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德械”國民黨精銳部隊,就不能不說“軍官教導總隊”,它是老蔣在德國人幫助下建立的新型部隊。
我們對國民黨“德械”部隊的印象基本來自于影視劇,他們頭戴德式頭盔,制服樣式與其他國民黨部隊也有所差別,一直以來,“德械”部隊就是強大戰鬥力的代名詞。
可是,國民黨軍“教導總隊”存在不久就被撤銷了番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它的“輝煌”如此短暫,它的出現與迅速消亡又有着什麼樣的背景和故事呢?
這事說來話長。1927年4月,蔣介石與汪精衛鬧掰了,國民黨有了兩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

随之,視黃埔軍校如生命的老蔣在南京另行建立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曆史上,南京這個軍校被習慣稱為黃埔軍校“南京本校”。
此時的老蔣不再與蘇聯交好,轉而聯絡和聘請德國軍事顧問,開始在中央軍校推廣德國軍制、訓練方式和武器裝備。
軍官教導總隊就是中央軍校所組建的、給國民黨部隊起示範作用的教導部隊,可以這麼說,軍官教導總隊是國民黨德械部隊的“種子”,是德械精銳部隊重要組成部分。
1930年,以中央軍校畢業生為骨幹組建的“教導第二師”橫空出世,“小試牛刀”,首戰便在中原大戰中大出風頭。
不久,“教導第二師”再建功勳,居然打敗了馮玉祥西北軍中頭号虎将吉鴻昌,其戰鬥素質令老蔣喜出望外,贊賞有加。
于是,老蔣決定放大“教導第二師”的優勢效應,成立了以其部分部隊為基幹的“中央軍校軍官教導總隊”,期待教育訓練一批中央軍部隊軍官,準備組建更多的“德械”部隊。
黃埔一期生桂永清被老蔣欽定為軍官教導總隊的首任總隊長,到1936年,軍官教導總隊已經擴編為一個乙種師,“洋派”的桂永清同樣任用了大量有“留洋背景”的骨幹軍官。
由于其“洋味十足”,又吃得好,穿得好,裝備又好,是以,在國民黨其他部隊眼裡,這支部隊既神秘,又“傲氣十足”,雜牌軍更是“羨慕嫉妒恨”。
淞滬會戰時期,軍官教導總隊再次擴編為全副德械的甲種師編制,總隊長仍為桂永清中将,後來大名鼎鼎的“邱老虎”邱清泉任參謀長。
軍官教導總隊有三個團投入了上海戰場,他們剛接替下胡宗南第一軍的部分防區,就與日寇在蘇州河八字橋一線展開了血戰,斃敵甚衆,其戰力令日寇大感意外。
但是上海一戰,教導總隊與其他國軍部隊一樣,參戰的三個團也傷亡慘重。
老蔣心疼了,他實在舍不得這顆精銳部隊的“種子”淹沒在血海,于是親自下令,指令教導總隊這三個團的殘餘部隊火速撤去湖南整補。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變故改變了軍官教導總隊的命運,軍官教導總隊不僅是以變故而損兵折将、元氣大傷,最後幾乎全軍覆沒,直至被撤銷了番号。
從上海撤退時,軍官教導總隊原本接到的指令是撤到湖南,與另外3個補充團一起進行整訓,可是部隊撤退到南京後,指令變了。
這次突變涉及到一個人,他就是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的唐生智将軍。
南京是“守”還是“棄”,國民黨高層一直沒有統一意見,讨論會上,與會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何應欽、白崇禧和徐永昌等人建議“棄”,理由很充分:既然已經确定要持久抗戰,就沒有必要與日本人在南京打消耗戰,淞滬會戰已經證明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南京肯定守不住,宜在南京做象征性抵抗後即行撤退。
唐生智則認為:放棄南京事關重大,南京既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又是“國父”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棄守南京将沒法向群眾和國際社會交待。
唐生智力主守南京,并自願“與南京共存亡!”
蔣介石站在了主“守”派這一邊,拍闆決定死守南京。
會議期間,蔣介石死下裡問唐生智:“孟潇兄,看來隻有你我主張守南京了,你看看,我留下來還是你留下?”
唐生智退無可退,幹脆說:“我留下吧,還是那句話,職誓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後,馬上着手守城部署,由于兵力薄弱,蔣介石也陸續向南京增派部隊。
當唐生智得知中央軍校軍官教導總隊即将撤離南京時,馬上找到何應欽,請求把這支勁旅留在南京,加入守城部隊序列。
何應欽一口回絕了唐生智的請求,老蔣的指令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嗎?更何況,何應欽非常清楚老蔣為什麼會在此時撤走教導總隊,是以,他的口氣不容商量。
唐生智一下就來了脾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何應欽見唐生智不依不饒,隻能把“球”踢給了老蔣。
老蔣起初不置可否,但是架不住唐生智死纏爛打,且言之有理,最後也就松了口。
于是,一道指令下來,軍官教導總隊留在了南京,它的命運也就與南京城連在一起了。
軍官教導總隊的任務是防守中山門、太平門外從孝陵衛至紫金山北麓一線,防區内有西山、中山陵園、靈谷寺、紫金山等防禦要點。
從12月7日晚上教導總隊騎兵團突然遭到日軍襲擊開始,至12日日軍發動全線總攻,無論城南、城東,處處都在激戰。
教導總隊各團營官兵與日寇反複沖殺,人越打越少,但鬥志依然高昂,無一後退,尤其是據守紫金山的5團,直至南京總撤退前,一直堅守在峰頂陣地,寸步不讓。
12日晚10時左右,中華門和下關方向突然火焰熊熊,軍官教導總隊指揮部與各下屬機關間的通信同時中斷,各機關隻能派通信兵與總隊聯絡。
通信兵冒着生命危險帶來了桂永清總隊長的指令:各團自行掌握部隊,着即向下關、三叉河集結,除輕武器外,重裝全部丢掉銷毀,
原來,南京保衛戰結束了,唐生智發出了總撤退令。
教導總隊桂永清總隊長對參謀長邱清泉說:“收拾一下,趕緊走吧。”
邱清泉執意留下來協調部隊,以免部隊在撤退時出現混亂。
可是,此時的南京城已經亂套了,得到撤退指令的大量國民黨部隊潮水般湧向江邊,尋求渡江船隻,而沒有接到撤退指令的憲兵部隊還在履行職責,阻止部隊退出戰場。
這是一場失敗之至的大撤退行動,淞滬戰敗後,國民黨軍還沒從混亂的大撤退陰影中完全走出來,南京這裡又在重演悲劇,混亂程度絕對不亞于上海大撤退。
軍官教導總隊邱清泉參謀長與中校參謀廖耀湘沒能跑出南京城,他倆脫掉軍服,換上老百姓的服裝,混到老百姓中間,扮作難民,曆盡千辛萬苦才逃出了南京城。
軍官教導總隊從南京突圍出來的官兵大約有5000人左右,他們去了湖北,編入了重建的46師,教導總隊留在湖南集訓的3個新兵團則補充了其它機關,至此,中央軍校軍官教導總隊已經“人走樓空”。
國民黨“軍官教導總隊”就這樣“昙花一現”,開放之時豔驚四座,凋零時黯然銷魂。
當時,除了“軍官教導總隊”之外,能達到德式标準的還有宋希濂第36師、王敬久第87師、孫元良第88師等幾支國民黨正規部隊,另外還有宋子文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都堪稱當時的國軍主力部隊。
作為國軍主力,德械師參加了整個松滬會戰,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時間裡,德械師就損失過半。
上海失守後,德械師全部退至南京休整,随後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戰鬥異常激烈,損失極其慘重,“此後再無德械師”。
國民黨“軍官教導總隊”的結局更慘淡,它被撤銷了番号,而且,因為其續存時間實在太短,是以後來的史料也鮮有記載。
盡管如此,“軍官教導總隊”畢竟是一支曾經活躍在抗日戰場上的生力軍,不應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