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位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杭州天才譯者的故事
刷屏朋友圈

故事的主人公金曉宇
數十年與雙相情感障礙共處
十年間用僅能看到的一隻眼睛
完成了22部共700萬字的外文譯著
得到了社會巨大的關注
同時也讓“雙相”這類精神障礙
進入了公衆的視野
“雙相”是不是容易出“天才”?
還是“天才”容易出現精神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是“天才病”嗎?
金曉宇自學成才,在十年内完成了22部外文書的翻譯,而且品質很高。翻閱曆史資訊,梵高、貝多芬、海明威……許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名人都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還有不少媒體将“雙相”稱為“天才病”,不禁讓人疑惑: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大部分是天賦異禀的人嗎?還是天才更容易患上雙相情感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
“疾病本身并不帶來天賦,而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本身情感就比較豐富、細膩,當他們在躁狂的狀态下,思維特别活躍、精力特别充沛、靈感迸發,可能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能力和水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胡少華教授說。
相比抑郁症、焦慮症等精神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又稱為躁郁症)對大衆來說比較陌生,但其實發病率并不低,根據最新診斷的流行病學資料,雙相情感障礙的患病率3.5%。患者會在抑郁狀态和躁狂狀态之間反複交替,時而情緒低落、喪失快樂、感到絕望,時而情緒高漲、異常興奮、感覺自己什麼都能做到。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情感異常豐富,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感受會超出一般人的了解範疇,很多事情,也許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隻會引起情緒的“小小波瀾”,但發生在雙相障礙患者身上,往往就是“刻骨銘心”的體驗。而當患者在躁狂發作時,高昂的情緒和情感可能會帶給他們特别的、極緻的體驗,激發他們的靈感和潛能,進而創作出“天才”作品,比如根據後世研究,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很可能就是在躁狂發作的情緒下創作的,而世界雙相障礙日正是梵高的誕辰“3月30日”。
梵高的《星月夜》
其實對普通人來說,也是在精力充沛、興趣高漲的時候,會顯得反應靈活、思維活躍,而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顯得“有些遲鈍”。情緒對人的行為表現本就有非常大的影響,而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來說,這種影響也就更大了。
“是以,并不是疾病帶來了‘天才’,而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躁狂的狀态下可能會讓TA在自己本就擅長的領域更加‘迸發出潛能’。”胡少華教授說,他在門診接診過不少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其中不乏有成績姣好、學習優秀的年輕人,他還記得有一個高中男生,他本身從小就非常喜歡實體,高中老師出的題目基本都難不倒他,他還曾表示要成為中國的“愛因斯坦”,要颠覆當今的實體定律。
“但家長、學校沒能及時發現孩子其實存在精神方面的障礙,最後孩子發展成為嚴重的雙相情感障礙,企圖自殺才被發現,開始接受治療。”
相比“天才”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點
胡少華教授想要呼籲的是,大衆在讨論“天才”的時候,千萬不能忽略了雙相情感障礙的危害。
根據研究,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往往在抑郁發作和躁狂發作之間切換,患者體驗非常痛苦,自殺率要大大高于抑郁症等精神障礙患者,而且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可能同時伴有其他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進食障礙等,而且軀體共病率也非常高,如大部分雙相情感障礙可能存在免疫、内分泌方面的問題,罹患高血壓、橋本甲狀腺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率要大大高于普通人。
同時,雙相情感障礙的誤診率和漏診率也比一般的精神疾病要高。胡少華教授介紹,從1993年開始,雙相情感障礙才被當做是一種獨立的精神障礙,之前都歸類在情感障礙中,容易被診斷為抑郁症,但兩者的治療完全不同,如果被誤診藥物使用不當,還會誘發躁狂快速循環發作,加重病情。
“是以對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非常重要,而根據研究,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平均8-10年才會被診斷明确。”胡少華教授說。
好消息是,胡少華教授團隊2016年率先在國内開展雙相情感障礙的腦腸軸機制研究,旨在通過科研推動雙相情感障礙病理機制研究,改變目前基于症狀學診斷的窘迫現狀。經過多年研究,胡少華教授團隊在診斷抑郁症患者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目前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可以較早地對抑郁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進行差別診斷。
青少年是高危人群
但也不要随意對号入座
雙相情感障礙以15歲至19歲人群最為高發。胡少華教授告訴我們,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門診接診的患者中,有至少三分之一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而在病房,這個比例更高,差不多有40-50%,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青少年患者。
目前,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病原因還未明确,但與遺傳、環境、家庭關系、遭遇重大變故等相關,近年來的研究還表明,可能還與煙酒等物質濫用、病毒(如弓形蟲、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其中要引起重視的是,雙相情感障礙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同為遺傳率最高的精神障礙,遺傳率可高達80%。
根據研究,雙相情感障礙和一定的人格特質有關,就像抑郁症偏愛抑郁人格特點的人群,雙相情感障礙往往和沖動、情緒不穩、愛冒險、熱愛挑戰自我的人格特點有關。
在遺傳因素之外,家庭、社會環境也是造成青少年罹患雙相情感障礙的重要因素。體罰、父母關系緊張、遭遇緊張的人際關系、被長期欺辱等都是重要原因。不過,胡少華教授也想提醒家長,雖然青少年是高發人群,但也不要矯枉過正。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其特點,這個時候他的自我意識萌發,有很強烈的自我表達、獨立的意願,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容易發脾氣等不成熟的表現,家長也不用孩子一有暴躁的表現,就擔心孩子‘躁狂’了,而要學會尊重孩子、傾聽孩子、欣賞孩子,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但如果孩子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情緒暴躁或抑郁,則需要密切關注,嚴重者,如出現厭學、行為沖動過激,則建議到醫院專科進行就診篩查。”
精神障礙患者也可以實作人生價值
希望更多人能包容他們
回到金曉宇的故事,胡少華教授認為,更大的意義并不是讓大家看到“天才”,而是精神障礙患者,一樣也是有可能實作人生價值的。
“我們病房裡有不少精神障礙患者,包括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症等,他們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打乒乓球、有的喜歡寫詩,除非部分已經嚴重喪失社會功能的精神障礙患者,大部分患者經過規範科學的治療、随訪,是可以與疾病和平共處,甚至實作臨床治愈,也可以做一些很有價值的事情。”胡少華教授說。
金曉宇在翻譯工作中
在胡少華教授看來,每個人——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精神障礙患者,都是有“天賦”的,或者說都有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隻不過大部分人可能被日常生活淹沒了未發現,對于精神障礙患者來說,雖然他們往往在社會功能上有所缺失,但如果他們能找到自己擅長并感興趣的事情,專注其中,是可以做到出色的,甚至會比一般普通人更少了“塵世的煩憂”,反而能一門心思埋頭其中,做到更加極緻。
就像金曉宇,他這麼多年來專注在翻譯領域,做得非常出色,一樣可以實作人生價值。“他的家人确實非常棒,在我們病房也可以看到,如果能得到家人、朋友的了解、包容與愛,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會更好,也可以好好生活、實作人生價值。”胡少華教授表示,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并經過科學規範的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完全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甚至實作治愈。
”
給他們多一些了解、包容、幫助和支援,讓他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并有寬松的環境可以做下去,可能是我們關注金曉宇們的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