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中山领导革命不屈不挠,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曾被抓获差点没命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14岁的广州香山籍的少年孙中山,离开家乡,漂洋过海,乘坐着钢铁大轮船,跟随着母亲杨氏,来到太平洋正中的

檀香山

(即今天的夏威夷),投靠哥哥孙眉。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孙中山接受了西式教育,西方科学和政治理论,占据了他的头脑,中国传统思想的色彩,渐渐褪去。

彼时西方的强盛与清王朝的衰败,在世界上业已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由于清王朝的高压统治,国内的普通百姓看不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差,但学成归国的孙中山,却对这种内外的落差有着深切的体会。

孙中山对现实越来越不满,但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他试图寻求富国图强的途径。他认为国家富强,在于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打通“经脉”,此时此刻,他首先想到的是,清王朝应该采取改良措施——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不是“血淋淋的武装暴动”。

孙中山决定给当权的直隶总督、北洋重臣

李鸿章

上书,阐述自己的想法。孙中山抱着热切的期望,把《上李鸿章书》递交上去,却犹如石沉大海:他根本连李鸿章的面儿都没见着。

热情似火的孙中山还是年轻,他就忘记了,在讲究资历、威望的传统中国社会里,以他当时的“无名小卒”的身份,以一介布衣的名声,怎么可能引起李鸿章的关注呢?如果李鸿章是人人都能见到的,那李的封疆大吏的权威与地位,如何彰显?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日甲午战争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李鸿章心知肚明,他的全部关注焦点,都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精力与兴趣看一个小字辈的上书。

孙中山领导革命不屈不挠,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曾被抓获差点没命

李鸿章的漠视,令孙中山感到异常失望,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到这个时候,还抱着一点点希望,想着李大人能够在闲暇之季,看看自己的改良方案——《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趁着等待的时间,从天津到北京游历。给予他沉重心灵打击的是,在城垣、街道、 民宅都十分破败的北京城里,那个老太太慈禧,不顾国家之安危,公然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用来大操大办自己的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还未等孙中山把愤怒的情绪调整过来时,千里之外的山东,又传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噩耗。

紧接着清王朝与蕞尔小国日本,签订了进一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王朝的腐朽,令孙中山彻底失望,他深感报国无门,“若救国,唯有推翻这个腐烂的清王朝”。“武装革命“,成为孙中山心中的新构想。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返回檀香山,联全爱国华侨,成立了兴中会,会章中明确提出,要”振兴中华,挽救时局”,并直斥清王朝祸国殃民。

第二年,孙中山远赴香港,联合更多具有反清思想的人士,组建兴中总会,这些人大多是爱国近代知识分子,也有部分反清的会党分子,他们态度十分激进,愿意采取冒险的暴力手段去推翻清王朝。

不过,这些人,也包括孙中山在内,都对如何在传统君主制的中国发动革命,缺乏清晰的认识,他们的谋划有些不切实际:组织革命都潜入广州,并联合一部分江湖人士,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城内四处放火,趁乱再一举攻占广州,进面占领广东,再把战果扩大至全国。

在当时的孙中山等人的心中,清王朝已经腐朽如一张破纸,轻轻一点,但是窟窿。

然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按照原定计划,孙中山与革命志士陆皓东等人,于1895年10月26日潜入广州,可是,计划中的起义人员和军火并未如期到位,起义的日期一再推迟。本来这样做是很危险的,革命者们竟还缺乏应有的保密意识,把暴动计划事先透露给了孙中山的老师何启博士。而香港的英国报纸通过这个何启,事先知道了暴动计划,并还发表了一篇支持革命的声明。清政府密切关注到这则消息,在孙中山等人潜入广州不久,便对他们进行大规模搜捕,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人被捕,壮烈牺牲。

孙中山领导革命不屈不挠,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曾被抓获差点没命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还是未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仍然执着于“占领城市,控制全国”的革命构想,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共计又发动了八次武装起义,其中较为有名的有

1905年的惠州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黄花岗起义

等,八次起义,仍然毫无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

长达17年的时间,孙中山经常被迫流亡国外,但是他屡败屡战,不断地进行募捐筹款,组织发展革命,渐渐地,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但是,革命本身就是冒险的事儿,孙中山就曾经差点被清王朝处决。

孙中山的革命思维、政治思维都是西式的,对西方的外交制度也盲目迷信,他认为外国是讲法律的,因此清朝外交人员也无权在国外抓人。在美国,孙中山曾经跑到清朝驻美公使馆宣传革命,清朝果然拿他没办法。孙中山还专门研究了外交文件,发现中英之间并没有签订引渡条约,这下子,他更是放心大胆地在清朝驻外使馆附近活动。

1896年10月10日上午,孙中山来到驻英使馆,寻找老乡邓廷铿,他未料到这个老乡把他出卖。邓廷铿先把孙中山稳住,继而将其引诱至使馆二楼,关押起来,使馆的清朝官员,准备将孙中山押解回中国处决。

形势万分危急,在被关押后,孙中山与外界完全隔绝,每天只能见到打扫囚室的英国仆人柯尔。他抓紧时间,做通了柯尔的思想工作,通过他向自己的老师康德黎传递了被捕的消息。

孙中山领导革命不屈不挠,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曾被抓获差点没命

康德黎在五天时间里,争分夺秒,通过报警、向英国外交部致函、联络媒体报道等方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向清朝使馆施加巨大的压力,最终将孙中山救出虎口。

这次差点断送性命的事件,并未吓倒孙中山,他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海外舆论支持,也更使他迷信”西方列强是中国的朋友“,”他们是支持中国革命的,他们是希望中国强大起来的“,直到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面对惨烈的现实,孙中山才渐渐清醒:西方是靠不住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之事,须应靠我们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