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驾驶的危害一直被大家低估,而它带来的影响和醉驾有一拼。
研究显示,在连续24小时睡眠剥夺(不睡觉)后,让被试者接受精神运动警觉性测试(一种考察持续注意力和警觉性的评估项目,评估被试者对视觉刺激的反应速度)。
被试者表现出注意力和警觉性下降,其下降的程度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为0.08%的驾驶者相似[1](大陆法律规定的醉驾标准,血液酒精含量为80毫克/100毫升)。

2011年,美国的资料显示,每年因疲劳驾驶而发生的车祸83000例,每年造成1000例死亡和71000例外伤[2]。
在中国,2010年发表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的一篇文章[3]显示,高速公路所有的事故原因中,疲劳驾驶的占比最多(超速排第二)。
(来源:文献3)
这也许反映了两个问题:
1、大家对疲劳驾驶的重视程度不够。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很疲劳了,仍然坚持开车。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约60%的驾驶者承认,自己会在打瞌睡时继续开车[4]。
2、疲劳驾驶的监管难度很大。判断酒驾可以通过吹气的酒精浓度测试,而对于疲劳的判断缺乏准确有效、方便易行的客观指标。
开车时,你以为自己没睡,其实已经睡着了!
(来源:梨视频)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小时候看妈妈或奶奶打毛衣,她们有时候会边打瞌睡边打毛衣,而且还打得不错。
这是因为,她们打毛衣的技术太熟练了,熟练到不需要思考,就好像自动导航的设备一样,手部的肌肉在“自动运行”。
医学里有一种睡眠叫“微睡眠”,意思是短暂、不自主的睡眠发作,持续时间从1秒到30秒不等。
在微睡眠期间,你会经历短暂的意识丧失,不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但你仍然可以完成一些非常熟练的动作,一种不需要意识支配就可以下意识地完成的自动行为,比如开车。
因为“意识丧失”的时间非常短暂,你甚至意识不到瞬间的意识丧失,认为自己是清醒的。
如果此时在医院,给大脑做脑电图检查,可能就会发现提示你正在睡觉的客观证据[5]。
如果这种微睡眠发生在司机疲劳驾车的过程中,后果不敢想象!
(来源:网络)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车速为60公里/小时,在3秒的微睡眠期间,汽车将行驶50米。此时,如果前方有个弯道、障碍物、行人或者复杂路况时,那么大概率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
导致疲劳驾驶的危险因素包括:
睡眠时间不够
睡眠质量不佳
昼夜节律紊乱
药物或疾病的不利影响
人体有两个时间段最容易犯困:午夜至7点和15点前后。因疲劳驾驶而发生的事故,往往也容易发生在这两个时间段,这在年轻人身上最明显[6]。
一项针对超过4000例疲劳驾驶导致的车祸的研究提示,16~24岁(大部分为男性)的人,制造了一半以上的车祸[7]。
(来源:giphy)
年轻人的大脑反应速度比中老年人更敏捷,可是,为什么发生车祸的风险更高呢?
综合其他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青少年大脑处在活跃的发育过程中,通常需要睡眠更多,而工作学习的压力,要求他们必须早起,长期的“睡眠债”造成年轻人常常处在睡眠不足的状态。
(来源:江苏卫视)
年轻人社交活跃,特别是网络时代社交内容丰富,熬夜成为年轻人时尚的生活方式。这会进一步加重年轻人欠的“睡眠债”。
(来源:soogif)
除了年轻人,还有一种人群也是发生疲劳驾驶的高危人群——职业司机。
原因主要有两个:
睡眠不足:14%的长途商业货车司机,每日睡眠时间平均不足5小时[8]。
职业司机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高达28%~80%[9-11]。如果有烟酒嗜好、不运动、肥胖、遗传等危险因素,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更高。
针对开车犯困,你可能听说过一些方法,比如:开窗吹风,喝水吃东西,听电台或听音乐,甚至打脸掐自己……
这些都不是好办法!
从研究数据上看,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方法有用,有些可能还会起反作用。
比如,喜欢吃甜食的朋友要小心了。甜食会很快地升高血糖,当升高的血糖代谢后,睡意会更加强烈[12]。
至于掐自己,手段残忍不说,而且这种痛并不会唤醒睡意,可以说性价比非常低了[11]。
缓解困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找到休息区,睡一会,释放一下睡眠的压力。
不用太久,睡20分钟就可以神清气爽,改善你的大脑功能和行为表现[13]。
如果条件不允许,喝点咖啡浓茶,也是个提神的办法。咖啡是可以改善反应时间、警觉性和持续注意力的[13]。
由于咖啡因的起效时间是20分钟,所以,你可以先喝一杯咖啡,然后再去小睡20分钟。这样你就可以利用小睡和咖啡的双重唤醒作用了。
提醒各位老司机注意以下4点:
1、规律作息,保质保量地睡好。
2、如果自己无法调整睡眠,找专业医生帮助,排查是否有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
3、如果已经出现睡眠不足,不要开车,停靠安全地带休息,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4、尽量避开最容易犯困的时间段:晚上和下午3点[6]。
其实和大脑本能的生理反应做对抗是徒劳的。不相信科学,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春节回家,选择开车出行的朋友,切记,拒绝疲劳驾驶!
最后借用交警同志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特约作者:余周伟
神经病学硕士、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审稿专家:王春雪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Powell NB, Schechtman KB, Riley RW, et al. The road to danger: the comparative risks of driving while sleepy. Laryngoscope 2001; 111:887.
[2]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Traffic safety facts: Drowsy driving.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ashington, DC, 2011.
[3]李都厚,刘群,袁伟,等.疲劳驾驶与交通事故关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2):104-109.
[4]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05 Sleep in America Poll.
[5]刘志勇,张宏民,赵辉群,等. 基于脑电信号的睡眠分期算法研究[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5,34(6):693-700. DOI:10.3969/j.issn.0258-8021.2015.06.008.
[6]Accid Anal Prev. 1995 Dec;27(6):769-75.
[7]Pack AI, Pack AM, Rodgman E,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rashes attributed to the driver having fallen asleep. Accid Anal Prev 1995; 27:769.
[8]Pack AI, Maislin G, Staley B, et al. Impaired performance in commercial drivers: role of sleep apnea and short sleep dura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 174:446.
[9]Howard ME, Desai AV, Grunstein RR, et al. Sleepiness,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accident risk factors in commercial vehicle driver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1014.
[10]Stoohs RA, Bingham LA, Itoi A, et al. Sleep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commercial long-haul truck drivers. Chest 1995; 107:1275.
[11]Pack AI, Dinges DF, Maislin G. A study of prevalence of sleep apnea among commercial truck drivers. Federal Motor Carrier Safety Administration, Publication no. DOT-RT-02-030;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ashington, DC 2002.
[12]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q-whats-the-best-way-to-stay-awake-when-youre-driving/
[13]Spaeth AM, Goel N, Dinges DF. Cumulative neuro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hronic caffeine intak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caffeinated energy products. Nutr Rev 2014; 72 Suppl 1:34.
编辑:薇落、张小乙、张杰
排版:韩宁宁 | 校对:武宜和
运营:李永敏 | 统筹: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