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中山上司革命不屈不撓,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曾被抓獲差點沒命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14歲的廣州香山籍的少年孫中山,離開家鄉,漂洋過海,乘坐着鋼鐵大輪船,跟随着母親楊氏,來到太平洋正中的

檀香山

(即今天的夏威夷),投靠哥哥孫眉。

此後的四年時間裡,孫中山接受了西式教育,西方科學和政治理論,占據了他的頭腦,中國傳統思想的色彩,漸漸褪去。

彼時西方的強盛與清王朝的衰敗,在世界上業已呈現出鮮明的對比。由于清王朝的高壓統治,國内的普通百姓看不到國内外的強烈反差,但學成歸國的孫中山,卻對這種内外的落差有着深切的體會。

孫中山對現實越來越不滿,但他并不是一個天生的革命者,他試圖尋求富國圖強的途徑。他認為國家富強,在于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打通“經脈”,此時此刻,他首先想到的是,清王朝應該采取改良措施——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不是“血淋淋的武裝暴動”。

孫中山決定給當權的直隸總督、北洋重臣

李鴻章

上書,闡述自己的想法。孫中山抱着熱切的期望,把《上李鴻章書》遞交上去,卻猶如石沉大海:他根本連李鴻章的面兒都沒見着。

熱情似火的孫中山還是年輕,他就忘記了,在講究資曆、威望的傳統中國社會裡,以他當時的“無名小卒”的身份,以一介布衣的名聲,怎麼可能引起李鴻章的關注呢?如果李鴻章是人人都能見到的,那李的封疆大吏的權威與地位,如何彰顯?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中日甲午戰争處于一觸即發的狀态,李鴻章心知肚明,他的全部關注焦點,都在這件事情上,根本沒精力與興趣看一個小字輩的上書。

孫中山上司革命不屈不撓,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曾被抓獲差點沒命

李鴻章的漠視,令孫中山感到異常失望,這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到這個時候,還抱着一點點希望,想着李大人能夠在閑暇之季,看看自己的改良方案——《上李鴻章書》。

孫中山趁着等待的時間,從天津到北京遊曆。給予他沉重心靈打擊的是,在城垣、街道、 民宅都十分破敗的北京城裡,那個老太太慈禧,不顧國家之安危,公然挪用北洋水師的經費,用來大操大辦自己的六十大壽,修建頤和園。還未等孫中山把憤怒的情緒調整過來時,千裡之外的山東,又傳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噩耗。

緊接着清王朝與蕞爾小國日本,簽訂了進一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清王朝的腐朽,令孫中山徹底失望,他深感報國無門,“若救國,唯有推翻這個腐爛的清王朝”。“武裝革命“,成為孫中山心中的新構想。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傳回檀香山,聯全愛國華僑,成立了興中會,會章中明确提出,要”振興中華,挽救時局”,并直斥清王朝禍國殃民。

第二年,孫中山遠赴香港,聯合更多具有反清思想的人士,組建興中總會,這些人大多是愛國近代知識分子,也有部分反清的會黨分子,他們态度十分激進,願意采取冒險的暴力手段去推翻清王朝。

不過,這些人,也包括孫中山在内,都對如何在傳統君主制的中國發動革命,缺乏清晰的認識,他們的謀劃有些不切實際:組織革命都潛入廣州,并聯合一部分江湖人士,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内四處放火,趁亂再一舉攻占廣州,進面占領廣東,再把戰果擴大至全國。

在當時的孫中山等人的心中,清王朝已經腐朽如一張破紙,輕輕一點,但是窟窿。

然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按照原定計劃,孫中山與革命志士陸皓東等人,于1895年10月26日潛入廣州,可是,計劃中的起義人員和軍火并未如期到位,起義的日期一再推遲。本來這樣做是很危險的,革命者們竟還缺乏應有的保密意識,把暴動計劃事先透露給了孫中山的老師何啟博士。而香港的英國報紙通過這個何啟,事先知道了暴動計劃,并還發表了一篇支援革命的聲明。清政府密切關注到這則消息,在孫中山等人潛入廣州不久,便對他們進行大規模搜捕,陸皓東與朱貴全、邱四等人被捕,壯烈犧牲。

孫中山上司革命不屈不撓,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曾被抓獲差點沒命

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還是未及時吸取經驗教訓,仍然執着于“占領城市,控制全國”的革命構想,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共計又發動了八次武裝起義,其中較為有名的有

1905年的惠州起義,1907年的鎮南關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黃花崗起義

等,八次起義,仍然毫無例外,全部以失敗告終。

長達17年的時間,孫中山經常被迫流亡國外,但是他屢敗屢戰,不斷地進行募捐籌款,組織發展革命,漸漸地,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資産階級革命的領袖。

但是,革命本身就是冒險的事兒,孫中山就曾經差點被清王朝處決。

孫中山的革命思維、政治思維都是西式的,對西方的外交制度也盲目迷信,他認為外國是講法律的,是以清朝外交人員也無權在國外抓人。在美國,孫中山曾經跑到清朝駐美公使館宣傳革命,清朝果然拿他沒辦法。孫中山還專門研究了外交檔案,發現中英之間并沒有簽訂引渡條約,這下子,他更是放心大膽地在清朝駐外使館附近活動。

1896年10月10日上午,孫中山來到駐英使館,尋找老鄉鄧廷铿,他未料到這個老鄉把他出賣。鄧廷铿先把孫中山穩住,繼而将其引誘至使館二樓,關押起來,使館的清朝官員,準備将孫中山押解回中國處決。

形勢萬分危急,在被關押後,孫中山與外界完全隔絕,每天隻能見到打掃囚室的英國仆人柯爾。他抓緊時間,做通了柯爾的說服,通過他向自己的老師康德黎傳遞了被捕的消息。

孫中山上司革命不屈不撓,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曾被抓獲差點沒命

康德黎在五天時間裡,争分奪秒,通過報警、向英國外交部緻函、聯絡媒體報道等方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向清朝使館施加巨大的壓力,最終将孫中山救出虎口。

這次差點斷送性命的事件,并未吓倒孫中山,他反而獲得了更多的海外輿論支援,也更使他迷信”西方列強是中國的朋友“,”他們是支援中國革命的,他們是希望中國強大起來的“,直到在後來的革命生涯中,面對慘烈的現實,孫中山才漸漸清醒:西方是靠不住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之事,須應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