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沒有鐘表的古代,人們如何計時?

中國古代的計時,用一句話來概括:日用辰刻制,夜用更點制。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

在沒有鐘表的古代,人們如何計時?

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名稱,分别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北宋時開始将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在沒有鐘表的古代,人們如何計時?

顧炎武

刻: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折合成現代計時機關,則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大陸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到了清代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醜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在沒有鐘表的古代,人們如何計時?

點:一更分為五點,一點的長度合24分鐘。“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淩晨04: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