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沙走馬樓簡牍暗示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

長沙,中國曆史名城,這是一座注定永載史冊的城市。也就是在長沙走馬樓出土的東吳簡牍,或許側面的向我們揭示一個曆史的真像: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結論是失去荊州是大勢所趨。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探讨一下這個話題,歡迎大家補充和雅正。

長沙走馬樓簡牍暗示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

關羽戰長沙時候的屯兵地

大家都知道,古長沙屬于荊州七郡之一,在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長沙就有着許多蕩氣回腸的故事,比如脍炙人口的《戰長沙》:紅臉的關公戰長沙。赤壁之戰的主戰場就在荊州,現在如果大家從長沙開車去武漢,高速上還會出現許多赤壁之戰相關的地名。赤壁之戰後曹操北歸,古荊州七郡中曹操繼續占領南陽、襄陽,出力最大的孫權占領的是南郡,之前無立足之地的劉備在赤壁之戰以後獨得了包括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長沙郡,毫無疑問,劉備是赤壁之戰的最大收益者。孫權為了讓劉備擋在前面抵擋曹操對東吳的進攻,是以把所得的南郡借給了劉備,曆史上說的劉備從東吳借荊州,其實借的就隻是個南郡。劉備借得荊州内四郡以後,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以荊州的地盤為入口,進一步謀取益州。劉備将所得荊州地盤交由結義兄弟關羽鎮守,關羽是一代戰神,生擒于禁、水淹七軍、單刀赴會吓得曹操一度計劃遷都以避開關羽威脅。但是戰場形式此消彼長,一代戰神關羽終因大意失荊州而導緻敗走麥城,最終死在吳下阿蒙的手裡。關于上述曆史片段,正史記載、野史演繹,加上舞台戲劇、民間故事的反複傳播,似乎大家對此都是深信不疑。

長沙走馬樓簡牍暗示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

關于戰長沙雕像

但是,長沙出土的吳國簡牍或許給了我們另外一個資訊,關羽失去荊州或許是大勢所趨并不是因為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1996年6月至12月,長沙在修建平和堂商業廣場的時候,在走馬樓原走馬街50号房基下發現了大量三國吳國紀年的簡牍。這裡需要多說一句,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是沒有史官記錄曆史的,這造成當時蜀國的很多事情現在無法考究,但是東吳是非常注重文史記載的,這也就為後人研究三國時期的曆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長沙走馬樓簡牍暗示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

長沙古巷

長沙走馬樓出土的吳國簡牍總數達到14萬枚之多,這些簡牍是三國吳國長沙郡臨湘縣和臨湘侯國的文書,記錄的時間是東漢建安至吳嘉禾年間,即公元196年至237年之間,記錄的内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在衆多的簡牍中有一片簡牍上20個字的内容或許隐藏着當年關羽兵敗的秘密。這枚簡牍上寫的是:軍故吏東陽裡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簡牍上的文字說得非常清晰和直白,說的就是建安24年秋(公元219年)東安增兵的1萬人馬發生了集體叛變。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建安24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因為就是在建安23年到建安24年,劉備的軍隊經過艱苦的戰鬥終于奪取了漢中,坐鎮荊州的關羽倍感振奮,當即揮師北上,這就有了曆史上有名的“威震華夏”。從戰争的角度來說,北上攻打曹操是蜀漢潛心的戰略。

長沙走馬樓簡牍暗示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

影視劇關羽形象

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一樣,主要由三股力量構成:1、本土豪強集團,2、劉璋留下的舊力量,3、劉備軍事集團,為了把三股力量團結起來,蜀漢和東吳的處理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蜀漢是通過不斷的發動戰争,而東吳的政策是“本土化”。言歸正傳,建安24年關羽向北發動戰争的時候其實所占荊州地區的老百姓是怨聲載道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劉備留給關羽的兵力也就是5萬人馬,這點人馬站在城牆上防守或許有勝算,但是要想主動發起進攻就必須要在荊州地區征兵和增加稅收,這無疑就會增加荊州本地老百姓的負擔。在一個亂世中,老百姓的核心需求無疑就是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你這樣橫征暴斂必然導緻失去民心。這就和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簡牍上的記載有了印證。1萬人直接叛逃足可以看出當時關羽治理下的荊州地區老百姓以及是軍心渙散,筆者臆斷關羽敗走麥城,戰術上有大意的成分,但是當時的民心或許已經潰散,關羽雖然是一代戰神,面對崩潰的名意也是無能為力。

長沙走馬樓簡牍暗示關羽或許并不是大意失的荊州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劇照

繼續閱讀