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許多事情很難說的清楚,在探讨人類文明起源過程中,人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如古老的彩陶文化,竟在世界東西方之間幾乎同時産生,比較典型的是羅馬尼亞庫庫特尼文化遺址彩陶與中國仰韶彩陶,兩者極為相似。我在伊朗國家博物館看到大型彩陶器物與大陸馬家窯文化紋飾極為相近,看到巴基斯坦的出土的彩陶與大陸的齊家文化彩陶的圖案也極為類似。
彩陶上弧線勾勒的三角紋、帶豎紋的花瓣紋、細膩的斜線紋、規整的繩索紋……這些美麗精緻的圖案,表達了古希臘、兩河流域和中華黃河、長江流域原始先民共同的藝術追求和人文理想。
彩陶文明産生于絲綢之路之前
最近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羅馬尼亞文化中心、中國社科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是曆史的偶然,還是同根同脈——走進庫庫特尼文化和仰韶文化》展覽,當來自庫庫特尼和仰韶的彩陶相逢,遠隔重洋的陶器,竟有那麼多相似,引發了學界的熱切關注。
面對這些如此相似的彩陶,激發我的悠悠遐思,同時也讓我陷入深深的疑惑之中,困惑不解。我們所知到絲綢之路是在秦漢年間才開通,當然這之前也有往來。但這批彩羅馬尼亞陶分明在絲綢之路開通數千年之前,也就是說比秦漢時期要早的多,這時是否已經存在跨越歐亞的“彩陶之路”,那時也許不是在搞貿易,或許也存在物與物交換的形态。到底是西亞或西歐的先民來到了中國,将制作彩陶工藝帶到中國,還是中原的東方華夏民族先民遷徙到了西方,帶去了制陶技術?或是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在與大自然融合、生存、搏鬥中,分别孕育出黑海地區和黃河中上遊地區這兩支考古學上稱之為彩陶文化,但為何後來又分道揚镳,走上了各自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庫庫特尼(左列)和仰韶彩陶(圖檔來源網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兩個相隔萬裡的文化彩陶,在質地和紋樣上,有很多的相似性,特别是陶紋飾中的弧線三角紋、花瓣紋和繩索紋,有高度的相似。這些紋飾與他們日常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這些植物、繩索,與當時生活關系密切,成為先民繪畫的首選。存在決定意識。另外,庫庫特尼文化的彩陶上有很多刻畫符号,可能是用于記錄數字的系統,在仰韶彩陶上,也有很多刻畫符号,兩者也很相似。
兩種文化當時都有很發達的農業基礎。兩種文化聚落的布局,包括制作陶器的區域,也多有相似性。這說明兩個社會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可以斷言,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标志。其實在絲綢之路之前,中外已經有了密切的交流,一條比絲綢之路更為久遠的“彩陶之路”依稀存在。中國有的考古學家研究認為,這是一條從5000多年前開始形成的中、西農業文化交流通道,它并無十分确定的“道路”,主要表現為人群的移動和交融,雖然貿易的比重可能很小,但卻是東、西方之間交流生産技術和意識形态的重要通道。
今日我們在推行“一帶一路”,重新開啟造福人類“絲綢之路”,我們看看東方與西方史前文化的彩陶,給人們留下了古老藝術的享受和經典文化的記憶。打開封存的曆史,看看中國的精美彩陶文化的遺存,從中獲得智慧啟迪。
我對史前文明十分關注,這畢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在1994年我去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考察,留下深刻印象。2004年10月16日我因撰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考察甘肅馬家窯遺址,王志安先生給我不少幫助。我還先後考察了新疆、青海、陝西、四川、河南等地彩陶遺址,得益匪淺,體察到了先民的生活狀态及其價值取向,所到之處常能感受到彩陶文化的輻射,這是史前大中華的主流文化。
東西方偉大先哲幾乎同時産生
在人類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也就是大陸春秋戰國時期,東西方文化在幾乎沒有互相聯系的情況下,在希臘、中國、印度這幾個文明點幾手同時産生了偉大的先哲,幾乎同時出現卓越的思想家。我們來排個時間表,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孔子比釋迦摩尼小14歲,他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孔子死後10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蘇格拉底的弟子是柏拉圖,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又是柏拉圖的弟子,他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子隻差了7歲。
這些先哲同時出現在這個時期的不同地點,他們振聾發聩的著述和思想至今仍然難以超越,他們的思想光輝照亮了黑暗的奴隸社會,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紀,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至今仍熠熠生輝。而這次思想總爆發之後,東西方再沒有同時出現類似的思想總爆發。這成為人類曆史上的謎案,為什麼在東西方文明會幾乎同時爆發,仿佛這個時期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在這個時代出生了。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着人類的生活。為什麼之後再也沒有這樣多的聖哲同時代出現。
這是先秦時期人類的一次文明自覺,是一次人類文明積累的總爆發,是人類進化進步的自然産物。這些聖人同時思考人類的生存,人類的起源,人類的終極目标及全人類的福祉問題,同時思考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
彩陶文明的出現,比先哲産生的更早,更有思考價值。我們可以推斷,彩陶的器物與原始先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存在決定意識,彩陶器物最多的是飲食器具,如盆、碗、盤、罐等,這充分表明民以食為天。紋飾也與先民實際生活有關,魚紋、繩紋、花辨紋、豎橫紋,三角紋等,也有不少抽象的紋飾,無不顯示先民的生活狀态及人文追求。他們雖遠隔萬裡,表述方式也不完全一樣,但所謂價值觀空前的一緻,祈禱避災離禍,盼望族群繁衍,追求幸福平安。
中國彩陶最早發現者安特生
“黃河之水天上來”,滾滾東流的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之一。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勤勞、智慧,在這塊熱土地上創造了以彩陶、谷物農業、定居生活為特征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浙江錢塘江邊的蕭山跨湖橋文化也發現了7000年到8000年前的彩陶,但數量不多,在江南出現彩陶,讓考古界為之震驚,我都親眼見過,非常豔麗。甘肅大地灣文化也是8000年前彩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無愧彩陶文化的源頭。
仰韶文化,1921年4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次在河南渑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得名。他發現了以彩陶為代表的一種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安特生将其命名為“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這便是舉世矚目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仰韶村是中國人的第一個史前遺址。仰韶文化考古發掘證明,這裡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土著文化。人們習慣稱它為“彩陶文化”。
安特生來中國之前,任瑞典地質調查所所長。我曾經考察過不少史前文化遺址,當地考古學者對安特生所作的貢獻贊不絕口。可是有些史料竟将他視作為文化特務,并以盜竊中國文物等罪名加以否定,這是非常不妥當。
1914年,北洋政府聘請安特生,目的是想讓他幫助中國尋找鐵礦和煤礦,以此實作富強之夢。安特生熱愛中國文化,一心想建功立業。但是連年的軍閥混戰,很快讓他迷上了考古。
仰韶經中國政府準許,安特生和大陸考古學家袁複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仰韶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厚度竟然有2米—4米,這表明了人們在這裡定居、生活的時間很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彩陶是仰韶文化的特征,經确認為大陸遠古文化的遺存。
中國考古學的重要開創者安特生,在發掘河南渑池的仰韶遺址後,曾依據這些相似性,提出中國文化西來的假說。但安特生晚年看到中國大地上出現大量史前文化遺址,這位嚴謹的考古學者否定了自己的觀點。經過考古學家90多年的考古研究,大量實物證明,早期中國的彩陶文化,并不是西來的,而是東風西漸。
安特生發現巨大的文化寶藏,也給他本人帶來了很高的聲譽。根據兩國協定,當時的中國政府同意安特生把仰韶時期的陶器運回瑞典整理研究,在研究完成之後,再把其中的一半歸還給中國。1936年,安特生作了最後一次中國之行。在當時中國地質調查所博物館中,他看到了他歸還中國的文物。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局勢動蕩,這批珍貴的國寶神秘消失,至今下落不明。
馬家窯也是安特生發現的
1923年,安特生認為中國更早的古文化應在黃河上遊。他從河南出發,沿着黃河走到蘭州之後,四處尋找,終于從一個賣煙渣的商民的貨攤上,找到了一件裝着煙渣的破舊彩陶罐。悉知商民所帶彩陶器來自臨洮,他立即趕到臨洮,當時蘭州到臨洮還沒有汽車,于是他就獨自騎馬沿洮河而行,終于在離縣城以南10公裡的洮河西岸馬家窯村發現了中國境内的一種新文化。安特生把它命名為馬家窯文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學者顧颉剛、裴文中等專程前來考察,确定“馬家窯文化”在中國遠古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在發現馬家窯遺址後,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發現了寺窪文化,然後順洮河而下在辛店發現了辛店文化。在臨洮,安特生發掘半年多才回到北京。第二年他又來考察馬家窯文化的工作。他的學識淵博,考古經驗豐富,不久在廣河縣的半山村又發現了半山文化;向西進入青海之後,在湟水流域發現了馬廠文化。安特生把馬家窯彩陶、半山彩陶、馬廠彩陶都劃歸馬家窯文化範疇。可以說安特生對馬家窯文化的發現,是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貢獻。
1924年對安特生來說是難忘的,他完成了在甘肅、青海兩地對馬家窯文化的考察工作,發表了甘肅考古筆記,使馬家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享譽世界。當年曾參與發掘的魏廉清老人聽過安特生的報告,在報告中安特生要他們熱愛家鄉,保護好馬家窯遺存。後來安特生從收購彩陶中帶走了一部分,其餘大部分彩陶留在臨洮縣城洋人巷基督教教堂内。解放後部分彩陶交于教育文化部門,所剩彩陶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破”掉了。
最近,在瑞典東方博物館新發現多封胡适寫給安特生的親筆信,可見安特生與胡适的交往甚密。胡适給安特生在中國學術的巨大貢獻以高度評價,對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充滿了敬仰。考古學的進步,這也深刻地影響了胡适本人對中國古史的看法。安特生在其不少著作中,稱贊胡适的新文化運動,并為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呼籲呐喊,不遺餘力。
仰韶文化是彩陶制造的重要時期
仰韶,緊靠三門峽水電站,在河南省繩池縣城北7.5公裡仰韶村南的台地上,地貌奇特,風光雄奇。2015年我去實地考察過,仰韶遺址博物館建的有點氣魄,遺址周圍環境保護不錯,展出的東西大都是出土的殘器,完整器太少。仰韶廣場上的樹立着巨型小口尖底瓶,引人注目。尖底瓶為古代盛貯器,用以從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來調節平衡的器物,空的時候傾斜,裝水不多不少時直立,水裝多了就翻倒,正可謂“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為何用尖底,我想當時制作工藝,另外當時中原大地權林遍地,雜草叢生,尖底瓶插豎起來容易。
說到這裡,我想起孔子到魯廟參觀的故事。一次,孔子到魯桓公廟參觀,見欹器即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問守廟人。答是宥坐之器。宥,或右:義為勸誡。宥坐之器,即放在座側以示勸誡的器物。孔子說:“聽說這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傾沒,果真如此嗎?”遂讓弟子們取水來試驗,果然如是。孔子感慨地說:“正如古語說的,‘滿招損,謙受益’呀”。宥坐,即右坐,也就是“座右銘”一詞,源于此。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術取得了很大突破:出現用泥條盤築在慢輪上,初步形成坯後再加以修整的方法,制成的彩陶器形大,造型規矩,品種繁多;發現了一批豎穴窯,這有利于窯爐溫度的提高;妝飾利用赫石等天然礦石作為紅、黑色料,在陶器上進行彩繪,圖案以動物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幾何形,遊動的魚、飛翔的鳥、奔騰的鹿、跳躍的蛙、張開的魚網、帶柄的石斧等都是常見的畫面,其中以魚的形象最多。彩紋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上去的,燒成後花紋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脫落。仔細觀察,有的花紋上還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迹。
仰韶文化留下了衆多精緻的彩陶,這裡僅以現藏中國曆史博物的魚紋陶盆為例作些介紹,1954年在西安東郊的半坡出土的。筆者有幸到半坡進行實地考察,這裡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樹林茂密,植物繁多,渭河支流浐河在旁邊緩緩淌過,南面是著名的秦嶺。我們的先民獨具慧眼,選擇了這裡作為生存發展的場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這件魚紋彩陶盆呈磚紅色,大口,外鼓腹,凹圓底,口沿平塗黑彩,外腹部用黑彩繪出魚紋圖案。這是兩條寫實性的魚,它們鼻尖翹起,大口張開,上下各有兩顆牙外露,用黑彩點睛,魚鳍和尾翅充分展開,仿佛正在向前遊動。彩圖反映了捕魚業在先民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八卦起源馬家窯水波紋
馬家窯文化在時間上晚于仰韶文化,它們與仰韶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系。馬家窯遺址位于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約為距今4000至5000年。在甘肅省馬家窯研究會會長王志安陪同下,走進村莊,看見院落的門牌上寫着:馬家窯XX号。登上褐黃色的小山坡,有一塊“馬家窯遺址”石碑立在道旁。我們考察了先民燒窯的遺迹,在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看到了窯場、顔料以及研磨顔料的石闆、調色陶碟等。那殘窯的灰層中,還散落着紅陶黑紋的碎片、獸骨、石斧,它們佐證了先民們創造的文明。那些紅陶殘片雖然被黃土湮沒了幾千年,但殘片紅底上繪着黑彩的圖案依舊清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八卦充滿了神秘感,後人也為之津津樂道。到了馬家窯遺址,看到彩陶上令人震撼的渦旋紋,我頓悟到八卦的創始人伏羲可能受到了馬家窯文化影響。《周易》是周文王被囚時依據伏羲八卦演繹而成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為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的。易經是大陸經書之首,是一部用陰陽學說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規律的書,我年輕時讀過,頗感費解。南韓國旗也是八卦圖案,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大。
在馬家窯遺址,看到山坡上有不少被洪水沖刷的痕迹,不遠處日夜奔流的洮河,依舊洶湧澎湃,生生不息。先民對滔滔江水充滿着崇拜和敬畏,于是就把這種真切的感受描繪在彩陶上。恩格斯指出:人類蒙昧時代的中級階段的标志之一漁獵生産。遠古文明幾乎無一例外傍水而生,水波形狀的幾何紋樣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都可以找到。我看了數百件紋飾各異的馬家窯彩陶,面對一大批富有激情的渦旋紋彩陶罐,它那流暢自然的線條,仿佛會産生流動的節奏,讓人感到有無數的渦紋在眼前周而複始地旋轉,好似八卦的旋紋,我突然來了靈感,先民在有限的空間裡産生出無限的循環,這多富有創造力與想象力啊。
伏羲的年代在馬家窯文化之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上不少符号竟與比它晚一千多年的西安半坡彩陶符号基本相同,可見彩陶文化年代跨度較大。
我覺得伏羲創造八卦時最早也是源于生活,我曾在安徽淮北插隊,夏天要上場打麥子,總要問一個大老王,今天會下雨嗎?會刮大風嗎?他每次都會準确的告訴大家,晌午2時有雨,果然如此,大家很信服,比現在的天氣預報還準确。我想先賢伏羲比我插隊的大老王要高明千倍。别人出行辦事都會去這位部落領袖,時間一長,伏羲也煩,用一塊木闆,三橫是晴天,六小橫是雨天等,我猜測最早的八卦可能是生活的實用需要。
伏羲演繹八卦之地離馬家窯并不遠,位于甘肅天水市北20公裡的卦台山。山上有伏羲創繪八卦的畫卦台,那裡山巒屏翠,渭水環流。渭河中心有灘地數處,形似太極圖樣。在馬家窯的故鄉,還有老子提筆點太極的美麗傳說。臨洮城的東山,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建築叫“風台”,相傳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升天處。我去實地考察過,這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古迹。老子叫李耳,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公認的中國第一位文化名人。老子西出大散關後,在渭水、洮水一帶傳道尋根,最後在東山的超然亭“飛升”。
丹青起源于彩陶文化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并用繪制花紋。礦物顔料的特點為經久不褪,讓數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豔麗如故。他們繪制的圖案,反映着當時社會的現實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種傳承關系。
最早記載“丹青”一詞為《春秋·管子》曰“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丹青作為圖畫最早見《漢書·蘇武傳》曰:“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蘇武)”。在荒涼的馬家窯遺址看到這紅底黑彩的彩陶圖案,我突然來了靈感,馬家窯上彩繪不是中華丹青嗎?其彩陶器上的繪畫圖案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種遠古彩陶畫,丹青将彩陶藝術推向遠古文化的頂峰。馬家窯彩陶畫是用傳統的毛筆畫成的,毛筆發明的曆史是以可上溯到5000年前。彩陶以線條為基本的繪畫語言,其造型方法生動流暢,優美和諧,形成中國畫傳承的優秀基因。
馬家窯彩陶以黑色(氧化錳)作為基本主色,再輔以紅色(氧化鐵),我想這也許就是中國畫稱之為“丹青”的緣故。礦物顔料的特點為經久不褪,讓數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豔麗如故。當時所用黑色顔料不同于現代的墨,它經得起一千多度的高溫。但這為後來發展成為“墨”打下了基礎,成為中國畫以筆墨精神為核心的造型語言的藝術源頭。遠古先民在圖騰崇拜的時代,已經形成了反映社會生活,關注民生,表達理想的藝術理念,以及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審美情趣。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一種土著文化。在繪制所畫的每一筆線條,都不是随意之作,上面寄托着他們的情思,表達着他們的觀念。他們繪制的圖案,反映着當時社會的現實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種傳承關系。
彩陶文明存續2000多年後,兩支彩陶文化都逐漸消亡。兩個地區都發生了人群的遷移和社會動蕩整合,但黑海沿岸地區,在羅馬帝國之前沒有形成進階政體。而中國,曆經動蕩整合後,有了陶寺和二裡頭這樣早期國家形态的出現。兩個相似的、發達的農業社會,走向不同的發展結果。人們對于輝煌中國文明形成和發展,應該作更深入的探索。
錢漢東
2017年8月3日
錢漢東,錢武肅王37世孫。上海報業集團《新讀寫》雜志社名譽社長、編審,《文彙報》進階記者,上海市新聞出版系統進階職稱評審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上海錢镠研究會名譽會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等。連續兩屆榮獲中國冰心散文獎,2013年榮登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年度十大傑出人物榜首,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著有散文集《人間瓷話》《尋訪中華名窯》《日照香爐》《錢漢東考古文選》《尋夢西施故裡》等,曾為浙江西施故裡、東坡赤壁、謝朓樓等名勝創作并書寫碑文,在上海中山北路曹楊路口題寫錢王訓示碑等,著有《錢漢東詩文墨迹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将出版《錢漢東碑刻選》,被譽為當代文人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