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駕駛的危害一直被大家低估,而它帶來的影響和醉駕有一拼。
研究顯示,在連續24小時睡眠剝奪(不睡覺)後,讓被試者接受精神運動警覺性測試(一種考察持續注意力和警覺性的評估項目,評估被試者對視覺刺激的反應速度)。
被試者表現出注意力和警覺性下降,其下降的程度和血液中乙醇濃度為0.08%的駕駛者相似[1](大陸法律規定的醉駕标準,血液酒精含量為80毫克/100毫升)。

2011年,美國的資料顯示,每年因疲勞駕駛而發生的車禍83000例,每年造成1000例死亡和71000例外傷[2]。
在中國,2010年發表在《交通運輸工程學報》的一篇文章[3]顯示,高速公路所有的事故原因中,疲勞駕駛的占比最多(超速排第二)。
(來源:文獻3)
這也許反映了兩個問題:
1、大家對疲勞駕駛的重視程度不夠。明明知道自己已經很疲勞了,仍然堅持開車。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約60%的駕駛者承認,自己會在打瞌睡時繼續開車[4]。
2、疲勞駕駛的監管難度很大。判斷酒駕可以通過吹氣的酒精濃度測試,而對于疲勞的判斷缺乏準确有效、友善易行的客觀名額。
開車時,你以為自己沒睡,其實已經睡着了!
(來源:梨視訊)
你有沒有經曆過這樣的場景?
小時候看媽媽或奶奶打毛衣,她們有時候會邊打瞌睡邊打毛衣,而且還打得不錯。
這是因為,她們打毛衣的技術太熟練了,熟練到不需要思考,就好像自動導航的裝置一樣,手部的肌肉在“自動運作”。
醫學裡有一種睡眠叫“微睡眠”,意思是短暫、不自主的睡眠發作,持續時間從1秒到30秒不等。
在微睡眠期間,你會經曆短暫的意識喪失,不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但你仍然可以完成一些非常熟練的動作,一種不需要意識支配就可以下意識地完成的自動行為,比如開車。
因為“意識喪失”的時間非常短暫,你甚至意識不到瞬間的意識喪失,認為自己是清醒的。
如果此時在醫院,給大腦做腦電圖檢查,可能就會發現提示你正在睡覺的客觀證據[5]。
如果這種微睡眠發生在司機疲勞駕車的過程中,後果不敢想象!
(來源:網絡)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車速為60公裡/小時,在3秒的微睡眠期間,汽車将行駛50米。此時,如果前方有個彎道、障礙物、行人或者複雜路況時,那麼大機率會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
導緻疲勞駕駛的危險因素包括:
睡眠時間不夠
睡眠品質不佳
晝夜節律紊亂
藥物或疾病的不利影響
人體有兩個時間段最容易犯困:午夜至7點和15點前後。因疲勞駕駛而發生的事故,往往也容易發生在這兩個時間段,這在年輕人身上最明顯[6]。
一項針對超過4000例疲勞駕駛導緻的車禍的研究提示,16~24歲(大部分為男性)的人,制造了一半以上的車禍[7]。
(來源:giphy)
年輕人的大腦反應速度比中老年人更靈活,可是,為什麼發生車禍的風險更高呢?
綜合其他資料分析,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青少年大腦處在活躍的發育過程中,通常需要睡眠更多,而工作學習的壓力,要求他們必須早起,長期的“睡眠債”造成年輕人常常處在睡眠不足的狀态。
(來源:江蘇衛視)
年輕人社交活躍,特别是網絡時代社交内容豐富,熬夜成為年輕人時尚的生活方式。這會進一步加重年輕人欠的“睡眠債”。
(來源:soogif)
除了年輕人,還有一種人群也是發生疲勞駕駛的高危人群——職業司機。
原因主要有兩個:
睡眠不足:14%的長途商業貨車司機,每日睡眠時間平均不足5小時[8]。
職業司機中,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病率高達28%~80%[9-11]。如果有煙酒嗜好、不運動、肥胖、遺傳等危險因素,發生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風險更高。
針對開車犯困,你可能聽說過一些方法,比如:開窗吹風,喝水吃東西,聽電台或聽音樂,甚至打臉掐自己……
這些都不是好辦法!
從研究資料上看,目前還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方法有用,有些可能還會起反作用。
比如,喜歡吃甜食的朋友要小心了。甜食會很快地升高血糖,當升高的血糖代謝後,睡意會更加強烈[12]。
至于掐自己,手段殘忍不說,而且這種痛并不會喚醒睡意,可以說成本效益非常低了[11]。
緩解困意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找到休息區,睡一會,釋放一下睡眠的壓力。
不用太久,睡20分鐘就可以神清氣爽,改善你的大腦功能和行為表現[13]。
如果條件不允許,喝點咖啡濃茶,也是個提神的辦法。咖啡是可以改善反應時間、警覺性和持續注意力的[13]。
由于咖啡因的起效時間是20分鐘,是以,你可以先喝一杯咖啡,然後再去小睡20分鐘。這樣你就可以利用小睡和咖啡的雙重喚醒作用了。
提醒各位老司機注意以下4點:
1、規律作息,保質保量地睡好。
2、如果自己無法調整睡眠,找專業醫生幫助,排查是否有睡眠障礙(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或其他睡眠障礙性疾病)。
3、如果已經出現睡眠不足,不要開車,停靠安全地帶休息,選擇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4、盡量避開最容易犯困的時間段:晚上和下午3點[6]。
其實和大腦本能的生理反應做對抗是徒勞的。不相信科學,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春節回家,選擇開車出行的朋友,切記,拒絕疲勞駕駛!
最後借用交警同志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特約作者:餘周偉
神經病學碩士、神經内科主治醫師
審稿專家:王春雪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Powell NB, Schechtman KB, Riley RW, et al. The road to danger: the comparative risks of driving while sleepy. Laryngoscope 2001; 111:887.
[2]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Traffic safety facts: Drowsy driving.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ashington, DC, 2011.
[3]李都厚,劉群,袁偉,等.疲勞駕駛與交通事故關系[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10(2):104-109.
[4]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05 Sleep in America Poll.
[5]劉志勇,張宏民,趙輝群,等. 基于腦電信号的睡眠分期算法研究[J].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5,34(6):693-700. DOI:10.3969/j.issn.0258-8021.2015.06.008.
[6]Accid Anal Prev. 1995 Dec;27(6):769-75.
[7]Pack AI, Pack AM, Rodgman E,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rashes attributed to the driver having fallen asleep. Accid Anal Prev 1995; 27:769.
[8]Pack AI, Maislin G, Staley B, et al. Impaired performance in commercial drivers: role of sleep apnea and short sleep dura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 174:446.
[9]Howard ME, Desai AV, Grunstein RR, et al. Sleepiness,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accident risk factors in commercial vehicle driver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1014.
[10]Stoohs RA, Bingham LA, Itoi A, et al. Sleep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commercial long-haul truck drivers. Chest 1995; 107:1275.
[11]Pack AI, Dinges DF, Maislin G. A study of prevalence of sleep apnea among commercial truck drivers. Federal Motor Carrier Safety Administration, Publication no. DOT-RT-02-030;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ashington, DC 2002.
[12]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q-whats-the-best-way-to-stay-awake-when-youre-driving/
[13]Spaeth AM, Goel N, Dinges DF. Cumulative neuro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hronic caffeine intak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caffeinated energy products. Nutr Rev 2014; 72 Suppl 1:34.
編輯:薇落、張小乙、張傑
排版:韓甯甯 | 校對:武宜和
營運:李永敏 | 統籌: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