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兒童發展研究人員正在追問一個問題:這場疫情是否正在塑造孩子們的大腦和行為?

與許多兒科醫生一樣,當新冠病例首次在達尼·杜米特裡烏(Dani Dumitriu)的病房激增時,她做好了應對其影響的準備。在她所在的紐約長老會摩根斯坦利兒童醫院,暴露于新冠危險的大多數新生兒似乎都安然無恙,她松了一口氣——一些病毒,比如寨卡病毒會導緻出生缺陷,是以醫生們一度擔心新冠也會帶來同樣的問題。

但随之而來的是一種更微妙的趨勢。杜米特裡烏和她的團隊擁有兩年多的嬰兒發育資料,自2017年底以來,他們一直在分析6個月以下嬰兒的溝通和運動技能。杜米特裡烏認為比較疫情之前和期間出生的嬰兒的結果會很有趣。她請她的同僚、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摩根·費爾斯坦(Morgan Firestein)評估兩組之間是否存在神經發育方面的差異。

幾天後,費爾斯坦慌慌張張地給杜米特裡烏打來電話。杜米特裡回憶說:“她說,‘我們處在危機中,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我們不僅受到疫情的影響,而且影響很大。’”那天晚上,她幾乎沒睡,仔細研究資料。與在疫情之前出生的嬰兒相比,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在大運動、精細運動和溝通技能測試中平均得分較低(兩組嬰兒的父母都使用一份既定的問卷進行了評估)。他們的親生父母是否感染并不重要;這似乎與疫情本身的環境有關。

杜米特裡烏驚呆了。“我們當時喊道,哦,我的上帝,”她回憶說。“我們談論的是數以億計的嬰兒。”

雖然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時一般情況良好,但初步研究表明,懷孕期間與疫情相關的壓力可能對一些胎兒的大腦發育産生負面影響。此外,父母和照顧者在過于疲勞時,與年幼的孩子互動可能會更少,進而影響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封鎖對控制新冠的傳播至關重要,但這也導緻許多年輕家庭面臨隔離,剝奪了他們的玩耍時間和社互動動。由于壓力太大,分身乏術,許多家長也無法為嬰兒和幼兒提供一對一的照顧。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每個人都想記錄下這對兒童發展、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的影響,”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所長詹姆斯·格裡芬(James Griffin)說。“每個人都很擔心。”

在世界各地,一些團隊開始發表他們的發現。目前還很難得到一緻的答案,尤其是因為許多兒童發展研究實驗室在疫情期間關閉了。

過去兩年内出生的一些嬰兒可能會經曆發育遲緩,但如果照顧者長時間呆在家裡,兄弟姐妹之間有更多的互動機會,其他的嬰兒可能會茁壯成長。與疫情期間衛生的許多方面一樣,社會和經濟差距發揮着明顯的作用。早期資料表明,口罩的使用并未對兒童的情緒發展産生負面影響。但産前壓力可能會導緻大腦連接配接的一些變化。

一些研究人員提出,許多在發展上落後的孩子将有望迎頭趕上。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家摩裡亞·托馬森(Moriah Thomason)說:“我不認為會有一代人受到這場疫情的傷害。”

嬰兒大腦發育下降

在新冠疫情期間,布朗大學進階嬰兒成像實驗室保持開放。醫學生物實體學家西恩·迪奧尼(Sean Deoni)和他的同僚利用MRI和其他技術來研究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嬰兒的大腦發育,跟蹤他們的運動、視覺和語言技能。

随着疫情的發展,迪奧尼開始從他的同僚那裡聽到令人擔憂的評論。迪奧尼回憶說:“我們的員工開始告訴我,‘天哪,這些孩子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通過評估。’”

他很困惑,是以讓他的研究人員繪制并比較嬰兒神經發育得分的年平均值和方差。結果他們發現疫情期間的分數比前幾年的分數差得多。在一套以類似智商測試的方式衡量發展的測試中,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得分比之前出生的嬰兒低了近兩個标準差。他們還發現,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嬰兒下降幅度最大,男孩比女孩受影響更大,大運動技能受影響最大。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起初,德奧尼認為選擇偏見在起作用:也許在疫情期間努力來接受檢測的家庭,是那些孩子有發育問題風險或已經表現出這種問題的家庭。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确信,選擇偏見并不能解釋這些發現,因為來檢測的孩子與之前的參與者相比,沒有明顯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

這些影響似乎是劇烈的,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它們不一定能預測長期問題。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發育神經心理學家馬裡恩·範登·霍維爾(Marion van den Heuvel)說:“嬰兒時期的智商并不能預測什麼。真的很難說這對他們的未來意味着什麼。”她指出,一項研究表明,最初在孤兒院生活,但在2歲半之前就被寄養家庭收養的羅馬尼亞女孩,在4歲半時出現精神問題的可能性比一直在孤兒院的女孩要低。這種情況與疫情不同,但表明一旦限制解除,嬰兒有機會迎頭趕上。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迪奧尼發現,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兒童積累的赤字就越多。迪奧尼談到這些發現時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令人震驚。”

假設這些發現确實有價值,為什麼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可能會經曆嚴重的認知障礙,特别是運動障礙?迪奧尼懷疑這些問題源于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一項尚未發表的後續研究中,他和他的團隊記錄了父母和孩子在家裡的互動,發現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數量在過去兩年比前幾年減少了,反之亦然。他還懷疑,嬰幼兒沒有像以往一樣得到那麼多的大肌肉運動練習,因為現在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或去遊樂場的機會變少了。“不幸的是,這些技能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其他技能的基礎,”他說。

最近的其他研究也支援這種觀點,即缺乏同伴互動可能會阻礙一些孩子的發展。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英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89名8個月至3歲兒童的父母,詢問他們的孩子在疫情期間是否接受了日托或學齡前教育,并評估了語言和執行功能技能。作者發現,如果在疫情期間接受集體護理,孩子們的技能會更強,而且這些好處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中更為明顯。

最危險的似乎是有色人種兒童或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例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學齡兒童中,遠端學習可能正在擴大富裕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白人兒童和有色人種兒童之間本已巨大的學習和發展差距。在荷蘭,研究人員發現,與前三年相比,孩子們在2020年的國家評估中表現更差,而來自教育程度較低家庭的孩子的學習損失高達60%。

戴口罩的影響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在疫情期間,上學或其他群體環境中的兒童通常會與戴口罩的人互動。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口罩掩蓋了面部對表達情緒和語言很重要的部分,它是否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語言發展。

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華·特羅尼克(Edward Tronick)一直受到父母和兒科醫生的電子郵件轟炸,他們擔心口罩可能對發育産生影響。特羅尼克因1975年的“靜止臉”實驗而聞名,該實驗表明,當親生父母在與嬰兒互動時突然闆起臉時,他們的孩子一開始試圖引起他們的注意,然後越來越不安。

特羅尼克決定看看口罩是否有類似的效果。他和他的同僚、心理學家南希·斯尼德曼(Nancy Snidman)進行了一項實驗(尚未得到同行評議),在這項實驗中,父母使用智能手機記錄嬰兒與他們在戴口罩之前、期間和之後的互動。盡管嬰兒注意到父母戴上口罩時,他們會短暫地改變面部表情,把目光移開或指向口罩,但他們會像以前一樣繼續與父母交流。特羅尼克說,口罩隻阻斷了一個通信管道。“戴着口罩的家長仍然在說,‘我在和你交流,我仍然在這裡支援你,我仍然和你保持聯系。’”

口罩似乎也不會對情緒或語言感覺造成太多幹擾。去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兩歲的兒童仍然能夠聽懂戴着不透明口罩的成年人說的話。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家萊赫·辛格(Leher Singh)表示,兒童“對資訊缺失的補償比我們想象的更容易”。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盡管戴口罩使學齡兒童更難感覺成年人的情緒,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仍然能夠做出準确的推斷。

孕婦和壓力

其他研究人員渴望知道,這場疫情是否會影響兒童出生前的發育。在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心理學家凱瑟琳·勒貝爾(Catherine Lebel)在疫情期間調查了8000多名孕婦。近一半的人報告稱有焦慮症狀,而三分之一的人有抑郁症狀——這一比例遠遠高于疫情前幾年。這種壓力是如何影響子宮裡的嬰兒的?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在75名嬰兒出生3個月後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他們的大腦。在10月份發表的一份預印報告中,他們發現,那些在産前有更多焦慮或抑郁症狀的人所生的嬰兒,其杏仁核(大腦中涉及情緒處理的區域)與前額葉皮層(負責執行功能技能的區域)之間的結構連接配接不同。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大腦掃描顯示嬰兒杏仁核和其他區域之間的平均連接配接模式。懷孕期間與疫情有關的壓力削弱了一些嬰兒的連接配接。

在之前的一項小型研究中,勒貝爾和她的團隊已經将産前抑郁症與這些區域的大腦連接配接差異聯系起來,并提出在男孩中,這些大腦變化與12歲前的攻擊性和過度活躍行為有關。其他研究小組發現,成人大腦中這些區域之間連接配接的變化是抑郁和焦慮的危險因素。勒貝爾說:“這些區域涉及情緒處理和許多不同的行為。”

托馬森正在進行她自己的研究,以評估母親的壓力源對孩子的大腦和行為的影響。她指出,盡管有很多人擔心産前壓力可能會影響疫情嬰兒,但諸如此類的早期發現并不意味着孩子們将在餘生中掙紮。“孩子們擁有強大的适應能力和彈性。我們預計情況将會改善,”她說。

謹慎和行動

這一代孩子的大腦正在被疫情傷害

對疫情嬰兒的研究呈現出一幅喜憂參半的畫面,科學家們表示,要做出有意義的解釋還為時過早。與迪米特裡烏一起工作的醫學心理學家凱瑟琳·蒙克(Catherine Monk)說,這些早期的、通常未發表的研究結果可能并不能反映現實。

迪米特裡烏指出,即使兒童的大腦真的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仍有時間引導他們回到正軌。“我們完全可以趕在這成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之前,”她說。“6個月大的嬰兒的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我們可以進入其中,改變他們的軌迹。”

父母可以通過多和他們的孩子玩耍和交談來取得進展。旨在支援家庭和孩子的政策變化也會産生影響。勒貝爾的研究發現,懷孕期間有意義的社會支援,比如來自伴侶或親密朋友的支援,會大大減少出生前的煩惱。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認為,大多數孩子可能會沒事,但目前可能有更多的孩子在掙紮。迪歐尼說:“孩子們的适應力當然很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孩子生命的最初1000天是至關重要的早期基礎。”2020年3月出生的第一批疫情嬰兒目前已超過650天。

迪奧尼說,孩子“是環境的産物”。“我們越是多和他們一起玩,給他們讀書,愛他們,就越能激發他們成長——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編譯:胡安

編輯:江南

來源:自然雜志,紐約時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