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作者:黎明教寫作

書房,本該是當代文明家庭的一種“标配”。它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标配”,而且更是精神層面的“标配”。因為,書房不僅是一個家庭安放書籍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家庭安放靈魂,精神休憩的地方。對于知識分子來說,書房不僅是增長知識的地方,而且也是自己為學術事業,開疆拓土的地方。——題記

許多年前,一位做老師的朋友,第一次來我家玩。一進我書房,就看見堆積如山的書刊報紙,便非常驚訝地問我:“哇塞,你家怎麼這麼多書呀?能不能借幾本給我看看?”我非常客氣地應承道:“當然可以。你随便挑,喜歡就拿走。”後來,她挑走了十幾本雜志,和幾本書。

轉眼間,好幾年過去了,可一直也不見她還書。由于當時忘記登記書目了,這導緻我後來想向她追回那些書,都不知道該追回什麼書,這讓我非常後悔當時的疏忽。後來,不知因為什麼事情去她家時,我突然想起當年借給她的書。于是,我問她:“以前,我借給你的書,看完了沒有?”她說:“看了一部分,還沒全部看完。”她話音剛落,我用類似于指令的口氣跟她說到:“你現在把我的書收集起來,我要帶走。”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等我說完,她就馬上開始找。她的家倒是非常寬敞,可就是雜亂無章。我見她從床頭櫃找出幾本,又從這個抽屜,或那個抽屜找出幾本。也從這個角落找出幾本,或從那個角落找出幾本。甚至,還有被塞在樓梯下面隔層裡的。總之,十幾本書,就像難兄難弟似的,淪落在她家各個角落。要麼搞得破舊不堪,要麼布滿灰塵。我看着她像收拾垃圾似的,收拾着我那些心愛的書。說實話,内心難免隐隐作痛。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虐待的感覺。内心,有如刀絞般的疼痛。

這位朋友家裡,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她老公的父母,是做大買賣的生意人。自己小兩口,都是收入不菲的公職人員。在咱這小縣城,他們可謂是有錢人家。可令我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家擁有房産好幾套,車子好幾輛,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書房。況且,她自己還是個老師,算是個小知識分子。如果是文盲家庭,沒有書房,倒也可以了解。可是一個殷實的小知識分子家庭,居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書房,這确實令人難以置信。

書房,本該是當代文明家庭的一種“标配”。它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标配”,而且更是精神層面的“标配”。因為,書房不僅是一個家庭安放書籍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家庭安放靈魂,精神休憩的地方。對于知識分子來說,書房不僅是增長知識的地方,而且也是自己為學術事業,開疆拓土的地方。是以,在筆者看來:一個沒有書房的家庭,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家庭。至少,是一個沒有精神生活,沒有精神追求的家庭。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縱觀古今,無論哪個時代,但凡才華出衆的傑出人士,絕大部分都是出自書香門第。當然,這時你可能會跟我擡杠,說:“不也有很多傑出人才,出身寒門,來自草根階層嗎?”的确,寒門也能出貴子,可那是機率極低的事情。就像天上掉隕石,那是千年難逢一次的事。我們在考察客觀規律時,隻考察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絕不能拿那些低機率的“偶然”說事。

這裡所說的“寒門”,并非是指那些極度貧困的家庭,而是泛指千千萬萬普通百姓之家。而“書香門第”,泛指那種三代以上,都出過進階知識分子,具有雄厚文化底蘊的家庭。”這兩種“門第”,不僅有形式的不同,也有着本質的差別。

從外在形式上看,“書香門第”之家,其經濟水準一般要遠高于普通百姓之家。因為,三代以上出過進階知識分子的家庭,一般都是非富即貴。由于這種家庭,有世代傳承的讀書氛圍,是以其家庭成員,絕大部分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出社會後,通常都是社會中堅力量。其經濟收入,自然不會太差。

而尋常百姓之家,由于沒有文化氛圍,是以其家庭成員很難自覺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這類家庭中,能有幸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員,可謂寥寥無幾。當然,在這類平庸的家庭氛圍中,也偶爾能冒出一兩個愛學習,喜讀書的“另類”。這如同天上掉隕石,百年難遇一個。想必,來自邊遠農村的人們,都深有體會:一座幾百口人的村莊,通常百年難出一個進階知識分子,十年難出一個大學生。那麼,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其實,這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環境”。這其中,包括外部環境,和内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即為一個人在家庭以外的工作和生活的大環境。而“内部環境”,即為家庭内部小環境。其中,家庭小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時候,都是在“家庭小環境”中度過的。是以說,一個人自小成長的家庭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将如何度過一生。我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俗話說,雞窩裡飛不出金鳳凰。要想培養“金鳳凰”,咱們得先從改變“窩”開始。的确,人是環境的産物。我們要想改變一個人,首先得改變其所處的環境。這包括大環境,和小環境。其中,改變其賴以生存的家庭小環境,尤為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是以,筆者認為:改變家庭環境,是改變家庭命運的起點,也是改變個人命運的第一步。

筆者認為:一個家庭,改變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花心思去布置一個像樣的“書房”。也就是在自己的家中,開辟一個專供家人學習,和成長的精神領地。這個書房,不需要多麼寬敞,隻需要一個安靜、簡潔、光線充足的房間,或角落即可。也不需要多麼豪華的設施,隻需要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書架,一盞台燈,即可。正如劉禹錫先生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書房,也是這樣。它不需要多麼寬敞,也不需要多麼豪華,隻需要書房中的人,有一顆積極進取,尋求真理的心,即可。

人們常說,培養一個“精神貴族”,需要三代人。這可不是瞎說,它至少高度概括了大部分家族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規律。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那麼,為什麼說“培養一個‘精神貴族’,需要三代人”呢?因為,第一代人通常是極度貧困的。也就是經濟上,物質上極度匮乏。根據“物極必反”的普遍規律,人們在窮到一定程度時,自然而然會窮則思變。那麼,怎麼變呢?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賺到錢,以保障家庭成員能盡可能地活下去。是以,“活下去”通常是第一代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追求,和最迫切的願望。這一代人,往往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談什麼文化教育。在填飽肚子的基礎上,如果還有餘錢,才會考慮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學。至于上學能上到什麼程度,那就得聽天由命了。

到了第二代,在經濟上,物質上,往往有了一定的積蓄。在生存有了保障的前提下,人們自然而然會開始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會積極地讓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文化教育。可是由于這一代父母,來自于第一代極度貧困的原生家庭,是以,他們中大多數人沒什麼文化。也就無法在自己“第二代”的家庭中,形成文化氛圍。正因如此,是以很難激發自己的孩子,産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由于缺乏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導緻在“第二代”原生家庭中,出生的“第三代”孩子,很少有能考進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的。通常,隻能接受一般的初級教育。

到了第三代,由于有了之前兩代人的奠基,在經濟上,物質上,往往有了比較雄厚的積累。家庭中的“文化氛圍”,也在第二代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慢慢地建立起來了。是以,在這第三代家庭中出生的“第四代”孩子,通常都能自然而然地産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以,他們往往都能很順利地考進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最終,成長為不為錢财所困的“精神貴族”。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縱觀我們周圍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尤其是邊遠農村家庭。絕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原地踏步。大都是一代人,重複着上一代人的命運。也就是沒有革命性的進步,和發展。甚至有些家庭,就像老鼠生小孩似的,一窩不如一窩,一代不如一代。毫無疑問,這是廣大普通家庭,普遍存在的“通病”。既然是“病”,那麼就必有“病根”。那麼,這種“通病”的“病根”在哪裡呢?筆者認為:“病根”就在于家庭環境,也就是因為賴以生存的“窩”,始終沒有得到革命性的改變。一代又一代人,雖然房子換了一套又一套,可是家庭氛圍還是老一套。這就是廣大普通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死循環”的根本原因。

在筆者看來,不僅培養一個“精神貴族”需要三代人,而且興建一個“書香門第”也至少需要三代人。因為,并不是你今天在家布置一個書房,就可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因為這裡有一個從有其“形”到有其“神”的漫長“進化”過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你為自己的家庭,布置一個“書房”那刻起,就标志着:你的家庭,正在朝“書香門第”的方向邁進。

是以,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家庭“死循環”的命運,那就得先從改變自己的家庭環境開始。而花心思在自己家中,興建一個“書房”,就是改變家庭環境,改變家庭“文化氛圍”的第一步。因為,在筆者看來,“書房”就是“精神貴族”的搖籃。一個家庭,隻要有了“精神搖籃”,那麼到達“人才輩出”的日子,隻是個時間問題。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當我回首自己這幾十年來的人生曆程時,驚訝地發現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書房中度過的。不出意外的話,往後餘生還将以這樣的方式度過。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兩點一線。從書房到辦公室,從辦公室到書房。我的書房也像辦公室,辦公室也像書房。對我來說,無論是辦公室還是書房,場景和功能都一樣。那就是尋找出路,為自己尋找出路,為追随我的人們尋找出路。這其中,包括經濟出路,和精神出路。

其實,我和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孩子一樣,出生在家徒四壁,極度貧困的農村家庭。母親是全文盲,父親是半文盲。我的原生家庭,毫無文化氛圍可言。家裡唯一的書,是戶口本;唯一的家用電器,是手電筒。戶口本,無法點亮我的智慧;手電筒,無法照亮我的人生。我深感自己今生唯一的出路,就是以讀書的方式,為自己救贖。

雖然我出生在極度貧困的農村家庭,但從小卻得了一種不合時宜的“富貴病”,那就是:愛看書。得了愛看書的“富貴病”之後,就得吃“藥”。這藥,就是書。要治這“病”,就得不停地看書。可我小時候,家裡窮得連米都不夠吃,哪有錢買書呀。我為了過書瘾,就隻能向高年級的同學借國文書,或課外書來看。書沒地方放,我就把家裡唯一的一個裝雜物的大木箱清理出來放書。在我的記憶中,那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書房”。随着書越來越多,後來我父親就把家裡唯一放碗筷的木廚騰出來,放在我的卧室中,供我專門放書用。從那時起,我的卧室也成了我專門看書的書房。我的學生時代,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這個“書房”中度過的。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畢業後,步入社會。為了謀生,我不得不輾轉在各個城市漂泊。在不同的城市,我租住過不同的出租屋。當然,這些出租屋無一例外,都是我的卧室兼書房。通常是一分為二,一半當卧室,一半做書房。回想起來,我還真的非常懷念那些陪伴我度過無數個奮鬥日子的書房。很遺憾,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沒能拍下一些影像或照片,作為紀念。

回首過去,我深切地感恩曾經的自己,沒有将青春浪費在吃喝嫖賭上,也沒有将時間浪費在爛人爛事上。我深切地感恩自己所使用過的每一個書房,更感恩那些我讀過的書。尤其感恩寫那些書的作者。無一例外,他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因為,他們賦予了我思想,賦予了我智慧,更賦予了我謀生的技能,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沒有書房,沒有書,可能就沒有我現有的一切。

在現實生活中,我不喜歡旅遊,是因為我覺得最美的風景在書房;我不喜歡與親友聚會扯閑淡,是因為在我的書房中,還有太多的好書沒有看完。我不喜歡結交酒肉朋友,是因為跟書中智者先賢相比,他們太空洞,太無聊;我不喜歡與身邊的人閑聊,是因為我覺得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不學無術的行屍走肉。跟他們閑聊,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和生命。夜深人靜時,我時常感到孤獨。我的孤獨,來自于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能與我平等對話,和精神共鳴之人。

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我無比懷念,自己在書房中度過的每一個日日夜夜。特别是那些通宵達旦,奮筆疾書的夜晚。如果沒有那一個個寒窗苦讀,伏案而作的日子,就沒有我現在的一切。春秋更疊,年複一年。在書房中,我從懵懂少年走到現在,已青春不再。在書房中,我從一無所有,走到現在,已衣食無憂。回首自己在書房中,度過的每一個日子,其實就是自己向無知,向貧困,突圍的日子。确切地說,是我在為自己的人生披荊斬棘,尋找出路的日子。

當我即将離開這個世界之時,如果你問我最留戀什麼?我會告訴你:“除了留戀我的親人和朋友之外,這人世間最讓我留戀的,就是我書房中的那些好書,以及我花一生寫下的,那些溫暖的文字。”如果你問我:“這人世間,哪裡最美?”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人間最美一隅,是書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