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灸透這兩個增高穴,讓孩子多長5-10厘米,逆襲身高上限!

一、春季, 孩子長高的黃金季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證明:孩子的生長發育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其中春天長得最快,是秋季的2-2.5倍。

灸透這兩個增高穴,讓孩子多長5-10厘米,逆襲身高上限!

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春季陽氣升發,而陽氣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

因為陽氣具有“氣化”和“推動”作用:

氣化:就是使物質發生變化,即新陳代謝,唯有在陽氣的“氣化”作用下,飲食水谷才能合成人體有用的物質充養人體,同時分化出無用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推動:就是推動人體氣血精津液正常循環,濡養人體,確定人體的生長發育一切正常。

二是,春季紫外線含量在所有季節中最高(不是夏季),而維生素D隻有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才能轉化成維生素D3。

進而轉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羟化維生素D,以促進胃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而鈣和磷是骨骼生長發育的基礎。

是以,把握住春天,就相當于把握住了孩子身高“逆襲”的黃金季節!

二、增高要趕這條線閉合前

灸透這兩個增高穴,讓孩子多長5-10厘米,逆襲身高上限!

這條線就是骨骺線。

人的身高,主要是長骨的增長展現的,長骨的最終長度決定了成年後的身高。

多數情況下,隻要骨骺線未閉合,就還有長高的機會;反之,當骨骺線閉合時,長骨也就不再生長了,人的身高也就基本定型了。

在骨骺線徹底閉合之前,有兩個長高黃金期:3歲以内和青春期。這兩個時期,骨骺線處于開啟狀态,長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醫學資料顯示:女孩在10-12歲開始,男孩在12-14歲開始,年增長速度可以達到每年7-8厘米,快的可以達到10-12厘米。

是以,家長們一定要抓住這兩個生長高峰期,通過科學幹預,讓孩子長高個兒!

三、艾灸,孩子快速長高的“法寶”

中醫講,“腎主骨”,骨骼的健康發育是長高的前提條件,而骨骼的發育取決腎氣是否旺盛。

其次,脾為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好才能給長個提供基礎物質。

既然春季是孩子身高瘋長的“黃金月”,作為家長就應當借助這個“天時”,積極為孩子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什麼是有利條件呢?前面就提到過,就是陽氣!

而艾灸作為“天下扶陽第一方”,無疑是孩子快速長高的“法寶”,此時艾灸相關穴位,可以讓孩子的身體達到生長發育的最佳狀态。

無論是哪個年齡、哪種體質的孩子,要想長高,必灸以下兩個穴位:

1、身柱——“增高穴”

灸透這兩個增高穴,讓孩子多長5-10厘米,逆襲身高上限!

“身柱”意思就是身體的支柱,與孩子的身高直接相關,灸之,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幫助極大。

此外,艾灸身柱還可以預防疾病,中國古代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的記載,日本則将身柱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

日本針灸名家代田文志曾為身體虛弱,易感冒,患有貧血、遺尿、消化不良的國小生集體施灸身柱,連灸一個月後,這些學生的食欲、體重都明顯增加。

2、大杼——“轉骨湯”

灸透這兩個增高穴,讓孩子多長5-10厘米,逆襲身高上限!

我們挑擔的時候,扁擔壓住的位置就是大杼,它可以把重量分攤到全身的骨節。

以此類推,艾灸大杼,能量也能由它配置設定到全身的骨節,對全身骨節的能量起到補充、激發的作用。

是以,古人認為艾灸大杼可以起到“轉骨湯”的作用,促進孩子長高。

三、不同孩子,要辨證施灸!

長高有3個重要前提: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

但現在的孩子卻很難兼備這3個要素,要麼挑食,營養不良;要麼暴食,造成積食;要麼學業負擔重,睡眠不好;要麼思想負擔重,精神不好……

這些都會大大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故而,現在的孩子一定要艾灸!當然,不同孩子,治法不同,艾灸取穴也不同。

1、吃得好

很多家長很奇怪,自家孩子吃得很好,就是不長個兒。這種情況多由脾胃不足所緻。

年齡小一點兒的孩子,比如學齡前的兒童,常見原因是積食,因為:一則,孩子本身有“脾常不足”的先天缺陷;二則,孩子經常會遇到用藥不慎、飲食不節的現象,容易傷脾。

年齡大一點兒的孩子,比如上學後的孩子,多與思慮過度有關,成天擔心作業、考試、老師批評,思傷脾,影響脾胃運化。

這些孩子都要調脾,建議艾灸以下穴位:

神阙穴:上面是脾胃,下面是腸腹,正好是先天後天互相融合的地方,灸之,可健脾益胃、理腸止瀉。

天樞穴: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胃動力。

大陵穴:提升胃動力,特别适合積食導緻的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問題。

四縫穴:治療小兒疳積的神奇穴位。

2、睡得好

人體的生長激素分泌高峰一般在入睡後1小時,自然分泌的高峰在晚上10點~12點左右。

是以,保證孩子在9點前睡覺,1小時後進入深睡眠,剛好進入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這是促進長高的前提。

★以上内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适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版權聲明:本文内容和圖檔綜合自網絡,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留言聯系小編删除。轉載本文内容請注明來源。

提醒:本平台分享出來的調理方法僅供參考,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調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