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杜肖錦
近日,“我們的天才兒子”一文刷屏網絡,無數人感動于金父深沉偉大的父愛和金曉宇用翻譯對抗苦難生活的堅定,“敬佩”“淚目”已成為這部杭州版《美麗心靈》的鮮明注腳。但在感動背後,精神類疾病的專業診療及患者社會生活的再融入更需要我們的關注。
這些年來,以抑郁症為代表的精神類疾病已是困擾當代人的突出問題,更呈現了低齡化的發展态勢,在“好好的人怎麼就抑郁了?”的社會疑問面前,人們對精神心理問題的預防性咨詢和專業性診斷愈發重視。如果說之前精神類問題久拖成病的原因多在于諱病忌醫的普遍心态,那麼現在則多在于專業診療的供不應求和社會再融入的關懷缺乏,使得部分渴望救治或可以被救治的人群尋診無路,“心病”難醫。
在這份急切的需求面前,精神類疾病的專業醫療建設發展必須提質增速:不止在大城市,更要觸達小城鎮;不僅要關注嚴重的精神障礙,更要關注輕型的常見症狀;不單關切抑郁症,更要完善其他罕見類型疾病的診療,如難以抑制狂躁和抑郁的雙相情感障礙、具有極端囤積欲且常見于老年群體的第歐根尼綜合征等。
全面綜合的診治是治療精神疾病的種子,溫暖的社會接納就是陽光、水和空氣。就像金父面對記者所說的那樣,“像我兒子這樣的孩子不少,他們需要被社會認可、鼓勵。”對仍在與抑郁、焦慮纏鬥的人,對苦苦鬥争後戰勝抑郁焦慮的人,要多一些真誠的鼓勵,少一些無端質疑和否定。相信通過金家父子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力量,能讓更多人用善意和包容織網,打撈起更多曾被忽視的“金曉宇們”。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監制:孫愛東
主編:王新亞
責編:郭豔慧
校對:王加伊(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