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制度的沒落
公元十三世紀裡,通過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慢慢地完成了哲學的、神學的、政府治理的和社會方面的偉大綜合。這些因素包括純希臘的哲學,還包括東方的信仰。
基督教整合了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它從猶太人那裡得到了《聖經》,并采納了認為除了自身其他宗教都是邪惡的教義,它還擯棄了猶太教在種族上的排他性及摩西律法中的不便之處。波斯人的二進制論也被基督教加以吸收改進,将善作為終極全能的原則。此外,基督教在哲學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出适用于它的經院哲學。教會也不斷鞏固他們的權力。舊約全書、神秘宗教主義、希臘哲學和羅馬的行政制度被天主教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賦予了教會之前任何社會組織都不曾有過的強大力量。
始于公元十四世紀的天主教體系的崩潰,一些外部事件所起的加速作用顯得比哲學更為重要。在十四世紀,教皇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作為法蘭西皇帝的工具而存在的。富商階層的興起以及普通信徒知識的增加則是另外兩個很重要的因素。而這兩者都先由意大利開始。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具有很強的城市精神,在當時羅馬皇帝已對他們不構成威脅,是以,他們的獨立自主的精神便主要被用于對抗教皇了。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地方也出現了稱之為廣義民主的強烈傾向,同時還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教會日益世俗化,就如同一個征稅的機構。教皇們已不再擁有與其所被賦予的無上權力相比對的道德權威。在十四世紀裡,大多數熱忱的人都被迫與教廷展開鬥争。

所有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過程的起始是教廷權力到達頂峰。教皇鮑尼法斯八世在兀納姆.傘克塔姆教令中提出了比其所有前任都更為苛刻的要求。他還于公元1300年創立了大赦年制度,這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斂财的做法。公元1300年的首次大赦年祭典,既标志着教皇權力的頂點,也是教廷權力走向衰弱的開端。
鮑尼法斯八世一向任人唯親且貪得無厭,他與法蘭西國王間的争執十分激烈,最終,法蘭西國王通過全體宗教會議将他罷黜,并逮捕了他。鮑尼法斯八世最終逃往羅馬,并死在了那裡。
之後的公元1305年,法國的紅衣主教們選舉波爾多大主教擔任教皇,即克萊門特五世。這位教皇與法蘭西國王因為都急需錢财,進而勾結在一起,發動了針對聖殿騎士團的迫害。聖殿騎士被打為異端,并被沒收所有的财産。
在大多數情況下,教皇和皇帝之間的利益是互相沖突的。當教皇屈從于法蘭西國王,一些仇視法蘭西的君主們自然地也就仇視起教皇來。
此時的主教們已完全受教皇掌控,教皇任命的主教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除了弗蘭西斯教團堅守着自身的獨立精神外,其他具有修道院性質的教團都表現得很順從。
不同地方反抗教廷統治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與君主專制的國家主義相結合;有的則是與清教徒對教廷腐化和世俗化的憎惡相結合;還有的是通過與複古的民主主義相結合。
很明顯,如果教廷要想繼續有效地保持自身在整個天主教會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須盡快從法蘭西的羁絆中脫離出來并重返羅馬。根據羅馬派的意願,他們選出了教皇烏爾班六世。但紅衣主教卻聲稱這一選舉與教規相悖,他們選出了新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由此導緻了教廷長達四十年的大分裂期。
要解決分裂的辦法是召開全體宗教會議,由蓋森上司的巴黎大學還發展出一套新的理論。該理論可授予宗教會議動議權。但随後在公元1409年于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卻非常失敗,甚至可以用荒唐來形容。公元1414年,在康斯坦斯再次舉行了一次宗教會議。這次會議宣布了教皇無權解散宗教會議的教義,且在某些方面須服從宗教會議。會議還要求教皇必須每隔七年召開一次全體宗教會議。
康斯坦斯的宗教會議成功消除了分裂,在此之外,宗教會議還想以君主立憲體制來替代教皇的專制主義。之後,宗教會議與教皇之間的争鬥日趨頻繁。最終,雖然教廷取得了勝利,但他們在道德方面的威信卻大打折扣了。
威克利夫
威克利夫(公元1320年至公元1384年)的生平和他的學說,是公元十四世紀教廷權威衰落的真實寫照。威克利夫是一個世俗的祭司,他擁有牛津大學的神學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最後一位重要的經院學者。他是一名柏拉圖主義者,唯實論者。他認為現實世界并不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一個,而是唯一可能的世界,因為上帝必然要選擇最好的。
威克利夫的思想轉變頗為突然,他在五十多歲時還是正統教義的堅定擁護者,但由于受強烈的道德感情的推動,即他對窮人的無限同情及對富有的世俗僧侶的極度厭惡,使他很快轉變思想,成為一名異端分子。開始,他僅攻擊教廷的治理及道德方面的問題,并未涉及教義,但很快,他就被迫走上了全面反抗的道路了。
威克利夫與正統教義決裂的标志是他的講座《論公民的統治權》及由此發展出的理論:隻有正義者才配享有統治權和财産權;非正義的僧侶是沒有這些權利的;一個教士是否應當保留其财産應由公民的權力來決定。他指出:财産是罪惡的結果,基督及其門徒是沒有财産的,是以僧侶們也應當沒有财産。
他的上述觀點招緻了除托缽僧之外的所有教士的反對,他被傳喚至由主教組成的法庭受審,但女皇和群眾成功地保護了他。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即便是在那樣的年代,牛津大學也拒絕承認教皇對其教師擁有審判權,這是對學術自由的強有力的保護。
之後,威克利夫陸續發表了一些學術性的著作,他主張國王是上帝的代理,主教應服從國王的統治。在大分裂後,他進一步将教皇打上僞基督的印記。他組建了 “貧窮祭司”教團,成員均為世俗信衆,通過他們在貧民間傳道。
值得關注的是,威克利夫并未因為他的觀點及他所從事的民主活動而招緻更多的迫害。牛津大學和衆議院都盡可能地保護他。直到他1384年去世,他甚至都還未被正式定罪,後來于1414年在康斯坦斯召開的宗教會議上,他才被定罪,他的骸骨被掘出并被焚毀。
在公元十五世紀,除了教廷的衰落之外,其他許多因素也促進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突變。中央集權得以加強。法蘭西和英格蘭結束了無政府狀态。意大利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獲得長足的發展。
新興的文化在本質上是異教性質的,它仰慕希臘和羅馬文化,藐視中世紀文化。人們多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去了解柏拉圖。社會生活所呈現的已不再是一個前往另一個世界朝聖途中的痛苦所在,而是一個充滿着可以提供異教的歡樂、榮譽、冒險和美麗等各種機會的場所。在藝術、詩歌和快樂的喧嚣聲中,統治西方長達幾百年之久的禁欲主義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精神上的自由讓人欣喜若狂,人們迎來了近代世界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