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考古百年|磁州窯考古與研究的百年曆程(下)

【關鍵詞】磁州窯;考古工作;研究成果;百年曆程

【摘要】磁州窯是宋元時期最具代表性、影響巨大的窯場之一,其生産的瓷器是宋代庶民藝術的典型代表。對磁州窯從古代文獻記載的發展、變化,到近代考古工作的肇興和多年來開展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進行梳理可知,磁州窯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較少,且多有失公允,但其卻是近代以來陶瓷考古開展較早、考古發掘較為充分的窯口之一,而且從瓷器的生産到使用等各方面的相關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接上期

四、磁州窯研究的推進與主要成果

自1958年發掘觀台窯址至今的60多年間,學界對古陶瓷的研究不斷深入,陶瓷考古也快速發展并逐漸成熟起來。其中,磁州窯是考古工作開展最為成熟、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窯口之一,也是在學界研究視野中最為活躍的窯口。歸納相關考古發現和成果可知,磁州窯的研究以考古學分期和區域調查為基礎,涵蓋了産品種類産生與發展、燒成技術進步、裝飾技法的源流,産品流布與使用,生産體制和民窯特色等諸多方面,對其藝術風格、文化背景、工藝和藝術交流等相關内容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目前關于磁州窯的研究涵蓋面十分廣泛,各種論述連篇累牍,這裡僅對其基本面貌和涉及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方面進行梳理。

1.磁州窯研究的肇興

20世紀70年代,日本出版了多達48冊的《陶瓷大系》,其中有長谷部樂爾編撰的《磁州窯》專冊,彙集了國外收藏的磁州窯瓷器精品,并從美術史的角度進行了研究,這是世界範圍内出版的首部磁州窯的專本圖錄。1981年,美國印第安那波利斯美術館(The Indianapolis Art Museum)舉辦了磁州窯的專題展覽,收集了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收藏的磁州窯系瓷器精品,蓑豐博士以其在美國哈佛大學美術史系所做博士論文為基礎,撰寫了《磁州窯特展圖錄》,标志着對磁州窯的專門研究在國外率先興起。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的著述傳入中國,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關注。作為磁州窯制瓷技藝傳承者的邯鄲市陶瓷工業公司,為了探尋磁州窯的制瓷傳統和淵源,成立了《邯鄲陶瓷史》編寫組,先後舉辦了兩次磁州窯的學術研讨會,彙聚多方面的學者,對磁州窯進行了研究,并出版了内部印行的論文集。研讨會從國内藏品、産品種類和科技分析,以及窯址地質條件等方面對磁州窯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讨。盡管相關研究都比較初步,但無疑顯示了磁州窯全面研究的肇興,為 1987年開展第一次磁州窯的主動性發掘和随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學術基礎。《邯鄲陶瓷史》編寫組還對邯鄲市臨水窯址和磁縣賈壁窯址做了踏查,并報告了這兩處窯址的基本面貌。同時,組織人員收集和翻譯了國外研究磁州窯的系列文章,如邯鄲市陶瓷工業公司陶瓷研究所的劉志國将日本出版的《陶瓷大系》中《磁州窯》一書的研究部分譯成中文,以内部資料的形式刊出,還翻譯了數篇日本學者關于磁州窯研究的論文等。

關于磁州窯的研究史,在觀台磁州窯址還未發掘之前,劉志國即已對其研究狀況做過初步綜述。随後,秦大樹又對磁州窯的研究史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總結,從磁州窯的含義開始,将人們對磁州窯的記載和研究分為明代初年到20世紀初、20世紀初到50年代末期、50 年代末期以後三個階段,并詳述了每個階段的研究狀況。

随着窯址發掘和整理工作的開展,磁州窯的産品概貌、階段發展及技術傳播等問題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突破點。以日益豐富的考古資料為基礎,磁州窯研究得以從更廣泛的視角,向更多樣的次元推進。

2.分期研究

磁州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資料是1997年出版的考古發掘報告《觀台磁州窯址》。此報告全面展示了1987年觀台窯的考古發掘成果,廓清了觀台窯産品的基本面貌。根據出土資料,報告采用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方法對觀台窯開展了分期研究,将其發展曆史分為四期七段:第一期前段大體從北宋初年到真宗朝以前,不早于後周(10世紀中期—997)。第一期後段為11世紀前半葉,即宋真宗鹹平年間到仁宗慶曆年間(998—1048)。第一期與第二期之間有一段缺環,約從宋仁宗皇祐年間到英宗治平年間(1049—1067)。第二期前段從宋神宗熙甯年間到哲宗元符年間(1068—1100)。第二期後段的時代是 12 世紀前半葉,包括北宋末的徽 、欽 兩 朝 到 金 初 海 陵 王 朝 以 前(1101—1148)。第三期是金代中後期,從金海陵王天德年間到蒙古軍隊攻占磁州窯所在地——彰德府的金宣宗興定三年(1149—1219)。第四期前段為蒙古時期到元代前期,即蒙古太祖十五年到元成宗大德年間(1220—1307)。第四期後段的時代為元後期,始于元武宗至大元年,不晚于明建文年間(1308—14 世紀末以前)。通過分期可知,觀台磁州窯始燒于唐末五代時期,北宋後期到金初迅速發展,金代中後期繁榮鼎盛,元末到明初停燒。四期的劃分正好代表了磁州窯漳河流域窯業生産從産生、發展、繁榮到衰落的過程。《觀台磁州窯址》是第一部依據考古資料向人們诠釋磁州窯漳河流域生産中心從興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發展概貌的學術著作,成為後來陶瓷考古窯址報告撰寫的範本。基于1987年觀台磁州窯的發掘,秦大樹作為主要發掘者撰寫了兩篇學位論文——《磁州窯的分期研究》和《磁州窯研究》,對磁州窯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就磁州窯的分期、工藝技術的發展,裝飾技法的産生、發展及源流,磁州窯與周邊窯場的互動關系等作了較為細緻的探讨,從考古學研究的角度為磁州窯的後續研究建構了時空架構。這項分期研究得到了學界較為廣泛的認同,除了後來冶子窯址發掘将漳河流域的磁州窯生産時間上推到唐末五代時期,之後基本沒有人再就磁州窯的分期進行研究。雖曾有學者認為磁州窯的創燒時間可以前推到北朝末期到隋代,但實際上早期在臨水窯址及賈壁窯址發現的遺物主要是青瓷器,應該屬于當時安陽相州窯的生産體系,與後來以化妝白瓷為主要特征的磁州窯沒有什麼技術關聯和傳承。

3. 綜論性研究

最早對磁州窯進行介紹的是陳萬裡、馮先銘,盡管論述簡略,但具有開創之功。由葉喆民、馬忠理主編的《中國磁州窯》是研究磁州窯的重要著作。此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分述磁州窯的總體研究概況、造型及裝飾藝術特點,并依據前述的考古分期論述了磁州窯的發展史及其裝飾工藝,下卷為國内外磁州窯收藏精品的圖錄。王建中所著《磁州窯》,基本架構大體同于《中國磁州窯》,不僅論及磁州窯與其他瓷窯的關系和互相影響,還附有磁州窯藝術風格的海外傳播等相關著述。2017年出版的由北京藝術博物館編著的《中國磁州窯》中亦收錄多篇關于磁州窯的研究文章,包括2015年冶子窯的發掘與主要收獲,磁州窯館藏瓷器、裝飾題材、器類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為近期磁州窯研究的重要成果。王建中的《磁州窯瓷鑒定與鑒賞》着力于産品分類和工藝探讨。亦有學者着重圖錄刊布,如《磁州窯陶瓷》、《磁州窯古瓷》等。

中國學界之外,部分國外學者對磁州窯也有獨到見解,如長谷部樂爾的《中國の陶磁·磁州窯》即為早期研究中比較典型的著作。書中收錄10世紀至13世紀的90件磁州窯制品(包括北方其他窯口生産的磁州窯類型器物),以實物圖檔介紹了磁州窯獨特的技法和藝術珍品,勾勒出磁州窯的發展曆史,提出了一些著名論斷,書後還附有磁州窯年表、磁州窯系範圍劃分圖以及磁州窯系諸窯一覽表。

4.窯場興衰與技術發展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先後有陳萬裡、劉志國、張子英、秦大樹、楊靜榮等刊文論述。秦大樹根據1987年觀台窯址的清理情況,對窯爐遺迹進行了複原研究,并根據各種遺迹的分布和規模,探讨了磁州窯所代表的民窯商品生産的水準和特點。但遺憾的是,結合考古發掘資料對磁州窯的生産管理體制所進行的探讨尚較缺乏。

分階段讨論磁州窯面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代和明代兩個階段。秦大樹根據觀台窯發掘的資料,總結了金代磁州窯繁榮的表征,并從五個方面讨論了金代磁州窯繁榮生産的主要原因。郭學雷關注到了磁州窯在明代以後的生産情況,将北方地區明代仍在燒制的窯場統稱為磁州窯,分析了明代這些窯場的技術發展與産品特征,把其産品分為彭城磁州窯類型、禹州磁州窯類型、耀州磁州窯類型、霍州磁州窯類型以及壺關磁州窯類型。郭先生的研究實際上是區分了明代以後北方瓷器生産的幾個中心窯區,厘清了各窯區明代産品的面貌與技術互動。郝良真則注意到明、清磁州窯的裝飾技法對當地近代窯業的影響。

5.裝飾技法與紋飾研究

在20世紀後期的研究中,蓑豐在《磁州窯特展圖錄》中按裝飾技法将磁州窯的主要産品分作19類;長谷部樂爾在《中國の陶磁·磁州窯》一書中,将磁州窯的裝飾技法分為13類,在彙總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磁州窯的形成、發展及裝飾技法進行了論述。這些研究成果後續也以中文發表,對早期的磁州窯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秦大樹就磁州窯白地黑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劃花、白釉綠彩、紅綠彩、翠藍釉等諸多裝飾技法的産生、發展和源流發表系列專論進行讨論。劉濤以使用剔花、絞胎、黑釉跳刀刻花、紅綠彩和孔雀藍釉等幾種裝飾技法的磁州窯類型瓷器為研究對象,對這幾個瓷器品種的年代與産地作了進一步細化。鄭媛則讨論了磁州窯類型瓷器将化妝土與黑彩剔填相結合的藝術成就。郭學雷對宋元時期北方地區的黑釉瓷器進行了研究,主要讨論了多被認為是磁州窯系産品的山西地區的黑釉瓷器,對磁州窯的黑釉瓷器也多有涉及。《磁州窯裝飾圖案》彙總了磁州窯白釉刻劃花、黑釉刻劃花、宋三彩、紅綠彩等裝飾技法及圖案。郝良真等在《磁州窯古瓷》一書中描述磁州窯裝飾技法有刻、剔、劃、印塑、繪畫和彩釉六大類,裝飾品種共60多種。

6.磁州窯專題器類研究

目前對磁州窯的專題器類研究涉及瓷枕、梅瓶(各類瓶)、瓷盆和酒具等。其中以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瓷枕的研究開展得最早、最為系統深入,不僅有宋金元磁州窯瓷枕的綜述研究,還對枕畫題材、詩文題寫與工藝等論題多有涉及。此外,近年來官私收藏機構也陸續刊布了一批宋元磁州窯瓷枕藏品,著錄頗多。

7.技術交流與互相影響

宋元時期磁州窯與其他窯口的技術互動,是最早引起學者們關注的課題。磁州窯與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制瓷業有着密切關聯。陳萬裡是最早将磁州窯與北方衆多的民間窯場一道進行讨論的學者,他用“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概念替代了西方學者最先提出的所謂“磁州窯系”的概念。磁州窯與河南地區主要生産化妝白瓷的窯口的密切聯系也是最早引起學者讨論的問題,就磁州窯與河南地區一些重要的窯場如當陽峪窯等的關聯學者多有讨論,讨論還擴及磁州窯對江西吉州窯、河北定窯、廣東雷州窯、山西諸窯,以及南韓高麗青瓷、粉青砂器等的影響。此外,于陸洋、彭善國、謝明良等均對包括磁州窯在内的北方有加彩工藝的窯址的産品異同與技術互動研究有所推進。郭三娟則對冀南豫北的三個主要瓷器産區磁州窯、鶴壁窯和當陽峪窯進行了綜合性的對比研究。

8.科技檢測與研究

對磁州窯瓷器的科技檢測主要有:陳堯成、郭演儀、劉立忠利用觀台窯和彭城窯的采集樣品對曆代磁州窯黑褐色彩瓷進行的研究;觀台窯址發掘以後,陳鐵梅、劉偉、秦大樹對出土的瓷器标本開展的系列科技分析研究;王全玉、秦大樹采用現代分析手段,對觀台窯出土瓷片進行的性能測定、成分分析和顯微結構觀察,以探讨其工藝特征,從工藝技術的角度為研究觀台窯的産生、發展和衰亡提供了可靠資料;梁寶鎏、陳鐵梅等從成分分析的角度對觀台窯出土的标本進行了研究;等等。河北省地礦局的程在廉工程師根據北方地區制瓷業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白垩紀形成的煤系地層的夾層或底闆的次生高嶺土,探讨了磁州窯系諸窯址的分布,并分析了其與含煤地區,尤其是含煤田邊緣地區煤系地層自然出露地帶的密切關系。此外,還有針對磁州窯的黑釉、鉛釉、綠釉等瓷器品種的科技研究。

9.會議文集與展覽圖錄

随着窯址調查發掘資料的刊布與整理,磁州窯引起了國内外學界的持續關注,相關會議、論壇及展覽陸續舉辦。

為配合前已述及的1981年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館舉辦的磁州窯專題大展,日、美、英、加4國的學者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舉行了“磁州窯國際讨論會”,并在美國進行了4國收藏的磁州窯精品的專題性巡回展覽,出版了圖錄和《國際磁州窯讨論會論文集》。1985年,由邯鄲市陶瓷工業公司牽頭,先後舉辦了兩次學術研讨會,從磁州窯系的内在聯系、工藝、科技分析和藝術及國外研究成果介紹等方面入手,力求把磁州窯的研究引向深入。

2002年10月1日,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際,《白與黑的競演——磁州窯瓷器特别展》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舉行。展覽由大阪市立美術館和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河北省文物局和邯鄲市文物局協辦,曆時68天。此展覽清晰地展示了磁州窯的發展脈絡,亦出版了相關圖錄,展覽期間還召開了“磁州窯國際學術研讨會”。

此後,自 2010 年至今,由磁縣人民政府和磁州窯博物館牽頭,先後與中國古陶瓷學會、河北省文物局、邯鄲市人民政府等機關合作,在河北磁縣舉行了五屆國際磁州窯論壇。論壇每兩年一屆,每屆讨論一個主題:第一屆論壇主題為“磁州窯面向國際”,第二屆主題為“宋元時期磁州窯與諸窯場工藝的互相傳播和影響”,第三屆主題為“磁州窯裝飾題材研究”,第四屆主題為“磁州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第五屆主題為“磁州窯與吉州窯文化傳承交流之研究”。各屆論壇都出版有相關論集和圖錄。該論壇是全國各古代瓷器産區舉辦的專題學術研究論壇中最具學術影響力、持續時間最長的,有效地舉全國學界之力推進了磁州窯不同專題的研究。中國古陶瓷學會也曾以磁州窯為主題召開年會,會議成果涉及窯址調查與試掘、管理體制讨論、藏品介紹、磁州窯系探讨及技術流動比較研究等方面。

結 語

綜上,盡管在宋元時期主要的瓷器生産傳統中,磁州窯并非古代文獻記載多、評價高的窯口,但經濟實用的生産技術,豐富多彩的裝飾表達,貼近生活的紋飾題材,廣泛的使用階層,使其産品在宋元時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接受度,是宋代社會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質載體之一。是以,近代以來,受中國古代文獻影響較小,更具有社會和群眾意識的西方和日本學界率先對磁州窯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和研究,随後引發了中國學界研究磁州窯的熱潮。人們發現,磁州窯所承載的宋代文化内涵超過了一些所謂的官作産品,與全國制瓷業的關聯更密切,分支研究内容也更豐富,因而關于磁州窯的研究得以向更廣泛、深入的次元持續開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磁州窯的考古學研究開展得較早、較充分,可靠的分期研究為後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約自20世紀末期以來,磁州窯研究的時空範圍持續擴充:時間次元上,開始從宋元向明清時期延伸;空間次元上,古磁州境内的兩個生産中心都開展了考古工作和研究,對磁州窯與周邊乃至全國窯口的關聯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程度的開展。如果我們引入陳萬裡“宋代民間瓷器”的概念,則在與磁州窯同為民間窯場并密切關聯的河南、山西、山東等地的衆多制瓷中心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限于篇幅,這些成果我們難以盡攬于本文之中。對磁州窯的微觀研究則深入到各種釉色、各種裝飾和具體的器物與紋樣之中。

磁州窯的研究成果豐碩,著述連篇累牍,我們所述及的難免挂一漏萬,隻能請方家見諒。

盡管磁州窯研究的成就斐然,但難免有不足之處,這裡略舉一二。首先,關于磁州窯興衰原因的探讨還嚴重不足,即将磁州窯的生産與社會曆史背景相聯系的研究較欠缺,也鮮少涉及磁州窯窯業生産的管理體制和營運模式,使人有磁州窯的研究還跳不出就瓷器言瓷器的窠臼的感覺。其次,對磁州窯産品的流布研究,運銷路線、範圍以及外銷的研究還十分薄弱,與磁州窯研究的總體水準不比對。第三,從磁州窯生産的時間線看,明清時期磁州窯在全國制瓷業中的地位高于宋元時期,而這一時段的研究卻相對較弱,在全國陶瓷考古研究大幅度向明清時期延伸的當下,磁州窯的研究就顯得比較滞後了。

理清以往研究取得的成果,明确未來研究的方向,磁州窯的研究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原文《磁州窯考古與研究的百年曆程》刊于《文物春秋》2021年第6期,此處省略注釋。作者:秦大樹 李凱,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郭三娟,湖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