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紅星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1月21日報道今天上午,位于成都市新津區的寶墩遺址展館揭開神秘面紗,“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向公衆開放,在地底湮埋了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将為大家講述古蜀文明的幼年時期——寶墩文化時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與水博弈的曆史。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發現寶墩 古蜀先民與水博弈築城而居

寶墩遺址展館位于新津區寶墩村的平疇沃野之上,一進展廳,燈光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引導觀衆進入鮮為人知的成都平原遠古時期。

4500年前,一群古蜀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築城而居,耕種、生活,他們留下的堅固城牆,在幾千年的歲月中風化為一條條土墩,就是這些屹立于田間地頭的土墩,指引考古工作者發掘到了這段曾經被當做古老傳說的久遠曆史。

1995年,伴随着成都平原發現的首座新石器時代古城——寶墩古城的确認,成都平原終于尋找到了4500年前那一縷文明的曙光。随後,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了郫縣古城、溫江魚凫城、都江堰芒城等7座古城,提出了“寶墩文化”——成都平原首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命名,獲得了學界的廣泛認可。至此,人們對成都平原人類活動的認識向前推進了800年,成都平原也是以被認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之一。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第一展廳《發現寶墩》詳細地講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三代考古人在寶墩遺址的工作曆程以及寶墩文化的确認曆程。

進入第二展廳,首先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根出土于寶墩遺址的巨大烏木,它靜靜地躺在那裡,向人們訴說着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縱橫的自然環境,烏木背後的牆上彩色圖畫,則将寶墩時期草木蔥茏萬物生長的生态環境更加具象地展現在觀衆眼前。

移步向前,一張巨大的投影螢幕上,出現了動畫影像,這是寶墩古城遺址大視野圖,通過動畫,觀衆可以清楚地了解寶墩古城的發展演變曆程,當時寶墩古城高聳的雙重城牆非并同一時間修建,是人口擴張和與水博弈的結果。繼續向前,城牆修築場景前的玻璃螢幕上,古蜀先民正在堆土築城,通過動畫,觀衆可以直覺地了解寶墩古城的修築過程:挖城壕與築城牆同時進行,城牆被拍打夯實逐層擡高。

考古工作者這20多年來的艱辛考古成果,成功轉化為一個個讓觀衆一目了然的動畫圖像。“這是一次嶄新的嘗試,我們在撰寫專業考古報告的同時,将考古發掘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展覽語言,把發掘與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群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給公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紹。

“寶墩古城的發展與修築曆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發展軌迹。古蜀人走下高原,最初進入成都平原時,選擇在高地向低窪區域的過渡地帶建造古城,反映出先民既要用水,又要避水的選址理念。”唐淼說。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何以為食 種植稻米飼養家豬

居住在這座276萬平方米的大城裡,古蜀先民何以為食何以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麼形态?在展廳中央,有一座大型的聚落格局沙盤,沙盤上展示了通過考古人員最近5年的發掘工作複原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态及不同類型的遠古房屋。展闆上的介紹,則透露了這些房屋并非空想,而是考古工作者們通過一次次的考古發掘,在寶墩遺址發現了建造房屋的基槽,并且在基槽裡柱洞中發現了碳化竹片,證明四川盆地常見的竹骨泥牆房屋,在寶墩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在房屋基址發現的紅燒土,還證明這些房屋的泥牆經過了燒制。”唐淼說。

那麼古蜀先民又何以為食呢?“通過植物考古發現,寶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而且這稻米是他們自己種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2020年在寶墩遺址發現了疑似水稻田遺存,在這片遺迹,不僅發現成熟水稻的植矽體,還發現了不同成長期的水稻植矽體,這充分說明了寶墩人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唐淼說。

展廳中,通過放大鏡,觀衆可以看到4500年前的“稻米”和“粟米”,這些植物種子早已經碳化了,但是通過植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們仍然能夠找到并辨認出它們。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通過植物考古還發現,在寶墩時期,除了稻谷,葡萄也是那時人們的喜愛的美食。通過動物考古則發現,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飼養家豬,在展廳中,觀衆可以看到寶墩時期的家豬骨骼。各種漁獵使用的磨制新石器,也讓人們大開眼界,可以穿越4500年,想象先民的生活。

陶器,是寶墩時期人們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在寶墩遺址發掘的陶片,拼對出了古蜀時期的陶鍋和陶竈,其設計非常精巧。陶器雖是實用器物,寶墩人卻用自己的巧手将其美化,在展廳裡,可以看到寶墩陶器上的各種花紋,最為常見的是繩紋,而最為特别的則是水波紋和稻穗紋。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手握權杖的神秘首領 他究竟是誰?

幾千年來,在蜀地流傳着蜀王的傳說。2013年,在溫江紅橋村發現了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寶墩文化時期的墓葬,墓葬中安睡着一位30多歲的男子,身高1.60米左右,他的左手邊放着一根長約1.04米的象牙權杖,而他的身後,則放着象牙牌飾。根據這些陪葬品,考古工作者認為,他可能是一位部落首領,但他究竟是誰?這還是一個迄今未解的謎。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寶墩文化去哪兒了?三星堆遺址發現的神秘金杖,和寶墩時期的神秘象牙杖是如此形似,其間有沒有淵源關系?金沙遺址發現了一隻4000多年前來自良渚的玉琮,這隻玉琮會不會早在寶墩時期就已經來到了蜀地,跟随先民輾轉遷移?在展廳的牆壁上,留下了考古工作者心中的這些疑問,等待着未來的考古發現來解答。

展現45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文明曙光 “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今日開展

“‘天府之根’意在引領我們探尋古蜀文明的起源,它從何而起,又去向何方?”唐淼表示。寶墩古城依水而建,又因水而廢。古蜀先民在成都這片廣袤的平原上紮根,繁衍,在面對自然的挑戰時迸發出超人的智慧。雖然古文獻上對于古蜀的記載甚少,艱辛的田野考古卻讓古蜀文化展現出燦爛耀眼的光芒。全面呈現20餘年寶墩考古成果的“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将帶着人們找回那段曾經一度被遺忘的人類童年歲月。

(圖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津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