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近期,一則失明女孩朱苓君保研複旦大學的新聞沖上熱搜。網友們送上祝福的同時,也禁不住感歎:“從國小一直到大學畢業再保研,身殘志堅,自身成為了光。”

據悉,朱苓君先天失明,是江蘇無錫人,多年前,為了進入上海市盲童學校國小一年級就讀,開始了異地求學。2018年她考入華東師範大學,在校期間曾連續三年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這無疑是令人震驚的,普通學生從國小到考研都要付出巨大努力,更何況一個先天失明的女孩子呢?無疑在她的成長中,會更加艱辛,父母為之付出的也會更多。

實際上,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求學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支援孩子讀書,絕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求學機會,那麼簡單。很多人為了把孩子培養好,花高價錢請名師教習、找關系、送名校……忙得腳不沾地。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當然,筆者不是說這些事情不能做、不重要,但是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學習的主體畢竟是孩子,很多時候,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沒有調動起來,與其大刀闊斧地改善環境,不如創造一個富含人文“營養”的世界裡,支援引導孩子自我作出“選擇”,隻需在孩子張口關鍵的時刻,給予一些适當的建議即可。同樣是支援,或者更容易讓孩子沉浸在人文“營養學習環境中,讓孩子受到熏陶,進而改變成長路徑,甚至改變命運。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還需注意,避免孩子走入“氛圍誤區”。人都是有惰性的,也很容易受影響,孩子也不例外。積極向上的環境往往是良性引導,反之,消極低迷的環境誘人沉淪。古代的“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

支援孩子自己在求學過程中調動内在驅動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志向、意志訓練。不可忽視的是人如果沒有向上的志氣,就沒有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一個人有了向上的志氣、努力的方向,卻還有個“擔心累壞了”的家長,一個思想前進了三千裡的人,剛跑出一千米,媽媽讓歇會喝茶,這樣的行為,看似乎是在做好後勤保證,支援孩子,其實是在擾亂孩子自我管理的節奏、幫倒忙。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而初高中是個繁忙的階段,也是孩子自主學習逐漸增多、形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系統思維的關鍵階段。如果父母隻是關注孩子健康,不考慮孩子實際情況,隻顧着自以為是地找家教講題,找外教口語,那很難形成孩子全面、獨立的思考、管理能力和自主的學習能力。

是以,在孩子教育上,用錢的前提是用心了解孩子不同階段成長、不同的需要,進而讓孩子獲得不同階段應該獲得的能力;用錢的标準是用心選擇,保證孩子用錢後能得到應有的提高。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清華大學曾在給一位學子的回信中這樣說道:“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的确,人生苦,求學的路也苦,足夠相信,才能用心引領自己的行動為之發憤。父母也該足夠相信孩子,在他刻苦奮鬥的時候,沉默的支援,遠比“心疼”的母愛,更來的實際。真正地愛護孩子,是讓孩子自己飛,有的家長的雙臂過度保護孩子,有可能會折斷他們希望飛翔的翅膀。

總之,父母舍得給孩子投資沒錯,畢竟孩子求學、成才,是父母最大的心願。

22歲“視障女孩”保研複旦大學,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才

但支援孩子不僅僅要用錢,還要用心花錢,在短短十幾年的求學生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特别的人、一個更“厲害”的人,調動孩子的内在動力,幫助孩子克服求學中的硬體困難,就足夠了。

畢竟,是我們的孩子應該為了初心和夢想去奔跑不息,而不是家長。

今日話題:

你認為“視障女孩”朱苓君,為什麼能夠成功保研?請在評論區告訴大家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