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中國小康網1月23日訊 2022年新年伊始, 3集生态人文紀錄片《太湖之戀》在上海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首播,引發廣泛關注和好評,一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太湖得到了淋漓盡的的展現。

4K紀錄片《太湖之戀》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出品,立足于“生态文明”這一話題,畫面精美,故事鮮活,記錄下了随着太湖水的治理改善,太湖人獲得的嶄新美好的新生活。同時,紀錄片也從曆史發展的角度,面向未來永續發展的眼光,梳理和讨論了太湖人和水的關系。該片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美學,形象化闡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

——評《太湖之戀》

《小康》雜志社副社長 賴惠能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重大的國家戰略,建設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行棋和突破口。特别是在“十四五”開局,長三角區域新機煥發,随着一系列方案次第釋出,三省一市關聯更加緊密與頻繁。在此背景下,以太湖水的變遷、以太湖之美,描繪新時代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系列紀錄片《太湖之戀》的誕生,無疑站在全國視野提供了長三角生态文明發展樣本,闡釋了兩山發展理念的路徑,可謂正逢其時,也恰逢其勢。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首先,紀錄片考究有據,具備曆史縱深感。我們今天看長三角,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山水相連、河湖相通,事實上,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在江河相濟,南北互補中所鑄造的輝煌曆史。如果将時間溯源到5000年前,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我們的先民早在遠古時期就實踐了長三角文化一體化!從良渚文明來看,目前出土的文物可以考證,良渚文化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展現了長三角這片曾經的良渚文化分布區所擁有的文化一體化的曆史。這個一體化,打破了區域的劃分,它是曆時性的程序,是共時性的展開,它包括經濟地理,也包括生态文化等等方面。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良渚遺址現場

紀錄片第一集《江南之心》圍繞太湖流域的文明發展史展開,這種曆史的縱深和脈絡在其中得到了展現和印證,它不僅驗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共生的特色,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對長三角生态文明建設具備重要的樣本意義。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太湖溇港

其次,選取案例鮮明,能夠充分展現生态産品價值的高效轉換。說起生态文明建設,說起鄉村振興,一個“熱詞”不得不提,那就是生态産品價值轉化,即将生态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而我認為,實作這一目标的核心要義就是打通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要素流通與轉換——在增強城市輻射帶動功能的同時,推動鄉村資源與城市要素市場對接,探索城鄉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蘇州東山莼菜種植基地

我很欣喜地看到,紀錄片始終保持以城鄉要素流通為主線,選取了大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進行切入,記錄農作物和農業如何在轉化為城市消費品過程中,實作了百姓的緻富;記錄人才如何在引進和流動中,引領鄉村發展。這樣更貼近實際,更具真情實感,也更有借鑒意義。

比如宜興泥土燒制的陶瓷成為當地支柱産業;湖州的魚、蝦、蟹帶動老百姓緻富增收;松江的稻米不僅成為供不應求,還變成了城裡人争相體驗的特色民宿;太湖流域擅長養蠶,做成的絲綢和蘇繡走向了世界……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湖州蟹農龔炳根

正如近年來浙江大力開展的“兩進兩回”,即“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推動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紀錄片裡從開礦到回鄉辦農家樂的村民潘春林、推廣松江大米文化的回鄉創業者朱燕、為太湖奉獻幾十年的科學家秦伯強等等,都充分展現了人才作為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重要智力支撐。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安吉春林山莊主人潘春林

不僅如此,紀錄片還生動展現了長三角各區域如何從源頭上推動生态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江浙滬共治共管、最早實行河長制的湖州長興車渚港、率先實行聯合河長制的太浦河等等,一系列制度的創新為建設長三角生态創新示範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太浦河

最後,全片“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講出了老百姓愛聽的好故事。“上接天線”是指紀錄片圍繞生态文明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背景,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下接地氣”是指全片從電視角度選材,講出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故事”。

我是一名老新聞工作者,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無論時代怎樣變化,無論傳播形式怎樣變化,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永遠是有趣的、好玩的故事。這部紀錄片我覺得很用心的一點就是,它找到了“好故事”,并且将它講好了。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拍攝安吉白茶

全片分為《江南之心》、《錦繡風物》、《碧水入畫來》三集,每集45分鐘,拍攝記錄了近30個太湖流域鮮活的人物故事,采訪了十多位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還湖上岸、進行池塘化生态養殖的蟹農龔炳根,無錫鼋頭渚風景區藍藻打撈隊隊長王建偉,當代蠶娘金銀鳳,把對太湖的愛戀一針一線繡進作品的蘇繡大師姚建萍,宋錦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錢小萍,宋錦活态保護第一人吳建華等,都一一走進了紀錄片。這一個個生動的、鮮明的、關于“人”的故事,交織成太湖流域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設上所作的努力、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圖景。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生态文明好故事——評《太湖之戀》

(作者簡介:賴惠能,《小康》雜志社副社長,長期專注于解碼長三角縣域發展模式。主編了《解決相對貧困的浙江樣本》、《麗水樣本》、《德清樣本》、《臨安樣本》、《新昌樣本》、《解碼美麗鄉村之浙江秘笈》等書籍以及湖州鄉村振興專刊、南浔專刊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