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1992年夏,重庆万州区太龙镇新立村的一户村民家中,一对父母正愁肠百结地看着,眼前那个脾性执拗的女儿。

女儿李传梅看上了邻村龙滩村的小伙——向家培,两个年轻人私底下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被炙热的爱情所激荡,随后就有了走到一起的打算。

然而,等老两口听完女儿的打算,托人一打听对方的家境之后,差点儿没背过气去。

那向家的条件也实在是太差了。

母亲看着蹲在墙根,一口一口猛抽烟袋的丈夫,深深地叹了口气,继续劝道:

“幺妹儿,不是咱们看不起别人,咱家的经济条件其实也不好,但向家培他们家的条件,也实在是太差了。他母亲是个残疾,又聋又哑、眼看不见不说,连路都走不了,他父亲呢,又是一个干不了活的病秧子,家里头还有个快八十岁的老奶奶。

你说你一去,就要伺候三个老人,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嘛!爸妈从小把你疼大,忍心让你去他们家受罪?”

然而,面对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说,李传梅心头的那股炙热却始终没有消退半分,她倔强地回应着:

“我是真心爱向家培,爱他就会对他的家人真心好。爸妈,你们放心,家培是个好人,我俩在一起后,以后肯定会好好干,努力把家撑起来,谁还能一穷穷一辈子呢?”

“唉!”在女儿的坚持之下,老两口最终也只能深深地叹息着、无奈地看着面前这个,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强姑娘。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李传梅

“都是命!且随她吧,有她作难、后悔的时候。”劝到最后,李传梅的父亲长叹了一口气,将烟袋锅在脚底磕了磕,无奈地摆着手说道。

1993年9月,在家人、朋友们的一片反对声中,李传梅走进了那个,别人都认为她跳错了的“火坑”。

多少年后,李传梅面对记者的采访,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窘迫:

“那时候太穷了嘛,家里又有老人需要治病,没有什么钱。我俩结婚登记时要交三十元钱,刚开始都拿不出,后来还是找人借钱,才最终进城登记的。”

当时,性格要强的李传梅以为,虽然向家穷,但只要自己和丈夫以后一起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这个家庭的现状,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年轻的李传梅却没有想到,未来生活所绽露出来的残酷,竟会那么狰狞、那么令人猝不及防.......

而更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当她面对生活的困难、坎坷之时,其行为竟会那么的果决,其内心竟会那么的坚毅。

李传梅后来的行为,不仅深深地感动了一座城市,也最终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

婆媳关系

虽然已经提前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真正进入向家家门之后,李传梅还是被眼前的生活,一下子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当时的向家,除了几间土坯茅草屋外,全靠几亩薄田度日。

虽然向家培整日起早贪黑地下地耕作,但家里有着三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同时前些年又因为给母亲治病,欠下了不少外债。

因此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是紧巴。

而对于李传梅来说,经济上的拮据倒还不算什么,毕竟小时候她家也不富裕。让她一开始感到有些发愁的是,自己与长辈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婆婆之间的关系。

公公和太婆婆虽然身子弱,但至少在生活上还能够自理,什么事儿都还好办一些,而眼前的这个婆婆,情况却有些特殊。

聋哑、失聪又瘫痪,看不见东西,说不出话,常年处于无光、无声的世界当中、被病苦所折磨的她,脾气难免变得乖戾、暴躁、多疑起来,经常像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乱发脾气。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伺候婆婆的李传梅

有一次,李传梅去地里收割麦子,收稻谷时,天气突然转阴。

因为担心下雨,李传梅为了抢收成熟的稻谷,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回家做饭,一直忙到了下午一点多钟,才满身疲惫地回到了家中。

等她进门后,拉着婆婆比划交流的时候,肚中饥饿的婆婆却非但不理解,反而直接发起了脾气,一边对着李传梅“嗷嗷”喊叫,一面向她挥起了拳头。

看着婆婆这个样子,李传梅忍不住委屈地直流泪,但当时的她并没有赌气、撒手不管不讲理的婆婆,她看着眼前的婆婆,内心不住地对自己说:

这是你的长辈、亲人,她被病痛折磨这么多年,脾气难免会怪一点儿,自己应该多些理解,应该包容、再包容她。生儿育女不容易,当晚辈的一定要孝顺长辈,不能违背了做人的原则。

当天下午,李传梅拉着婆婆的手,不断比划着跟她交流,耐心地哄着她,最终给婆婆讲清了事情的原由。

直到看着婆婆再次高兴起来,李传梅才撑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了厨房.......

为了改变家里的困境,婚后,李传梅回到娘家找亲戚们借了些钱,去镇上买了十几只鸡仔和两头猪仔。

借到钱的当天夜里,李传梅和丈夫一起,兴奋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以后养鸡、养猪,鸡下蛋了去集市上换钱、买柴米油盐;猪长大了卖了以后,可以给老人们添新衣服、买好吃的。

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李传梅每天天不亮便上山割猪草、砍柴火,等老人们快起床时,又急急忙忙地赶下山,奔回家中做饭。

等伺候完众人洗漱、吃饭之后,李传梅又抓紧时间,喂完家禽、家畜,随后匆匆扛起锄头,赶到田间跟丈夫汇合,开始了一天的耕作。

那段时间里,向家培和李传梅两人虽然十分辛劳,但看着老人们脸上绽露的笑容,小两口的心里却很踏实。

一年之后,李传梅怀上了身孕,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这个饱经苦难的家庭,顿时兴奋了起来。

得知消息的那一天,婆婆不停地摸着李传梅的肚子,高兴地“啊啊”叫着。

以后的日子,应该会越来越好了吧。

李传梅摩挲着尚未有任何变化的肚子,不由地憧憬着。

然而,命运却并没有如众人所愿,眷顾着这个家庭。四个月后,一个晴天霹雳顿时冲散了这份喜悦:

一直体弱消瘦的公公,竟然患上了食管癌,而且查出来的时候已是到了晚期。

奔波的孕妇

当时,得知诊断结果的公公,黯然地对大家说道:回家吧,不治了,白花钱。

但李传梅却拉住了公公的手,爸,你病了,咱怎么也得想办法给你治病。

为了挽救公公的性命,那些日子里,李传梅拖着沉重的身体四处借钱求医,带着公公去医院检查、化验、治疗。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怀孕期间,李传梅依然为公公的病情奔波

别人家的儿媳妇倘若怀孕了,往往一家人围簇着,将孕妇当成了宝。而此时的李传梅却整日疲于奔命,不仅需要照顾病重的公公,同时还要安慰伤心欲绝的婆婆和太婆婆。

五个多月后,李传梅诞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到来,暂时冲淡了家中的愁云,但公公每况愈下的身体,却让躺在病床上的李传梅心急如焚。

产后第五天,从医院回到家中的李传梅,便一头扎进了厨房,为公公做饭、煲汤、煎药,当时向家培对李传梅说:

“你安心坐月子吧,这些事儿我来做。”

李传梅对丈夫说:

“爹如今身体这样了,我能伺候一天是一天,你让我歇着,我歇不安心,以后想起来,也会后悔、难受一辈子。”

在李传梅的尽心伺候之下,二十天后,病重的公公最终安然离世。

公公的离世,除了留给家人无尽的伤感之外,还留下了一大笔外债,在办完公公的身后事之后,小两口看着手中的那些欠条,一夜未眠。

“传梅,我想出去闯一闯,呆在家里,一辈子也还不清欠人家的债。”

天亮时,向家培沙哑着声音对妻子说道。

“可我一想,以后这家里,所有事儿都要压到你身上,我就难受。”

“你去吧,家里的事儿别担心,有我呢,你自己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就行。”李传梅内心虽然一万个不想让丈夫离开,但现实却令她不得不接受向家培的建议。

几天后,向家培踏上了南下深圳的行途,当时的他原打算在外面干上几年,挣足了钱便回来与妻儿团聚。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九十年代,南下广东打工的农民工

然而,来到深圳之后的向家培才发现,外面的钱,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挣的,特别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他,更是在后来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

最终,向家培被一家公司录为保安,薪水一个月300元。

当天晚上,他给家里写了封信:

“传梅,我找到工作了,我在这儿挺好的,你那边还好吗……”

留家的女人

此时的李传梅确实不轻松,向家培走了之后,她一个人照顾两名老人的同时,还要看护嗷嗷待哺的女儿。

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万事都要靠自己,向家培离开的日子里,李传梅的日子,过得如同一只不断旋转的陀螺。

为了照顾好婆婆,李传梅把床搬到了婆婆的屋里,夜里孩子哭闹,婆婆的喝水、起夜,让李传梅自此再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不光是婆婆和孩子,太婆婆的日常也让李传梅非常留意,就在向家培去深圳不久,李传梅有一次瞧见太婆婆一个人坐在墙角处,偷偷地哭泣。

李传梅原以为太婆婆是因为儿子去世而伤感,然而太婆婆随后的话,却让她顿时感到心酸而又温暖。

原来,自从李传梅的公公去世之后,有的亲戚便劝太婆婆说,你家二儿子如今已经不在了,你再呆在这里,多少也是拖累孙辈的孩子们,倒不如去你其他子女家住的好。

然而,太婆婆已经跟着李传梅住习惯了,别的子女虽然是亲生的儿女,可比起传梅的贴心照 顾来说,依然是无法相比的。

一面是不忍心继续拖累这个家,一面是实在舍不得这个家、舍不得李传梅,纠结万分的太婆婆整日以泪洗面,每每一想到这里,便忍不住痛哭流涕。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得知了太婆婆的想法之后,李传梅拉着太婆婆的手,柔声地对她说道:

“奶奶,只要您不嫌弃我们穷,您就放宽心住在这里。虽然这个家条件不好,不能让您顿顿吃上大鱼大肉,但有我一口饭,绝不会让您饿着肚子,我保证以后会尽心尽力照顾好您的。”

在李传梅的悉心照料之下,太婆婆与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一直活到了八十四岁的高龄。

临终前,太婆婆拉着李传梅的手,眼中充满了不舍,她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对围在床边的李传梅说道:

“孩子呀,我和你婆婆能活到今天,都是因为有你呀!能娶到你这样大贤大孝的好媳妇,真是我们向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啊。”

那一天,太婆婆在李传梅的怀中安详地走了。临终前,她那恋恋不舍而又充满怜惜的话语,让李传梅痛哭悲伤的同时,也感到了无限的暖意。

送走了公公和太婆婆,家里就剩下婆婆一位老人,这让李传梅在对婆婆的事儿上,更加细心了。

女儿向小丽曾回忆当年母亲的“不公”:

“小时候,家里穷,整天菜里不见肉,我那时小,闹着要吃肉,妈妈从来都没应允过;而奶奶一闹起来要吃肉的话,妈妈就算借钱,也要给她买来肉吃。”

对于向小丽来说,最让她难以释怀的还是—母亲在2004年春节之后的那次抉择。

当时的向小丽还不到十岁,那一年,母亲将她留在了家乡,背上了奶奶,离开了村子,坐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

当时的向小丽,虽然劝慰着妈妈不要担心自己,其实她的内心,也想跟着母亲一起走。

艰难的抉择

对于将女儿留在家乡,交托给亲戚看护,李传梅当年做出这个决断的时候,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女儿向小丽从小懂事,而且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非常孝顺。在家里经常帮助妈妈照看奶奶,在学校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看着女儿每学期拿回来的奖状,李传梅内心充满了骄傲,加上丈夫向家培在外面打工,多次在信中提及,自己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在社会中找工作屡屡碰壁的困境。

这让他们夫妻俩都坚定了,一定要供孩子读大学,将她培养成才的信念。

可看着眼前家徒四壁的现状,李传梅的心便不由地揪起来了,丈夫在外面工资一个月只有300元,能寄回家的钱,本就不多,除了老人、孩子花销、还债之外,更是所剩无几。

李传梅不禁发起了愁:

这种家庭条件,以后拿什么供应孩子上大学呢?

当时的社会环境跟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很多村里人将外出打工,作为能多挣一些钱的唯一途径。

李传梅也是如此,为了给孩子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她最终决定也去深圳打工挣钱。

但这个想法面临着两个困难,一个是孩子怎么办?另一个是婆婆怎么办?

自己在外面找工作,不可能再像在家里一样,同时兼顾得了孩子和老人,可带谁跟着自己呢?说实在的,哪个都让李传梅放心不下。

这道二选一的难题,深深地困扰着当时的李传梅,让她几次深夜哭湿了枕巾。

最终她选择——带上婆婆。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背着婆婆的李传梅

对于李传梅的这个选择,后来也有不少人表示了不理解,有些人还曾当面质问李传梅:

“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就不应该将那么小的孩子扔在老家,她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她更需要母爱!”

李传梅回答之时,泪流满面:

“我何尝不知道年幼的女儿无法独立生活,又何尝不知道孩子不能缺少母爱?可是跟她奶奶相比,她的困难还是少得多,毕竟她是一个健全人,可以生活自理,白天在学校上学,晚上回到亲戚家中吃饭,至少可以过一个基本正常的生活。

可我的婆婆就完全不同了,她看不见,听不见还不能说话,又瘫痪在床,吃饭、喝水、大小便处处离不开别人的照顾,把她托付给谁,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只能将她带在身边,我自己来照料。”

为了解开女儿的心结,李传梅和女儿两人谈了一下午,对于母亲的苦衷,女儿最终表示理解,懂事的小姑娘当时对母亲说:

“妈妈,你就在深圳安心打工吧,照顾好奶奶,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女儿这番懂事的话语,顿时让李传梅泪流满面。

2004年春节过后,怀着对女儿的深深不舍与歉意,李传梅背起了婆婆,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深圳

几天后,李传梅抵达深圳,辗转来到了龙岗区坂田街道的雪象村,找到了丈夫向家培。

随后,向家培在附近租了一间小小的屋子,一家人住了进去。虽然当时这间出租屋的条件比较简陋,但250元的租金,对于向家培和李传梅两人来说,依然是个不小的数目。

“明天我就去找工作,等找到工作了,咱们的压力也就能小一点了。”当晚,李传梅便下定决心,第二天便赶紧出去找工作。

第二天天不亮,李传梅做好早餐,给婆婆穿戴洗漱伺候完吃饭之后,便匆匆出门去找工作。

然而一连几天,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丈夫挣得不多,一家人又租着房子,一天到晚都是开销,倘若自己找不到工作,今后该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的李传梅十分发愁,她硬着头皮,走进各家店铺,挨家挨户地问对方,是否还招人?

然而,李传梅得到的回答,都是拒绝。

被拒绝得多了,李传梅也开始心灰意冷起来,而就在她差不多要绝望的时候,俊成副食品批发部的店主李庆堂、林玉芳夫妇告诉她,他们这里还缺人手。

大喜过望的李传梅当即表示:

“只要管饭,她不计较工资多少,唯一的要求就是工作时间要相对自由些,因为她需要照顾家人。”

李庆堂夫妻俩刚开始倒并不看好李传梅,因为他们店里的活儿,大多是体力活,而眼前这个身材瘦弱的女人,怎么看也不是个能干重活儿的人。

但经不住李传梅的央求,老两口最终同意,只要李传梅能够通过试用期,便可以留下,每个月给工资400元。

第二天,李传梅便来到了店里,让李庆堂感到吃惊的是,眼前这个看起来十分瘦弱的女人,竟然可以一个人扛起五十公斤的大米,一口气送到七楼。

“这农村来的女人,就是不一样,应该是在家里干了不少农活,练出来的。”

当时林玉芬感慨地对丈夫说,他们俩人都没有想到,李传梅之所以能这么“强悍”,全是因为常年背负婆婆,练出来的“硬功夫”。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随后,李传梅便被留了下来,然而过了没多久,李庆堂夫妇就被李传梅的频频“回家”给惹火了。店里的活,时间不固定,但这个女人总是要求回家,这让李庆堂夫妇,感到很是不理解。

在店主的逼问之下,李传梅只好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家事,自己每天按时回家,就是为了能够伺候家中瘫痪在床的老人。

当天下午,李传梅向店主夫妇俩讲述了自己嫁给丈夫的经历、在家乡照顾公婆的不易、以及背着婆婆来到深圳的曲折、坎坷历程,讲得李庆堂夫妻俩不禁潸然泪下。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正在照顾婆婆的李传梅

第二天,林玉芬便将李传梅叫到了一旁,对她说:

“昨晚,我跟你大哥商量了下,你出来打工,还得照顾婆婆,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以后你的工资按照800元开,只要咱们店里不忙,不管是不是下班点儿,你都可以回去照顾老人。”

“姐,我真是遇到好人了......”李传梅一听林玉芬这么照顾自己,顿时忍不住哭了起来。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传梅不仅可以抽时间回去照顾婆婆,有时候也可以将婆婆背到店里面,就近照顾,而且李庆堂夫妇还经常会将店里面一些打破的鸡蛋、碎面条送给李传梅,让他们食用。

那段时间,李庆堂夫妇的善意,让初到深圳的李传梅,感到了无限的暖意。在这个钢筋水泥大厦林立的摩登城市之中,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淡漠而又遥远,但店主的这抹善意却让李传梅以及家人,感到了无限的温暖。

“那段时间,我们确实过得挺舒心的。”每每回忆到这个时候,李传梅的眼中就泛起了光泽,那两位年迈的老人,曾在她那彷徨的心中,点燃了令她一生难以忘怀的光明。

然而,好景不长。

2006年的一天,李传梅租房的房东告知他们,附近房子的租金这几年都在不停上涨,他们下个月的房租,要从250元涨到500元,直接翻一倍。

房租陡然上涨这么多,附近的房子也都没有更便宜的租金,这让李传梅不禁发起了愁。

与此同时,向家培的几个朋友,一起约他去云南建筑工地上打工,这样就可以多挣一些钱。

向家培如果走了,自己靠着八百块钱的薪水,想在深圳继续留下来,将会变得非常艰难。最终,小两口经过商量之后,李传梅再次背着婆婆,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程。

离开的那天,火车缓缓启动,李传梅靠着车窗再次回首,望了眼这座自己生活了数年、已经渐渐熟悉了的城市:

“再见了,深圳。”

当时的李传梅心情有些黯淡,她原以为这辈子应该再也不会回到这座城市了。

然而,李传梅却万万没有想到,一年之后,这座城市将会张开双臂,热切地欢迎着她的归来。

寻找李传梅

2007年10月,《深圳特区报》的记者徐华在一次看望朋友的时候,无意中在朋友家的小区中听到了几位老人的聊天,老人们聊的内容一下子便将徐华给吸引住了。

其中一位老人谈及她所听到的孝顺儿媳的故事,对那位背着聋哑、失明又瘫痪婆婆,从重庆来到深圳的孝顺儿媳妇,感慨万千:

“现在孝顺的子女不多,孝顺的儿媳妇就更少了,谁家遇上这种儿媳妇,可真是烧高香、积大德了。”

“背着婆婆来深圳打工!”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徐华的极大兴趣,随后,徐华为了找到人们口中的这个孝顺儿媳,开始了多方打探。

在寻找李传梅的过程中,徐华一次次听到了人们口中的那个孝顺儿媳,而在众人一致的肯定和赞叹之中,徐华也坚定了继续寻找下去的信念。

最终,徐华来到了重庆万州区太龙镇龙滩村,在这里,他看到了那个被贫困和苦难压迫的女人,看到了那个十年如一日地悉心伺候婆婆的孝顺媳妇。

在与李传梅交谈的过程之中,徐华了解到了李传梅的家庭经济情况依然不好,家里欠下的外债尚未还清,婆婆的身体还需要继续治疗,而丈夫每月寄回的1000元,远远不够。

当两人提及深圳那段生活之时,李传梅的眼中充满了柔意,她告诉徐华,自己喜欢那座美丽的花园城市,留恋那些充满善意的深圳人。只是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同时也无一技之长,想要再回深圳生活下去,基本不太可能。

“再回深圳,对我来说,已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当徐华问李传梅还想回深圳吗?李传梅的眼中充满了希冀,但最终还是苦涩地摇了摇头。

临别时,徐华看着站在村口和他作别的婆媳二人,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李传梅,当时他的心中不断涌现着一个念头,那就是:

好人应该得到好报!

2007年11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载了《贤惠媳妇谱写新时代人间孝道》的文章,当天,《深圳特区报》的热线电话便被打爆了。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深圳特区报》对李传梅进行了一系列后续报道,引发轰动

许多读者含着泪读完了这篇报道,深受感动,而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读者,更是在李传梅的身中,找到了鞭策自己和教育子女的绝佳榜样。

这些众多的读者当中,就包括深圳市宝安区展华实验学校的校长——张艺。

在得知了李传梅婆媳之间的感人故事之后,张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一些子女对老人,尤其是儿媳对公婆的孝道亲情日益淡漠,为金钱为财产而引发的亲情沦丧的悲剧更是时有发生。李传梅作为一个儿媳妇,能够精心照顾聋哑瘫痪又双目失明的婆婆,十年如一日,甚至去外地打工,宁肯让孩子留在老家托人照顾,也要将自己的婆婆带在身边,这种大孝的事迹,实在是太感人了。”

当天晚上,辗转难眠的张艺最终决定,无论如何,自己一定要帮助这个大孝之人,李传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好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和认可。

随后,张艺便给李传梅寄出了一封信。

信中,张艺告诉李传梅,展华实验学校邀请李传梅来学校后勤部绿化组工作,同时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还可以为她和婆婆提供免费的住房、餐饮。

为了表示诚意,张艺在信中还附上了2000元钱,作为李传梅婆媳再次南下的路费。

收到信的李传梅,被张校长的热诚所感动,最终她再次背起了婆婆,踏上了南下深圳的路程。

当李传梅抵达深圳的当天,她被眼前的一幕幕热诚,深深打动了。

当时的展华实验学校的师生,给予了这个孝顺儿媳最高的礼遇:

校长张艺亲自在站台迎接,学校餐厅已经为婆媳二人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教职工宿舍之内,一间干净、宽敞的宿舍已经收拾妥当,静候着主人的到来.......

在进入展华实验学校的最初那段时间里,李传梅每天早早起床,给婆婆穿衣、喂饭,就像照顾孩子一样。

两三天后,婆婆突然变得闷闷不乐起来,在比划交流之中,李传梅得知婆婆想儿子和孙女了,为了宽慰婆婆的心。李传梅找到张艺校长,让他帮忙找了两个与丈夫、女儿身材仿佛之人,来到老人的身旁安慰老人,帮忙过关。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张艺夫妇(左一、二)与李传梅和婆婆的合影

当天下午,看着老人摸着女同学的头,高兴地呀呀喊着,让李传梅总算松了一口气。

然而,等众人走了之后,夜里,婆婆却突然“呜呜”哭了起来,李传梅赶紧拉开灯,跟婆婆比划交流着,问她哪里不舒服?

比划了好一阵,李传梅才终于明白了。原来,婆婆早在白天之时,就摸出了不是自己的孙女,但她心里知道儿媳妇的不容易,知道她这是为了宽慰自己,因此假装没有认出来,不想辜负儿媳妇的好意。

得知婆婆的心思之后,李传梅当天晚上抱着婆婆,放肆地哭了一场,婆婆那无声无语的理解和爱,让李传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好吧。

李传梅的心头再次升起了希望,而这一次,命运最终眷顾了她。

尾声

李传梅的感人事迹,不仅打动了深圳的广大市民们,也让不少社会团体深受触动,一些医疗机构随后纷纷伸出了援手。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眼科医院纷纷派出专家,为李传梅的婆婆免费会诊治疗。

宝安区教育局领导也做出决定,帮助李传梅的小女儿,解决来深圳读书的问题。

展华实验学校也随后跟李传梅商量,让他丈夫从云南回来,来学校后勤部工作,这样他们全家也就能一家团聚了。

李传梅:背着婆婆打工的女人,感动了一座城市,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面对深圳人的炙热盛情,李传梅感动之余,坦言道:

“ 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妇应该做的事情,平凡而又普通,深圳人对我们一家如此关爱,真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啊。”

拿到展华实验学校所发给她的第一个月工资之后,李传梅从里面拿出了五百元,资助了该校一名叫宋佳惠的贫困生。

李传梅对女儿说:

“社会给了我们关怀和暖意,而我们应该把这份温度,继续传递下去,让大爱永存。”

2009年,李传梅落户龙华,在展华实验学校担任辅导员,在此期间,她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传递着传统道德的芬芳。而她的事迹和言行,也让孩子们在了解她的同时,深受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根基,曾几何时,我们恪守谨记的孝道,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之中,也开始变得朦胧起来。

李传梅的孝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显得弥足珍贵。一个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女人,没有因为家庭的贫苦,而对尽孝百般推诿;没有因为长辈的拖累,而感到丝毫厌倦和排斥;她的行为,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后,照到自身的不足,也照到内心深处的惭愧。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每天分享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事儿。欢迎关注、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深圳特区报》——《贤惠媳妇谱写新时代人间孝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感动中国的深圳人》

《新闻传播——我发现了李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