuppalli博士持有類似的觀點,根據她發表在社交平台發表的文章,在德爾塔樣本中檢測到的奧密克戎的基因片段,可能是因為樣本在實驗室受到污染導緻的,而非出現新的重組病毒。不過,目前德爾塔克戎相關實驗的完整資料還沒有發表,我們并不能得到最終的結論。

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德爾塔克戎重組毒株,目前也隻有這一例報道,該毒株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傳播。最初,德爾塔克戎相關的基因序列被上傳到了公開資料庫GISAID(全球共享流感資料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于2008年建立,由全世界一些較權威的醫學科學家組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資料平台)。不過,因為存在争議,GISAID已經暫時将其删除了。

二、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之間可能發生重組,形成新的毒株嗎?

這個是有可能的。

在2021年10月,日本學者發表了論文Genome Recombination between Delta and Alpha Variant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的德爾塔和阿爾法變體之間的基因組重組),這項研究提到了在日本發現的德爾塔和阿爾法的重組變異株(AY.29+B.1.1.7)。

但是,這種重組出現的機率非常低,這是因為在實際情況中,必須同時符合以下這些條件才可能出現此類重組變異株:

1)兩種變異株必須同時感染同一個患者;

2)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沒有第一時間清除兩個變異株中的任何一個;

3)兩個變異株之間發生了基因組重組(正常情況下發生的機率小于千分之一)。

并且,在滿足上面這些條件的情況下,新形成的變異株也可能并不具備比兩個母系變異株更高的傳播力。

我們确實需要時刻關注這些可能新出現的突變株,但是也不必過分恐慌。

本文編輯:ambergchen

關注【較真】,擷取更多靠譜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