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百年前的“時髦”

時髦是上海的性格,是追求卓越的老脾氣。

趕時髦,要有挑戰的勇氣,旁人則目睹為怪現象,上海灘,往往弱女子敢為人先。

一百年前的“時髦”

清末男裝女子

一百年前,上海女人率先反對裹小腳、呼籲要讀書。1897年12月6日,122名中外女子自行集聚在靜安寺路的張園禮堂,商量創辦第一所中國人自己的女子學堂。

一百年前的“時髦”

張園禮堂

康有為的女兒康同薇、梁啟超的夫人李端蕙、以及外國駐滬領事和傳教士的家眷65人參加了讨論。

《點石齋畫報》發表了一幅“裙钗大會圖”記錄了當時這個新奇的女人集會,并稱這是中國兩千年來從未有過的奇事。

一百年前的“時髦”

點石齋畫報

因為是寒冬季節,參加集會的外國女人大多都用“臂籠”,那是一種毛茸茸的皮制飾品,雙臂可以從兩端插入保暖。上海女人立刻趕時髦,很快就在社會上流行出一批翻毛、絲絨、海虎絨等多種款式的“臂籠”了。

一百年前的“時髦”

臂籠

晚清時候,上海最時髦的,莫過于坐在橡皮輪胎包車上兜風的女人,她們穿着極其緊身的小襖,衣襖的領子卻十分高大,直遮到兩鬓邊,差不多下半個臉都遮在領圈裡,臉上帶着金邊墨晶眼鏡。

一百年前的“時髦”

坐馬車兜風

1890年,英美香煙傳入中國,從前吸水煙、旱煙、雪茄煙的人都改吸紙煙。最初都是男人吸紙煙,後來,上海的《圖畫日報》刊登了一幅“吃香煙之平等”,上海的女人也争相模仿,以“吃香煙”為時髦,這種時尚也一直流傳至今。

一百年前的“時髦”

老上海萬寶路廣告

晚清文學家吳研人寫過一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羅列了上海灘許多“趕時髦”趕出來的奇聞怪事,其中很多是閨閣裡先興起,後來流傳開來的。

高領、金絲眼鏡、甚至手籠也在男人中間時尚起來,宣統年間,上流社會的“潮人”開始流行“烏靴”,皮底緞幫,走路“嘀哆嘀哆”的,像官員出場,上海女子迅速跟風,通常到了農曆十月,趁着天冷了,她們就穿靴上街,兜風。

從前,上海女人出門,攜帶的東西都是有女傭拿着,或者自己提籃、或者拎個包袱。随着服飾、鞋帽的講究,女人也開始模仿洋女人的坤包,出門帶隻包,包裡放些香粉紙、胭脂盒、桂花胰子和木梳等,逐漸成了摩登時髦的重要辨別。

一百年前的“時髦”

胭脂盒

明朝萬曆年的《上海縣志》裡寫道:“市井輕佻,十五為群,家無擔石,華衣鮮履。”

明清封建時代,服飾是社會等級的标志,如明代上海地區“鄉紳、舉人、秀才俱戴巾,百姓戴帽。寒天絨巾,絨帽,夏天鬃巾,鬃帽,平民極富,不許戴巾”。

一百年前的“時髦”

老上海“花樣年華”

上海人起碼的趕時髦,就是講究服飾穿着,最早沖破了清朝以來“長衫馬褂”的衣着禁令,熱衷“翻行頭”,接受了西方“Youarewhatyouwear”(你穿什麼你就是什麼)的理念,終于使人們的穿着演繹成了這座城市的“派頭”。

一段曆史,一個典故,一件趣事,一點談資。聽知滬者說那些曾經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頻文字版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衆号:滬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