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1992年夏,重慶萬州區太龍鎮新立村的一戶村民家中,一對父母正愁腸百結地看着,眼前那個脾性執拗的女兒。

女兒李傳梅看上了鄰村龍灘村的小夥——向家培,兩個年輕人私底下處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被炙熱的愛情所激蕩,随後就有了走到一起的打算。

然而,等老兩口聽完女兒的打算,托人一打聽對方的家境之後,差點兒沒背過氣去。

那向家的條件也實在是太差了。

母親看着蹲在牆根,一口一口猛抽煙袋的丈夫,深深地歎了口氣,繼續勸道:

“幺妹兒,不是咱們看不起别人,咱家的經濟條件其實也不好,但向家培他們家的條件,也實在是太差了。他母親是個殘疾,又聾又啞、眼看不見不說,連路都走不了,他父親呢,又是一個幹不了活的病秧子,家裡頭還有個快八十歲的老奶奶。

你說你一去,就要伺候三個老人,這不是往火坑裡跳嘛!爸媽從小把你疼大,忍心讓你去他們家受罪?”

然而,面對母親苦口婆心地勸說,李傳梅心頭的那股炙熱卻始終沒有消退半分,她倔強地回應着:

“我是真心愛向家培,愛他就會對他的家人真心好。爸媽,你們放心,家培是個好人,我倆在一起後,以後肯定會好好幹,努力把家撐起來,誰還能一窮窮一輩子呢?”

“唉!”在女兒的堅持之下,老兩口最終也隻能深深地歎息着、無奈地看着面前這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倔強姑娘。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李傳梅

“都是命!且随她吧,有她作難、後悔的時候。”勸到最後,李傳梅的父親長歎了一口氣,将煙袋鍋在腳底磕了磕,無奈地擺着手說道。

1993年9月,在家人、朋友們的一片反對聲中,李傳梅走進了那個,别人都認為她跳錯了的“火坑”。

多少年後,李傳梅面對記者的采訪,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窘迫:

“那時候太窮了嘛,家裡又有老人需要治病,沒有什麼錢。我倆結婚登記時要交三十元錢,剛開始都拿不出,後來還是找人借錢,才最終進城登記的。”

當時,性格要強的李傳梅以為,雖然向家窮,但隻要自己和丈夫以後一起努力,一定能夠改變這個家庭的現狀,讓大家過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年輕的李傳梅卻沒有想到,未來生活所綻露出來的殘酷,竟會那麼猙獰、那麼令人猝不及防.......

而更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看似柔弱的女人,當她面對生活的困難、坎坷之時,其行為竟會那麼的果決,其内心竟會那麼的堅毅。

李傳梅後來的行為,不僅深深地感動了一座城市,也最終改變了其一生的命運。

婆媳關系

雖然已經提前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真正進入向家家門之後,李傳梅還是被眼前的生活,一下子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

當時的向家,除了幾間土坯茅草屋外,全靠幾畝薄田度日。

雖然向家培整日起早貪黑地下地耕作,但家裡有着三個體弱多病的老人,同時前些年又因為給母親治病,欠下了不少外債。

是以家裡的日子,一直過得很是緊巴。

而對于李傳梅來說,經濟上的拮據倒還不算什麼,畢竟小時候她家也不富裕。讓她一開始感到有些發愁的是,自己與長輩之間的關系,特别是與婆婆之間的關系。

公公和太婆婆雖然身子弱,但至少在生活上還能夠自理,什麼事兒都還好辦一些,而眼前的這個婆婆,情況卻有些特殊。

聾啞、失聰又癱瘓,看不見東西,說不出話,常年處于無光、無聲的世界當中、被病苦所折磨的她,脾氣難免變得乖戾、暴躁、多疑起來,經常像個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亂發脾氣。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伺候婆婆的李傳梅

有一次,李傳梅去地裡收割麥子,收稻谷時,天氣突然轉陰。

因為擔心下雨,李傳梅為了搶收成熟的稻谷,沒有像往常一樣按時回家做飯,一直忙到了下午一點多鐘,才滿身疲憊地回到了家中。

等她進門後,拉着婆婆比劃交流的時候,肚中饑餓的婆婆卻非但不了解,反而直接發起了脾氣,一邊對着李傳梅“嗷嗷”喊叫,一面向她揮起了拳頭。

看着婆婆這個樣子,李傳梅忍不住委屈地直流淚,但當時的她并沒有賭氣、撒手不管不講理的婆婆,她看着眼前的婆婆,内心不住地對自己說:

這是你的長輩、親人,她被病痛折磨這麼多年,脾氣難免會怪一點兒,自己應該多些了解,應該包容、再包容她。生兒育女不容易,當晚輩的一定要孝順長輩,不能違背了做人的原則。

當天下午,李傳梅拉着婆婆的手,不斷比劃着跟她交流,耐心地哄着她,最終給婆婆講清了事情的原由。

直到看着婆婆再次高興起來,李傳梅才撐着疲憊的身體,走進了廚房.......

為了改變家裡的困境,婚後,李傳梅回到娘家找親戚們借了些錢,去鎮上買了十幾隻雞仔和兩頭豬仔。

借到錢的當天夜裡,李傳梅和丈夫一起,興奮地憧憬着美好的未來:

以後養雞、養豬,雞下蛋了去集市上換錢、買柴米油鹽;豬長大了賣了以後,可以給老人們添新衣服、買好吃的。

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李傳梅每天天不亮便上山割豬草、砍柴火,等老人們快起床時,又急急忙忙地趕下山,奔回家中做飯。

等伺候完衆人洗漱、吃飯之後,李傳梅又抓緊時間,喂完家禽、家畜,随後匆匆扛起鋤頭,趕到田間跟丈夫彙合,開始了一天的耕作。

那段時間裡,向家培和李傳梅兩人雖然十分辛勞,但看着老人們臉上綻露的笑容,小兩口的心裡卻很踏實。

一年之後,李傳梅懷上了身孕,突如其來的好消息讓這個飽經苦難的家庭,頓時興奮了起來。

得知消息的那一天,婆婆不停地摸着李傳梅的肚子,高興地“啊啊”叫着。

以後的日子,應該會越來越好了吧。

李傳梅摩挲着尚未有任何變化的肚子,不由地憧憬着。

然而,命運卻并沒有如衆人所願,眷顧着這個家庭。四個月後,一個晴天霹靂頓時沖散了這份喜悅:

一直體弱消瘦的公公,竟然患上了食管癌,而且查出來的時候已是到了晚期。

奔波的孕婦

當時,得知診斷結果的公公,黯然地對大家說道:回家吧,不治了,白花錢。

但李傳梅卻拉住了公公的手,爸,你病了,咱怎麼也得想辦法給你治病。

為了挽救公公的性命,那些日子裡,李傳梅拖着沉重的身體四處借錢求醫,帶着公公去醫院檢查、化驗、治療。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懷孕期間,李傳梅依然為公公的病情奔波

别人家的兒媳婦倘若懷孕了,往往一家人圍簇着,将孕婦當成了寶。而此時的李傳梅卻整日疲于奔命,不僅需要照顧病重的公公,同時還要安慰傷心欲絕的婆婆和太婆婆。

五個多月後,李傳梅誕下了一個女兒,女兒的到來,暫時沖淡了家中的愁雲,但公公每況愈下的身體,卻讓躺在病床上的李傳梅心急如焚。

産後第五天,從醫院回到家中的李傳梅,便一頭紮進了廚房,為公公做飯、煲湯、煎藥,當時向家培對李傳梅說:

“你安心坐月子吧,這些事兒我來做。”

李傳梅對丈夫說:

“爹如今身體這樣了,我能伺候一天是一天,你讓我歇着,我歇不安心,以後想起來,也會後悔、難受一輩子。”

在李傳梅的盡心伺候之下,二十天後,病重的公公最終安然離世。

公公的離世,除了留給家人無盡的傷感之外,還留下了一大筆外債,在辦完公公的身後事之後,小兩口看着手中的那些欠條,一夜未眠。

“傳梅,我想出去闖一闖,呆在家裡,一輩子也還不清欠人家的債。”

天亮時,向家培沙啞着聲音對妻子說道。

“可我一想,以後這家裡,所有事兒都要壓到你身上,我就難受。”

“你去吧,家裡的事兒别擔心,有我呢,你自己在外面照顧好自己就行。”李傳梅内心雖然一萬個不想讓丈夫離開,但現實卻令她不得不接受向家培的建議。

幾天後,向家培踏上了南下深圳的行途,當時的他原打算在外面幹上幾年,掙足了錢便回來與妻兒團聚。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九十年代,南下廣東打工的農民工

然而,來到深圳之後的向家培才發現,外面的錢,并不是想象中那麼好掙的,特别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他,更是在後來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屢屢碰壁。

最終,向家培被一家公司錄為保安,薪水一個月300元。

當天晚上,他給家裡寫了封信:

“傳梅,我找到工作了,我在這兒挺好的,你那邊還好嗎……”

留家的女人

此時的李傳梅确實不輕松,向家培走了之後,她一個人照顧兩名老人的同時,還要看護嗷嗷待哺的女兒。

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萬事都要靠自己,向家培離開的日子裡,李傳梅的日子,過得如同一隻不斷旋轉的陀螺。

為了照顧好婆婆,李傳梅把床搬到了婆婆的屋裡,夜裡孩子哭鬧,婆婆的喝水、起夜,讓李傳梅自此再沒有睡過一個囫囵覺。

不光是婆婆和孩子,太婆婆的日常也讓李傳梅非常留意,就在向家培去深圳不久,李傳梅有一次瞧見太婆婆一個人坐在牆角處,偷偷地哭泣。

李傳梅原以為太婆婆是因為兒子去世而傷感,然而太婆婆随後的話,卻讓她頓時感到心酸而又溫暖。

原來,自從李傳梅的公公去世之後,有的親戚便勸太婆婆說,你家二兒子如今已經不在了,你再呆在這裡,多少也是拖累孫輩的孩子們,倒不如去你其他子女家住的好。

然而,太婆婆已經跟着李傳梅住習慣了,别的子女雖然是親生的兒女,可比起傳梅的貼心照 顧來說,依然是無法相比的。

一面是不忍心繼續拖累這個家,一面是實在舍不得這個家、舍不得李傳梅,糾結萬分的太婆婆整日以淚洗面,每每一想到這裡,便忍不住痛哭流涕。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得知了太婆婆的想法之後,李傳梅拉着太婆婆的手,柔聲地對她說道:

“奶奶,隻要您不嫌棄我們窮,您就放寬心住在這裡。雖然這個家條件不好,不能讓您頓頓吃上大魚大肉,但有我一口飯,絕不會讓您餓着肚子,我保證以後會盡心盡力照顧好您的。”

在李傳梅的悉心照料之下,太婆婆與他們一直生活在一起,一直活到了八十四歲的高齡。

臨終前,太婆婆拉着李傳梅的手,眼中充滿了不舍,她用盡了最後的力氣,對圍在床邊的李傳梅說道:

“孩子呀,我和你婆婆能活到今天,都是因為有你呀!能娶到你這樣大賢大孝的好媳婦,真是我們向家幾輩子修來的福啊。”

那一天,太婆婆在李傳梅的懷中安詳地走了。臨終前,她那戀戀不舍而又充滿憐惜的話語,讓李傳梅痛哭悲傷的同時,也感到了無限的暖意。

送走了公公和太婆婆,家裡就剩下婆婆一位老人,這讓李傳梅在對婆婆的事兒上,更加細心了。

女兒向小麗曾回憶當年母親的“不公”:

“小時候,家裡窮,整天菜裡不見肉,我那時小,鬧着要吃肉,媽媽從來都沒應允過;而奶奶一鬧起來要吃肉的話,媽媽就算借錢,也要給她買來肉吃。”

對于向小麗來說,最讓她難以釋懷的還是—母親在2004年春節之後的那次抉擇。

當時的向小麗還不到十歲,那一年,母親将她留在了家鄉,背上了奶奶,離開了村子,坐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車。

當時的向小麗,雖然勸慰着媽媽不要擔心自己,其實她的内心,也想跟着母親一起走。

艱難的抉擇

對于将女兒留在家鄉,交托給親戚看護,李傳梅當年做出這個決斷的時候,充滿了痛苦和無奈。

女兒向小麗從小懂事,而且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之下,非常孝順。在家裡經常幫助媽媽照看奶奶,在學校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學生。

看着女兒每學期拿回來的獎狀,李傳梅内心充滿了驕傲,加上丈夫向家培在外面打工,多次在信中提及,自己因為教育程度不高,在社會中找工作屢屢碰壁的困境。

這讓他們夫妻倆都堅定了,一定要供孩子讀大學,将她培養成才的信念。

可看着眼前家徒四壁的現狀,李傳梅的心便不由地揪起來了,丈夫在外面工資一個月隻有300元,能寄回家的錢,本就不多,除了老人、孩子花銷、還債之外,更是所剩無幾。

李傳梅不禁發起了愁:

這種家庭條件,以後拿什麼供應孩子上大學呢?

當時的社會環境跟現在有着很大的不同,農村資訊相對閉塞,很多村裡人将外出打工,作為能多掙一些錢的唯一途徑。

李傳梅也是如此,為了給孩子未來創造更好的條件,她最終決定也去深圳打工掙錢。

但這個想法面臨着兩個困難,一個是孩子怎麼辦?另一個是婆婆怎麼辦?

自己在外面找工作,不可能再像在家裡一樣,同時兼顧得了孩子和老人,可帶誰跟着自己呢?說實在的,哪個都讓李傳梅放心不下。

這道二選一的難題,深深地困擾着當時的李傳梅,讓她幾次深夜哭濕了枕巾。

最終她選擇——帶上婆婆。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背着婆婆的李傳梅

對于李傳梅的這個選擇,後來也有不少人表示了不了解,有些人還曾當面質問李傳梅:

“如果你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就不應該将那麼小的孩子扔在老家,她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她更需要母愛!”

李傳梅回答之時,淚流滿面:

“我何嘗不知道年幼的女兒無法獨立生活,又何嘗不知道孩子不能缺少母愛?可是跟她奶奶相比,她的困難還是少得多,畢竟她是一個健全人,可以生活自理,白天在學校上學,晚上回到親戚家中吃飯,至少可以過一個基本正常的生活。

可我的婆婆就完全不同了,她看不見,聽不見還不能說話,又癱瘓在床,吃飯、喝水、大小便處處離不開别人的照顧,把她托付給誰,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隻能将她帶在身邊,我自己來照料。”

為了解開女兒的心結,李傳梅和女兒兩人談了一下午,對于母親的苦衷,女兒最終表示了解,懂事的小姑娘當時對母親說:

“媽媽,你就在深圳安心打工吧,照顧好奶奶,也要照顧好自己,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你們的期望。”

女兒這番懂事的話語,頓時讓李傳梅淚流滿面。

2004年春節過後,懷着對女兒的深深不舍與歉意,李傳梅背起了婆婆,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深圳

幾天後,李傳梅抵達深圳,輾轉來到了龍崗區坂田街道的雪象村,找到了丈夫向家培。

随後,向家培在附近租了一間小小的屋子,一家人住了進去。雖然當時這間出租屋的條件比較簡陋,但250元的租金,對于向家培和李傳梅兩人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數目。

“明天我就去找工作,等找到工作了,咱們的壓力也就能小一點了。”當晚,李傳梅便下定決心,第二天便趕緊出去找工作。

第二天天不亮,李傳梅做好早餐,給婆婆穿戴洗漱伺候完吃飯之後,便匆匆出門去找工作。

然而一連幾天,她都沒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丈夫掙得不多,一家人又租着房子,一天到晚都是開銷,倘若自己找不到工作,今後該怎麼辦呢?

那個時候的李傳梅十分發愁,她硬着頭皮,走進各家店鋪,挨家挨戶地問對方,是否還招人?

然而,李傳梅得到的回答,都是拒絕。

被拒絕得多了,李傳梅也開始心灰意冷起來,而就在她差不多要絕望的時候,俊成副食品批發部的店主李慶堂、林玉芳夫婦告訴她,他們這裡還缺人手。

大喜過望的李傳梅當即表示:

“隻要管飯,她不計較工資多少,唯一的要求就是工作時間要相對自由些,因為她需要照顧家人。”

李慶堂夫妻倆剛開始倒并不看好李傳梅,因為他們店裡的活兒,大多是體力活,而眼前這個身材瘦弱的女人,怎麼看也不是個能幹重活兒的人。

但經不住李傳梅的央求,老兩口最終同意,隻要李傳梅能夠通過試用期,便可以留下,每個月給工資400元。

第二天,李傳梅便來到了店裡,讓李慶堂感到吃驚的是,眼前這個看起來十分瘦弱的女人,竟然可以一個人扛起五十公斤的大米,一口氣送到七樓。

“這農村來的女人,就是不一樣,應該是在家裡幹了不少農活,練出來的。”

當時林玉芬感慨地對丈夫說,他們倆人都沒有想到,李傳梅之是以能這麼“強悍”,全是因為常年背負婆婆,練出來的“硬功夫”。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随後,李傳梅便被留了下來,然而過了沒多久,李慶堂夫婦就被李傳梅的頻頻“回家”給惹火了。店裡的活,時間不固定,但這個女人總是要求回家,這讓李慶堂夫婦,感到很是不了解。

在店主的逼問之下,李傳梅隻好和盤托出了自己的家事,自己每天按時回家,就是為了能夠伺候家中癱瘓在床的老人。

當天下午,李傳梅向店主夫婦倆講述了自己嫁給丈夫的經曆、在家鄉照顧公婆的不易、以及背着婆婆來到深圳的曲折、坎坷曆程,講得李慶堂夫妻倆不禁潸然淚下。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正在照顧婆婆的李傳梅

第二天,林玉芬便将李傳梅叫到了一旁,對她說:

“昨晚,我跟你大哥商量了下,你出來打工,還得照顧婆婆,實在是太不容易了。以後你的工資按照800元開,隻要咱們店裡不忙,不管是不是下班點兒,你都可以回去照顧老人。”

“姐,我真是遇到好人了......”李傳梅一聽林玉芬這麼照顧自己,頓時忍不住哭了起來。

在随後的日子裡,李傳梅不僅可以抽時間回去照顧婆婆,有時候也可以将婆婆背到店裡面,就近照顧,而且李慶堂夫婦還經常會将店裡面一些打破的雞蛋、碎面條送給李傳梅,讓他們食用。

那段時間,李慶堂夫婦的善意,讓初到深圳的李傳梅,感到了無限的暖意。在這個鋼筋水泥大廈林立的摩登城市之中,人與人的距離變得淡漠而又遙遠,但店主的這抹善意卻讓李傳梅以及家人,感到了無限的溫暖。

“那段時間,我們确實過得挺舒心的。”每每回憶到這個時候,李傳梅的眼中就泛起了光澤,那兩位年邁的老人,曾在她那彷徨的心中,點燃了令她一生難以忘懷的光明。

然而,好景不長。

2006年的一天,李傳梅租房的房東告知他們,附近房子的租金這幾年都在不停上漲,他們下個月的房租,要從250元漲到500元,直接翻一倍。

房租陡然上漲這麼多,附近的房子也都沒有更便宜的租金,這讓李傳梅不禁發起了愁。

與此同時,向家培的幾個朋友,一起約他去雲南建築工地上打工,這樣就可以多掙一些錢。

向家培如果走了,自己靠着八百塊錢的薪水,想在深圳繼續留下來,将會變得非常艱難。最終,小兩口經過商量之後,李傳梅再次背着婆婆,踏上了傳回家鄉的路程。

離開的那天,火車緩緩啟動,李傳梅靠着車窗再次回首,望了眼這座自己生活了數年、已經漸漸熟悉了的城市:

“再見了,深圳。”

當時的李傳梅心情有些黯淡,她原以為這輩子應該再也不會回到這座城市了。

然而,李傳梅卻萬萬沒有想到,一年之後,這座城市将會張開雙臂,熱切地歡迎着她的歸來。

尋找李傳梅

2007年10月,《深圳特區報》的記者徐華在一次看望朋友的時候,無意中在朋友家的小區中聽到了幾位老人的聊天,老人們聊的内容一下子便将徐華給吸引住了。

其中一位老人談及她所聽到的孝順兒媳的故事,對那位背着聾啞、失明又癱瘓婆婆,從重慶來到深圳的孝順兒媳婦,感慨萬千:

“現在孝順的子女不多,孝順的兒媳婦就更少了,誰家遇上這種兒媳婦,可真是燒高香、積大德了。”

“背着婆婆來深圳打工!”這句話一下子引起了徐華的極大興趣,随後,徐華為了找到人們口中的這個孝順兒媳,開始了多方打探。

在尋找李傳梅的過程中,徐華一次次聽到了人們口中的那個孝順兒媳,而在衆人一緻的肯定和贊歎之中,徐華也堅定了繼續尋找下去的信念。

最終,徐華來到了重慶萬州區太龍鎮龍灘村,在這裡,他看到了那個被貧困和苦難壓迫的女人,看到了那個十年如一日地悉心伺候婆婆的孝順媳婦。

在與李傳梅交談的過程之中,徐華了解到了李傳梅的家庭經濟情況依然不好,家裡欠下的外債尚未還清,婆婆的身體還需要繼續治療,而丈夫每月寄回的1000元,遠遠不夠。

當兩人提及深圳那段生活之時,李傳梅的眼中充滿了柔意,她告訴徐華,自己喜歡那座美麗的花園城市,留戀那些充滿善意的深圳人。隻是自己隻有國小教育程度,同時也無一技之長,想要再回深圳生活下去,基本不太可能。

“再回深圳,對我來說,已經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了。”

當徐華問李傳梅還想回深圳嗎?李傳梅的眼中充滿了希冀,但最終還是苦澀地搖了搖頭。

臨别時,徐華看着站在村口和他作别的婆媳二人,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李傳梅,當時他的心中不斷湧現着一個念頭,那就是:

好人應該得到好報!

2007年11月26日,《深圳特區報》刊載了《賢惠媳婦譜寫新時代人間孝道》的文章,當天,《深圳特區報》的熱線電話便被打爆了。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深圳特區報》對李傳梅進行了一系列後續報道,引發轟動

許多讀者含着淚讀完了這篇報道,深受感動,而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讀者,更是在李傳梅的身中,找到了鞭策自己和教育子女的絕佳榜樣。

這些衆多的讀者當中,就包括深圳市寶安區展華實驗學校的校長——張藝。

在得知了李傳梅婆媳之間的感人故事之後,張藝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現在,一些子女對老人,尤其是兒媳對公婆的孝道親情日益淡漠,為金錢為财産而引發的親情淪喪的悲劇更是時有發生。李傳梅作為一個兒媳婦,能夠精心照顧聾啞癱瘓又雙目失明的婆婆,十年如一日,甚至去外地打工,甯肯讓孩子留在老家托人照顧,也要将自己的婆婆帶在身邊,這種大孝的事迹,實在是太感人了。”

當天晚上,輾轉難眠的張藝最終決定,無論如何,自己一定要幫助這個大孝之人,李傳梅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好人應該受到社會的尊敬和認可。

随後,張藝便給李傳梅寄出了一封信。

信中,張藝告訴李傳梅,展華實驗學校邀請李傳梅來學校後勤部綠化組工作,同時給予優厚的工資待遇,還可以為她和婆婆提供免費的住房、餐飲。

為了表示誠意,張藝在信中還附上了2000元錢,作為李傳梅婆媳再次南下的路費。

收到信的李傳梅,被張校長的熱誠所感動,最終她再次背起了婆婆,踏上了南下深圳的路程。

當李傳梅抵達深圳的當天,她被眼前的一幕幕熱誠,深深打動了。

當時的展華實驗學校的師生,給予了這個孝順兒媳最高的禮遇:

校長張藝親自在站台迎接,學校餐廳已經為婆媳二人備好了熱騰騰的飯菜,教職工宿舍之内,一間幹淨、寬敞的宿舍已經收拾妥當,靜候着主人的到來.......

在進入展華實驗學校的最初那段時間裡,李傳梅每天早早起床,給婆婆穿衣、喂飯,就像照顧孩子一樣。

兩三天後,婆婆突然變得悶悶不樂起來,在比劃交流之中,李傳梅得知婆婆想兒子和孫女了,為了寬慰婆婆的心。李傳梅找到張藝校長,讓他幫忙找了兩個與丈夫、女兒身材仿佛之人,來到老人的身旁安慰老人,幫忙過關。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張藝夫婦(左一、二)與李傳梅和婆婆的合影

當天下午,看着老人摸着女同學的頭,高興地呀呀喊着,讓李傳梅總算松了一口氣。

然而,等衆人走了之後,夜裡,婆婆卻突然“嗚嗚”哭了起來,李傳梅趕緊拉開燈,跟婆婆比劃交流着,問她哪裡不舒服?

比劃了好一陣,李傳梅才終于明白了。原來,婆婆早在白天之時,就摸出了不是自己的孫女,但她心裡知道兒媳婦的不容易,知道她這是為了寬慰自己,是以假裝沒有認出來,不想辜負兒媳婦的好意。

得知婆婆的心思之後,李傳梅當天晚上抱着婆婆,放肆地哭了一場,婆婆那無聲無語的了解和愛,讓李傳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

以後,應該會越來越好吧。

李傳梅的心頭再次升起了希望,而這一次,命運最終眷顧了她。

尾聲

李傳梅的感人事迹,不僅打動了深圳的廣大市民們,也讓不少社會團體深受觸動,一些醫療機構随後紛紛伸出了援手。

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深圳眼科醫院紛紛派出專家,為李傳梅的婆婆免費會診治療。

寶安區教育局上司也做出決定,幫助李傳梅的小女兒,解決來深圳讀書的問題。

展華實驗學校也随後跟李傳梅商量,讓他丈夫從雲南回來,來學校後勤部工作,這樣他們全家也就能一家團聚了。

李傳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動了一座城市,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面對深圳人的炙熱盛情,李傳梅感動之餘,坦言道:

“ 我隻是做了一個兒媳婦應該做的事情,平凡而又普通,深圳人對我們一家如此關愛,真讓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啊。”

拿到展華實驗學校所發給她的第一個月工資之後,李傳梅從裡面拿出了五百元,資助了該校一名叫宋佳惠的貧困生。

李傳梅對女兒說:

“社會給了我們關懷和暖意,而我們應該把這份溫度,繼續傳遞下去,讓大愛永存。”

2009年,李傳梅落戶龍華,在展華實驗學校擔任輔導員,在此期間,她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為孩子們傳遞着傳統道德的芬芳。而她的事迹和言行,也讓孩子們在了解她的同時,深受教育。

孝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澱的根基,曾幾何時,我們恪守謹記的孝道,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之中,也開始變得朦胧起來。

李傳梅的孝行,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之中,顯得彌足珍貴。一個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女人,沒有因為家庭的貧苦,而對盡孝百般推诿;沒有因為長輩的拖累,而感到絲毫厭倦和排斥;她的行為,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後,照到自身的不足,也照到内心深處的慚愧。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每天分享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事兒。歡迎關注、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深圳特區報》——《賢惠媳婦譜寫新時代人間孝道》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叢書——《感動中國的深圳人》

《新聞傳播——我發現了李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